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俊芳 《科技信息》2013,(22):12-12
在全球后殖民语境中,美国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变得复杂与重要起来。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首的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们透过她们的作品对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白人文化霸权现象以及黑人身份定位的困惑及身份建构问题的思考,得出了要在两种文明中找到最佳契合点,实现非洲传统文化与白人经典文化的糅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运用双语创作、双语思维、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优秀哈萨克女作家。在本民族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态势重铸的选择中,她们的创作既有融合、认同,又有矛盾、困惑;既充分展示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神韵和个性,又广采博收,汲取人类多元文化的有益养分,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哲理思考;她们的创作实绩证明了多元文化视角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对她们文学创作多元视角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见上篇),本文着重通过对她们文本的解读,阐释少数民族作家双语创作的文化困惑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宫廷诗歌界,活跃着一群才华横溢、不让须眉的女诗人,她们中较为突出的是主局初、盛唐之交的上官婉儿、以学名家的“尚宫五宋”以及与她们齐名的鲍君徽。她们兼有宫廷诗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她们的诗作应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它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麦琪和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的题目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的选择都染上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沃克对黑人女性的集体认同,即她们都处于无奈的"放逐"状态.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运用双语创作、双语思维、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优秀哈萨克女作家。在本民族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态势交汇的创作过程中,她们既有融合、认同,又有矛盾、困惑;既充分展示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神韵和个性,又广采博收,汲取人类多元文化的有益养分,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哲理思考;她们的创作实绩证明了多元文化视角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她们文本的解读和创作实绩的充分肯定,阐释少数民族作家多元视角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与乔伊斯·卡罗尔·奥茨是处于同时期的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从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找出两位作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从她们写作的语言特色与叙事艺术以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教育和职业选择角度分析十九世纪女性所受教育对其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展示女主人公的远大抱负以及她们因缺乏正规教育和社会习俗的限制所造成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女性无法彻底投身社会,她们的奋斗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回到了传统的角色中。  相似文献   

8.
一、陷落在选择困惑中的女性对当代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评价:一是她们没有理想、抱负、太世俗;二是她们勇敢、开放、有理想、有抱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少数民族妇女的消极的封闭、直观、超稳定的心态。这两种评价显然差距太远了,是其中一种不对吗?不,据笔者在民族院校的工作实践及调研看,这两种评价都是有事实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女性特点以及民族气息,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回族女作家的笔下,一方面,对各自民族女性命运的关注成为她们共同的特征,在对历史传统进行反思的同时她们跨出了更具有意义的一步——尝试着去探索女性摆脱传统陈规束缚后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生命轨迹;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的民族历史以及习俗不同,但是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是她们各自的民族审美心理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独特的民族性使她们的文学作品更具有了跨地域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兰芝与祥林嫂是古今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典型,面对生活带给她们莫大的羞辱、不公,她们无从反抗,但是她们要倾诉,她们以"哭"这种独特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她们的抗争精神,她们的形象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无穷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