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年伊始,1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一次会议上公布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新计划,并要求为此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第2天,我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对美国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表示严重关注。 新华社在转发有关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时曾称,这一系统被认为是美国前总统里根时期拟定的“星球大战”的“后代”。  相似文献   

2.
山姆大叔自充当世界警察以来一直很忙,东征西讨主持天下“公道”,时不时还跟人动动手。去年6月14日,山姆大叔耍起小孩子脾气,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内行人都说他这是在玩火,因为他的“防弹衣”———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简称)防护能力并不强,所持陆、海、空武器也各有弊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防弹衣”———罗裳不耐五更寒山姆大叔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也未达到他所夸张的神乎其神的地步,相反,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近几年,各国专家也未闲着,既然有了盾,就…  相似文献   

3.
周义  周丽 《科学之友》2001,(6):24-26
今年1月美国新总统布什入主白宫,1月下旬以来,美俄两国围绕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问题的争论明显升温。1月14日,美国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宜称,1972年美苏两国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已经过时。1月22日至26日,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  相似文献   

4.
随着反导武器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导弹打导弹"的战争中,导弹不仅要能成功地发射,而且还要成功地突破对方的防御系统才能实施有效的攻击.因此,为使导弹和弹头突破对方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导弹突防,已经成为地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最近,根据美国在NMD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和研发太空武器的举动,俄罗斯制定了2001-2010年航天发展规划,决定以现属战略火箭军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太空导弹防御部队为基础,在一年内组建一支新的航天部队(“天军”),并决定为“天军”研发新型空基导弹监视系统,部署地基超视距雷达。目前,俄罗斯太空导弹防御部队由导弹预警系统、太空监视与防御系统和导弹防御系统三部分组成,共编有两个集团军。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美国新总统小布什入主白宫,1月下旬以来,美俄两国围绕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问题的争论明显升温.24日,美国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宣称,1972年美苏两国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简称NMD),自前总统里根在1983年提出“星球大战”(SDI)计划以来,前后共投资了600亿美元,研制了18年。在这段时间内,原计划中包括天基武器、X射线激光器等许多设想和试验在此期间均遭碰壁。目前能拿得出来的,主要是以高空地空导弹系统为核心的拦截系统。  相似文献   

8.
反导新宠儿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使高技术武器装备朝着精确化、电子化、隐身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影响要求未来防空防天体系的发展要突出拦截的精确性和交战的可控性,也迫使采用大规模杀伤式核弹头和近炸破片杀伤式高能炸药弹头的发展思路逐步转向发展以动能为主要杀伤力的弹头。目前,反导导弹仍是近炸引信破片式杀伤弹头和动能拦截弹并存的格局。但美国陆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正在研制的GBI系统、PAC-3型系统、“萨德”系统和“箭”-2等系统正反映出反导武器装备发展的趋势,那就是以动能拦截弹取代破片式杀伤…  相似文献   

9.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向以色列和沙特阿伯一共发射了80多枚改进型“飞毛腿”导弹,造成31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并毁坏了一批建筑物。同导弹发明并用于战争以来的几次大规模导弹攻击相比,这些伤亡和毁坏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2月25日晚上“飞毛腿”击中宰赫兰的一个美军军营导致28名官兵死亡这一事件排除在外,“飞毛腿”的杀伤率则更是低得惊人。一些军事分析家一直把这归功于“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而宰赫兰的悲剧,也是由于“爱国者”导弹的电脑控制系统中定时误差积累所造成,但这一失  相似文献   

10.
1950年,美国海军为自己选择防空导弹时,基于两种主要考虑:舰队防空和在海上防御越洋入侵美国的飞机。因而在导弹选型上就确定了远射程的高空防空导弹。1952年服役的“小猎犬”(RIM-2)和1959年服役的“鞑靼人”(RIM-22)都是这类大型导弹。随着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技术的发展,有必要把改进的  相似文献   

11.
虽然在导弹防御系统必要性这个问题上,共和民主两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接近于达成共识,但是两党间关于真正的“星球大战”的争吵实际上似乎也扯上了天。分歧在于美国是否应当发展能够瓦解诸如通信卫星或成像卫星这类轨道目标的武器,敌人可能利用这些卫星来挫败美国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2.
鏖战太空     
狼烟四起 2001年以来,为谋求21世纪外层空间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并为今后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奠定必要的基础,美国对其太空军事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2001年1月22-26日,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州高度设防的基地内举行了代号为“施里弗-2001”的太空战模拟演习,首次将太空作为作战的主要场所。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国防大学演讲时宣称,美国将在太空部署一  相似文献   

13.
近一段时间.国际科学共同体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纪念“人类抗癌之战40年”,全球最知名的两本科学刊物——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在3月底4月初先后刊登与癌症有关的专题报道,《自然》的专题重在讲癌症的预防,《科学》则比较全面,除了刊发社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1月8日对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凡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里,该公司终于战胜了著名的军用卫星生产厂家TRW公司(现役DSP导弹预警卫星制造商),赢得了价值连城的新一代导弹预警卫星“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初期研制合同。此举对全球军事航天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试验中心,戒备森严。试验场上,一门新式"大炮"格外引人注目,那"炮筒"很粗且很短,空洞洞地朝向天空。这时,一枚被当做标靶的远程导弹从天空呼啸而来,指挥人员立即下达发射命令:"开火!"刹那间,"炮筒"里射出一束强光,一下子射中了疾飞的导弹。只听"轰隆"一声,导弹被摧毁了。这不是好莱坞在拍摄科幻电影。3天之后,以色列国防部宣布,以色列与美国联合研制的"鹦鹉螺移动战术高能激光器"首次成功击落了远程导弹。这种"鹦鹉螺"激光器将在未来成为"爱国者"导弹的替代品,是反弹道导弹的又一利器。  相似文献   

17.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首创了导弹打导弹的战例,因而誉满全球,身价倍增。 在世人眼目中,“爱国者”已堪称是防空导弹中的极品了。然而,在前苏联的“萨姆”导弹家族中还有几款性能更优于“爱国者”的防空导弹,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罢了。它们就是“萨姆——10”、“萨姆——11”和“萨姆——12”防空导弹。 防空枭将萨姆-10 萨姆-10防空导弹是原苏联于70年代初为拦截美国超高速作战飞机和超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窗     
《世界科学》2005,(9):47-48
《路透社韩国汉城》-世界首只克隆狗问世;英国《自然》杂志-大脑中的地图;美国《科学》杂志-新的二氧化硅晶体;美国《化学与生物学》杂志-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合成;美国《科学美国人》网站-纸张也有“指纹”;美国《斯坦福日报》-质疑“莫扎特效应”;  相似文献   

19.
1968年3月12日,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里的气氛异常紧张,因为一艘编号为K-129号的弹道导弹潜艇没有按照计划向指挥部进行汇报。10天过去了,进入战斗执勤区域的潜艇仍然没有一点消息,再也坐不住的苏联人开始派出大批舰艇进行搜索,但是这艘潜艇最终却被美国人找到了。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这个经济日趋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一个励精图治的民族都不甘心在应对挑战、抢占先机的国际竞争中落败。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以开拓者的姿态着手设计制订了一个根本性的、详尽的教育改革战略,即《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达到科学、数学和技术脱盲目标的2061计划》,简称《2061计划》,期望通过教育改革.使所有美国公民到76年后的2061年,即当哈雷彗星再次回归时,都具备科技素质。近20年过去了,《2061计划》有力地强化了美国的教育改革,成为美国科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