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2”的高考模式已完成历史使命,“3+X”的模式将在2002年全国大多数省、市推行。为了适应新的高考模式,我们很有必要认真研究全国“3+X”科综合试卷,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以利于搞好今后的综合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2.
分析莆仙方言的“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三种词性,指出莆仙方言“有/无+X”重叠式是受莆仙方言形容词重叠格式制约的,重叠后具有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特色鲜明,在汉语的重叠范畴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滕春艳 《科技信息》2010,(17):159-159,164
以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特点为依据,对该结构的句法及语义属性进行对比分析。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角度,利用X-阶标理论和深层、表层结构关系,提出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模式假设,并探讨了从深层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内部论元NP[-animate,+agent]已经占领标示语位置,其语义属性表现出强性的施事性[+agent]特征,大于谓词动作发出者这个外部论元,同时,谓词VP表现出强性的状态性[+state]语义属性,从而使这一动作发出者的施事角色隐性,在人们的概念中弱化。  相似文献   

4.
"有+Vp"结构作为新兴语法现象已经在口语中大量使用,其整体结构主要充当谓语成分。"Vp"是陈述性宾语,"有"具有[+完成态][+肯定式]语义特征。该格式在语体色彩和信息焦点方面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其文化背景促使该构式得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程度副词"更"与单音节词"X"在句法配置和韵律节拍上有一定要求,"更+X"句法上存在直接配置和间接配置,韵律上有自然饱和式韵律结构和强制饱和式韵律结构。"更+X"的句法韵律有一致也存在不一致,组装时以句法为原则,体现汉语语法的本体观;语流中以韵律为准则,实现汉民族和谐完美的音步认知观。  相似文献   

6.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中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X+人"这一表示由于外界的刺激给人造成的某种不舒服的消极主观感受的结构形式在汉语方言里广泛存在。在赣语新余(水北)方言中,"X+人"(如"热人"、"苦人"、"晒人"等)结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类"X+人"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在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原为实语素的"人"意义不断虚化,显示出了词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王维民 《湖州师专学报》2012,(3):106-110,133
从认知语法的距离象似性角度来看,“N1+的+N2”结构以领属关系居多,领属关系中,N1有的是对N2的限定,有的是N1的部分属性投射到N2。表示限定时,靠近原型领属,结构中的“的”一般会出现,表示属性投射时,接近边缘性领属,“的”一般不会出现。“的”隐现象似于概念距离。  相似文献   

9.
“还是+动/小句[+的]+好”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如何正确地把握该序列的结构、语义和语用价值,具有晕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多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末对此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还是+动/小句[+的]+好”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还是+动/小句[+的]+好”和“还是+动/小句+的+好”两种形式;其中的“的”按照言语交际中语义理解的不同可分别视为结构助词和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10.
“着”作为时体助词一般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形容词在“形容词+着”结构中受“着”或“A着”结构的影响和规约,词性发生了游移。此时,既非典型的形容词,又非典型的动词,而是它们之间的一种过渡,语义也具有了动态变化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对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把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分为二价和三价两类。“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对“打V”一类的词语中的“打”多定性为词缀,但从梅县客家方言中的“打+谓词性成分”结构的能产性、位置、语义、语法化程等方面进行考察,将它定性为类词缀更为合适,而这类词语的结构方式则为偏正结构。形成这类词语的特点既有认知上原因也有所结合的语言成分的性质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一般的用法是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加强程度,但是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我们把它统称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但是又颇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我们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但这一结构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其存在的语义基础就是名词丰富的内涵意义。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性状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转喻、凸显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14.
“被+XX”式词语结构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被+XX"新旧两种模式构成成分的组合规律,认为由于"被"的标记性使进入该结构的词语语义增容,模式形成后由于词语的超常搭配而凸显了语言表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只X”粘合成词的可能性看似很大但是实际数量并不多,这主要是“X”语义的抽象性与单音节特点使然.在满足“X”要求的前提下,临界频率高促使“只X”语义虚化,句法结构重新分析.语法化之后的“只X”具有连词、副词以及副词和连词兼类等不同词性.“只X”的语法化分析为探索连词和副词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李鹃  唐润娟  石得杰 《广东科技》2013,(20):156-157
蔬菜“2+X”田间肥效试验是确定蔬菜施肥方法及数量,完善并优化施肥技术及配方的根本途径和基本环节。“2”是当地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基础施肥试验,“X”是蔬菜养分吸收规律、施肥量等未知因子的动态研究。按照2012年临桂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工作的要求,我们在四塘镇横山村委油塘尾村进行蔬菜“2+X”肥效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构式语法理论分析可以得知,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完整的语法意义.“X有Y+那么+A(形容词)”有两种构式,分别表示比较义和比喻义.文章在把握了构式整体意义的前提下,“自上而下”分析构式各组成部分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X就X”格式由于其中“说”的语法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格式语义,即“说”为实义动词时,该格式表示对言说者的言说内容或主观态度、意愿进行确认,“说”为标记词时,该格式表示在超出言说者或言说对象主观预期的极短时间内出现或即将出现某种情况。该格式连用时,由于语义的增值或异化,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连用格式语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X化”动词存在两种论旨结构:一元结构和二元结构。双音节“X化”动词是无标记动词,三音节以上的“X化”动词是有标记动词。此外,“X化”动词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使用上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在合肥方言中,有一个表达“约量”意思的结构“X 把 X”。这一结构得到了方言区人们广泛且频繁的使用。为了清楚认识和正确使用这一结构,考察和分析了它的框式特点、结构配置和语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