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基于玉米醇溶蛋白(Zein)-透明质酸(HA)的口服纳米载体用于结肠靶向的药物递送.使用超声透析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质酸-羟基喜树碱(HCPT)纳米药物(Zein-HA@HCPT),利用渴望函数分析法优化纳米药物制备条件,考察纳米药物的微结构、药物释放行为、细胞毒性和靶向摄取能力.Zein-HA@HCPT具有95%以上的药物包封率,有优异的生物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抗胃酸分解特性,结肠环境下的药物累积释放显著提升.Zein-HA@HCPT通过CD4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被结肠癌细胞靶向摄取,可提高药物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将Fe3O4与温敏性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共聚物[P(NIPAAm-co-Am)]复合,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温敏复合微球,并研究了其在60kHz,6.5kA·m-1交变磁场作用下的磁热性能和药物缓释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P(NIPAAm-co-Am)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磁热性能,20min内即可使自身温度升高到温敏聚合物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42°C.复合微球在连续和间歇磁场作用下的药物释放行为显示,间歇性施加磁场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周期,而且能够有效增大药物的积累释放量.因具有良好的磁热和药物缓释性能,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有望同步实现肿瘤热疗和化疗药物的可控释放.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聚(4-甲基丙烯酰-醛基苯甲酸酯)-聚乙二醇-聚叶酸[P(HBA-TMOBA)-PEG-PFA]两亲性嵌段聚合物.透射电镜(TEM)照片显示制备的胶束成球形,平均粒径约为106nm.模拟细胞内释药结果表明,在体外药物输送过程中,仅有14.62%的阿霉素在48h释放,而在pH=5.0的条件下(在胞内体/溶酶体内),48h释放率达到78.87%.细胞毒性(MTT)证明合成的聚合物P(HBA-TMOBA)-PEG-PFA纳米药物载体微胶束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性,并且对人体宫颈癌(HeLa)细胞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取亲水性较好的聚乙二醇,通过自身的相转移催化性进行环氧化,制备的环氧化产物与聚四氢呋喃磷酸酯和氧化石墨烯进行混合、交联固化,制备了可降解的磷酸酯交联材料。结果表明制备的交联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影响交联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体外的药物释放测试和细胞毒性研究表明制备的聚合物作为药物释放体系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聚丙烯酰肼(PAH)为交联剂,通过席夫碱反应制备了系列氧化透明质酸/氧化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肼(oxi-HA/oxi-CMC/PAH)水凝胶,并对水凝胶的溶胀率、降解行为、流变学性能、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及冻干水凝胶的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xi-HA6/oxi-CMC6/PAH3水凝胶具有较合适的流变学性能、较高的溶胀率、较好的稳定性和一定的药物缓释能力;药物模型牛血清蛋白(BSA)的体外释放通过扩散机制、溶胀机制和降解机制控制。在37℃pH值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oxi-HA6/oxi-CMC6/PAH3水凝胶5 h溶胀率达到16,20 d降解率约为51%,载药水凝胶中BSA的7 d累积释放率约为86%,可应用于药物传输和细胞封装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两亲性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疏水性抗肿瘤药物载体因其能够增强化疗效率并降低毒副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测得平均粒径为205.0±6.9nm,Zeta电势为-1.59±0.12mV,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将疏水性化疗药物顺铂包载后,其粒径及电势均无明显变化,载药量达19.3±2.9%.顺铂在模拟肿瘤细胞环境pH=5.5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比正常细胞环境pH=7.4时释放更快,且累计释放周期均长达7d以上,表明该药物载体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以及优异的缓释性能.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表明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载药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表明该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综上所述,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具有两亲性分子结构,合适的粒径及Zeta电势,显著的缓释效果,对肿瘤细胞具有pH响应性及更强的杀伤作用等优势,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化疗中显著提高药物利用率并降低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二醇2000(PEG200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4-丁二醇(BDO)、丙三醇(GLY)、丙烯酸-2-羟乙酯(HEA)为主要原料,采用丙酮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透明的、非离子型UV固化聚氨酯水凝胶.研究了BDO/GLY的配比对水凝胶溶胀性能、拉伸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温度、离子强度对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并以硫酸庆大霉素作为模拟药物,对其在模拟体液PBS缓冲溶液中的释放进行了初步探讨.当nBDO/nGLY为1时,水凝胶干膜拉伸强度达到1.46 MPa,伸长率为87%,20℃去离子水中溶胀比达到370%,且表现出显著的温度敏感性和较好的离子强度稳定性,并具有载药和释放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环丙沙星(Cip)为模型药物,以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为主体材料,经剥离-重组技术制备了Cip-LDHs纳米杂化物,对产物分别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元素分析和热重等表征,表明Cip已重组于LDHs层间.文章考察了Cip-LDHs纳米杂化物的药物释放行为,探讨了药物释放机理,结果表明该杂化材料在Cip缓释性能方面有较大提高,为LDHs作为高载药量药物载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共价键合方法将叶酸配体和化疗药物甲氨蝶呤偶联于PEG化的纳米钻石载体上,获得纳米钻石-PEG-叶酸/甲氨蝶呤(ND-PEG-FA/GLY-MTX,NPFGM)药物输送体系。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了纳米钻石表面偶联甲氨蝶呤的量为(123±5.8)μg/mg。通过体外释药研究,表明NPFGM纳米颗粒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在微酸性溶菌酶存在下,酯键水解断裂导致药物甲氨蝶呤被催化释放。以乳腺癌细胞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表明细胞摄取纳米钻石药物体系主要通过小窝蛋白-决定、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机制进入细胞。这些研究结果表明NPFGM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药物递送平台,并为共价偶联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乳化分散-化学交联法,以那格列奈(nateglinide)为模型药物,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那格列奈壳聚糖微球,考察各种条件对所制备微球的理化性质和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球球形规整,粒度分布均匀,呈黄褐色,平均粒径2.054 m,载药量为9.12%,药物包封率达48.9%.XRD分析结果表明,微球内部药物主要以无定形聚集态存在.体外模拟释放结果表明,微球有良好的平稳缓释性能.其释药速率随着壳聚糖浓度增大而减慢,在酸性介质中略大于在弱碱性介质中.  相似文献   

11.
以大豆蛋白为天然高分子基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大豆蛋白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SPI-PNIPAm)微球.采用透射电镜、粒径仪、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微球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微球的药物可控释放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PI-PNIPAm对模型药物罗丹明B具有可控释放性能,释放时间长达15h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RAFT)聚合法制备了香豆素基紫外光响应凝胶(PG),然后通过简单的共混法,利用上转换纳米粒子(UC)和PG构建了近红外光响应复合载体(UC-PG)。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UC-PG的微观形貌,分别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及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研究了UC-PG的光化学性能、药物释放行为及HeLa细胞毒性。结果表明,UC-PG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的重叠,可以实现近红外刺激响应。在近红外光(980 nm)照射下,UC-PG可以有效地释放模拟药物香豆素102;照射20 min后,香豆素102的累积释放率达72.6%,远高于PG在紫外光(365 nm)下照射20 min时的累积释放率(51.3%)。在光响应复合载体的存在下以及复合载体在20 min的释药过程中,复合载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均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近红外光响应香豆素基复合载体在药物释放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药物的长期稳定释放并提高药物利用率,提出了一种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为载药基体的新型植入式药物控释系统。该药物控释系统可埋植在病灶附近进行长期释药,在药物释放结束后药物载体自然降解。为研究该药物控释系统的释药性能,建立其药物释放模型、模拟释药过程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建立药物释放模型过程中,不断降解的PLGA材料特性难以量化。文中提出了一种使用扩散系数来表征PLGA材料的降解溶蚀程度的方法,在37℃下使用生理盐水模拟体液,对50/50、65/35及75/25三种单体比例的PLGA材料进行吸水实验和降解实验,并制备全封装药物控释系统进行了体外释药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并基于物质守恒与传递定理,推导了封装药物在PLGA载药基体中释放时扩散系数的分段表达函数。基于该扩散系数表达函数,建立了药物通过该给药系统释放的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模型模拟药物的释放过程,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该药物控释系统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药物控释系统累积释药量呈线性变化,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与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药物在PLGA材料中扩散系数分段表达式及有限元释药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为后期建立药物释放的解析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设计合成芳香取代酰胺化合物,成功制备多种超分子凝胶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凝胶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详细研究了正戊醇为溶剂的超分子凝胶对模型药物分子刚果红(CR)的药物释放特性,考察凝胶分子结构、药物浓度、释放时间等对药物控制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得凝胶的形貌均表现出有序的纤维带状网络结构。加入不同浓度的刚果红后,凝胶药物体系的释放性能不同。较小药物浓度的凝胶体系的释放较快且最大释放率最大。本研究工作为凝胶材料的设计制备与药物传送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右旋糖苷-阿司匹林高分子挂接药物的体外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不同载药率的右旋糖苷-阿司匹林高分子挂接药物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体外释药性能,首先选择阿司匹林(ASA)在不同条件下的测定波长,绘制ASA的紫外吸收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程,并进行加样回收实验。通过固定温度及转速,做不同释放介质中的体外释药实验,评价其药学性能。结果表明,此药物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均呈零级释放,释药开始阶段无"爆释"现象,累积释药量随挂接药物载药量的增高而增高;挂接药物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速率较其在人工胃液中快。此药物具有均匀缓慢释药的特性,而且能减轻ASA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相引发氧化还原体系聚合方法制备比表面积大、孔容大与孔道存在交联互穿结构的温敏性水凝胶(P(NIPAAm-co-AM),PNA).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电子扫描显微镜和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对制备的3种水凝胶进行了分析与结构表征,同时还系统地研究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和溶胀动力学性能,以及温度变化对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探索出了制备性能优异的智能水凝胶的配比,揭示了单体配比对智能水凝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此外,选择多肽谷胱甘肽为包载药物做了体外药物包载—释放实验,进一步明确了水凝胶结构与药物的包载和释放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药物分子体内的包载与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巴胺(DOPA)在有氧碱性溶液下形成聚多巴胺(PDA)的性质,以阿仑膦酸钠(ALD)为模型药物,作者制备了空白聚多巴胺纳米粒(PDA-NP)和载阿仑膦酸钠的聚多巴胺纳米粒(PDA-ALD-NP),并对这两种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形貌、稳定性、载药量、体外释放、摩擦学性能以及细胞毒性等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二者平均粒径均小于102nm,分布较窄,Zeta电位均在-25mV左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两种纳米粒形貌,显示PDA-NP和PDA-ALD-NP光滑圆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得PDA-ALD-NP载药量为5.3%±1.2%,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DA-ALD-NP明显减缓了ALD的释放.体外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PDA-ALD-NP在水溶液和胎牛血清(FBS)中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摩擦学考察结果显示PDA-ALD-NP具有较好的摩擦学性能.此外,采用MTT法考察了DOPA和两种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316L不锈钢表面聚乙烯-乙烯醇药物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为模型,在经过表面处理的316L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药物涂层,采用戊二醛为交联剂对涂层表面进行交联改性,并对交联前后涂层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同时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交联前后涂层药物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真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表面平滑致密,交联后涂层力学强度增加,溶胀度及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释放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9.
以羟丙基壳聚糖和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羟丙基壳聚糖-聚乙烯醇互穿网络水凝胶并研究其药物释放性能.考察羟丙基壳聚糖质量浓度、聚乙烯醇与羟丙基壳聚糖质量比、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羟丙基壳聚糖-聚乙烯醇互穿网络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测定凝胶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以利巴韦林为模型研究凝胶对药物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溶胀性、温度及pH敏感性,对利巴韦林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望用于新型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20.
以单分散性好、粒径在20nm左右的二氧化硅(SiO2)溶胶为药物载体,制备了负载硫酸庆大霉素的载药纳米硅凝胶.通过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考察了硅溶胶对硫酸庆大霉素的吸附和释放性能.结果表明,硅溶胶对硫酸庆大霉素有较大的吸附率(89.6%)和载药量(59.9%),以及较慢的缓释性能(48h内释放79.6%),作为药物载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