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白华终其一生都在关注着形式,相继阐发了形式的概念、作用,以及形式美的锻造,他对于形式的见解、主张和追求已成为他美学思想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对于文艺形式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关"形式"观点的有力反拨,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提出的一个人生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先生的一种人生态度,也系联了他的美学探索,是其人生美学的最贴切的表述。因此作为一种审美的人生观和美学理论,"人生艺术化"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西方美学流派中,现象学美学是其中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格尔顿(Roman Ingarden,1893——1970)正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个运用现象学哲学的原理考察美学问题包括音乐美学的学者。他的论著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茵格尔顿就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提出的"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的论断以及围绕这个问题对音乐作品本体特性等问题所做的一系列阐述,构成了他的现象学音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相信对他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会给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音乐美学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江霄 《科技信息》2010,(12):I0140-I0140
北野武,日本著名导演,他在日本电影史上是是继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大岛渚等导演以后最著名也是最有成就的导演,也是目前日本最具人气的导演之一。在北野武所拍摄的电影中大多都涉及了暴力的主题,其电影以"沉默暴力美学"著称,这种暴力美学风格体现在听觉上就是北野武在他的电影中创作出了静穆、悲壮的语言、音乐、音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不休,"后实践美学"的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前期实践美学",因此,有必要重审"前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要义,以客观对待"后实践美学"的质疑。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践美学"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在终极指向上与"后实践美学"趋向合流,最终形成"实践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6.
"妙"是道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本源性特征。美学史上的"传神"说、"妙悟"说、"澄心"说、"象外"说等,都与道家美学所标举的"妙"这一审美范畴密不可开。正是对"妙"的追求,才使得中国美学的"超旷空灵"与特有的"有""无""虚实"等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美学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把握方式,也显示出中国美学从有限中获得无限,从瞬间获得永恒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8.
大灾难使所有人都看到了毁灭性的力量,于是,渴求安慰的心灵"临时抱佛脚"地转向了宗教。  相似文献   

9.
田纳西.威廉斯在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成功塑造了在道德性、神经性以及现实性焦虑中挣扎的布兰奇。运用弗洛伊德的焦虑思想解读布兰奇情感历程中的"欲望号街车"、"墓地号街车"以及"天堂福地",揭示出焦虑在布兰奇悲剧命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一种焦虑对付不当,就会滋生其他焦虑,这些焦虑会给自身带来毁灭性灾难,其负面影响还会波...  相似文献   

10.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0,(36):I0114-I0114
立体主义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但在绘画领域颠覆了以往传统的美学原则,也为文学形式的革新开辟了道路。美国现代作家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创新并采纳了诸多写作手法,其中"多视角写作手法"就是受绘画领域的立体主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晓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84-85,97
北宋阮阅的《诗话总龟》开中国古代诗话以事为纲之先河,其中"狂放门"的出现,标志着"狂"在文学理论中获得相对明显的独立地位,正式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范畴。阮阅并没有在自己的诗话中对北宋以前"狂放"诗人做点评和阐述,但其将"狂放"列为一门,并选北宋以前12家诗人之诗之事,是暗含其深刻的美学倾向的。以阮阅的《诗话总龟》为文本依托,探究"狂放"的美学内涵,并加以分类阐述,最后分析了《诗话总龟》中"狂放"和后世"狂放"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12.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学人对于人的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这种"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极大地发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精神,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在反思近代美学的主体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艺术经验的新方式,他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来说明理解现象,把作品意义在时间中的生成作为中心问题。他将"游戏"作为主线,分析艺术作品自我呈现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切理解活动,以超越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伽达默尔对艺术作品的存在论分析在整个哲学解释学里具有铺垫性的地位,它实际上指向"理解何以可能"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5.
李佳 《科技信息》2012,(26):299-300
石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对近现代中国绘画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关于绘画,关于笔墨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并留有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本人写这篇文章,以《搜尽奇峰打草稿》来分析,目的在于,围绕一幅作品展开分析可以更加具体、直观,本文从绘画作品的笔墨、构图和它的历史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来对石涛的绘画技法和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学习,其中为了可以更加直观的阐述观点采用文字与图画相配合的方式。选择这幅画的原因,一方面"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一幅作品的名称而且是石涛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纲领,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可以很好的相互契合,有很好的事实效应,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时俱进,也可以在"搜尽奇峰"的过程中,领悟到"搜"的过程其实就是"奇峰"与"人"之间的对话与并立,是"奇峰"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不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吗?文章最后,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及美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其中包括,不同的绘画流派和我们众所周知的在绘画历史上有着很高威望的大艺术家。  相似文献   

16.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家美学是一种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然间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禅宗美学的"真如缘起"等有相通之处,是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从纯粹美学思想的角度来看,道家美学追求理想人格的尺度、采用无声化育的措施、探索和谐相生的途径等做法,对于语文教育体现自由真我的人生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唤起物我互补的生命整体等无疑有着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任东华的《茅盾文学奖研究》力图从"制度-美学"、"文本-美学"和"比较-美学"等方面努力建构起规模宏大的茅盾文学奖美学体系,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无疑是当前茅盾文学奖研究领域中的一部视野宏阔、理论丰厚、富有创见性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8.
唐昕 《科技信息》2010,(22):158-159
本论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文学史上"幽默"的评介与老舍文学创作的追求;美学上"幽默"与悲喜剧的区别与独立;老舍小说中"幽默"的界定及意义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明晰"幽默"的独特诗学意义,界定并深化了老舍小说中的美学风格——幽默。  相似文献   

19.
杨道麟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120-126
马克思美学思考的重心是"真善美同一"的人,集中地体现在适应时代需要而创立的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之中。马克思美学认为真善美的本原在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这就把握了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并将在人类活动中分离开来的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重新整合了起来,以期切实使主体进入现实自由,从而赢得快乐与精彩的人生。马克思美学的赢得快乐与精彩的人生主要表现在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和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及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等方面。这些对于语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古代舟山群岛宗教美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信仰阶段、道家美学阶段和禅宗美学阶段。舟山群岛原始信仰文化审美的主要内容是鸟图腾与龙崇拜,"有为"与"自然"是舟山群岛道家美学特征,而善的价值取向则是舟山群岛禅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