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试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起启蒙运动,人们很自然地想起法国。事实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只限于法国,而是一个遍及整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中心至少有两个,一个在法国,另一个在苏格兰。它们各自具有启蒙运动的若干特点和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徽科技》2007,(6):53-54
众所周知,苏格兰在生物科技、电子科技、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与设计等知识经济产业领域享有盛誉.在生命科学方面,从15世纪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部到发明麻醉剂、青霉素、核磁共振扫描,苏格兰一直在国际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而从发现细胞核移植促使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到新药开发、生物制药以及日益成长的医疗设备市场,苏格兰的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同样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3.
作为德国启蒙运动旗手的莱辛,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宗教宽容思想拓宽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领域和深度,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纵深发展.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富有教益.  相似文献   

4.
基于抗战、整理国故的需要,新启蒙运动开展起来。新启蒙运动是一场追求自由、理性的爱国运动,与五四运动相比更加强调理性,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中占据了主动,有更加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避免情绪化和片面性。新启蒙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准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启蒙运动不幸早早结束。  相似文献   

5.
公共图书馆实践是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精神的最佳体现和典型产物。解释了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含义,详细介绍了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思想和精神如何融入到早期的公共图书馆实践中,以及对公共图书馆的诞生和使命定位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用破与立的方式推动着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反对德国的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德国的分裂割据,用世界主义来突破各自为政的心理;反对德国社会的法国化倾向,希望重建德意志民族文化。通过这些斗争,他不仅宣传了理性,也给当时封建主义以重创,而且启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使德国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将美国化学的发展做为一个整体,置于思想,社会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背景下进行的系统研究,目前在国内外科学史界不算太多.本文依据翔实的化学史料,对美国化学发展的初期归纳抽取出了一种类似思想内核的美国化学发展模式—苏格兰传统.主要通过分析苏格兰化学的地位及其在美国的传播过程,和苏格兰传统的形成,文章认为,苏格兰传统体现着美国化学发展初期富有表现力的实用性思想.可看做为美国化学启蒙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郭智敏 《科技信息》2013,(13):285-285
本文简单介绍了苏格兰格子的起源,定义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从发展与演变的角度重点论述了Tartan与流行,Tartan的社会功能性和Tartan的审美三个方面的内容。挖掘苏格兰格子的内在含义,提高人们对苏格兰格子和格子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小说家,司格特对苏格兰的自然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司各特的作品中,自然风景是崇高而浪漫的自然美、民族形象的标志。司各特用文学手法来陈述历史,把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历史的背景。司各特甚至把苏格兰的自然风景推向前景的位置,让苏格兰风景扮演苏格兰形象大使的角色,反映苏格兰的自然和文化风貌,塑造了一幅美丽、迷人和尊贵的苏格兰形象。  相似文献   

11.
启蒙、救亡、娱乐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所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有相互联接的内在联系,具有相互渗透的特征.启蒙与救亡主题的主旨都指向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启蒙主题中的科学主义思想又会引发娱乐主题的创作,救亡主题与娱乐主题在一些作品中实现了融合.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末,康德就“启蒙”问题第一次做了哲学上的阐释。康德认为,启蒙就是理性的不成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的过程,理性的成熟状态表现为:理性的公开使用和理性的私下使用之间的和谐运作,启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人从国家机器的全面附属中获得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人”,同时又在一种规则之中。而一百多年后,福柯又旧话重提,认为康德对“启蒙”的回答标志着悄然切入某个问题的思想史,它对启蒙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否定启蒙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这种态度称其为“现代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启蒙”历来是一个有诸多争议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体现了时代的风格和当时文明进步的顶峰,但又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19世纪则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差异和断裂,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植根于小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并开始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的反动。它们作为两种对立的倾向在人类的历史和精神发展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典主义绘画艺术发生在理性启蒙的高峰期,艺术中的理性启蒙精神成为可能,由此形成古典主义绘画艺术精神追求中的三个重要症候,即从膜拜彼岸的神的虚幻世界转向关注此岸的人的现实生存空间;对死亡意识的深刻思考和焦虑;理性至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共同体思想是拯救现代性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尝试。它产生于启蒙运动下,人文主义是其出发点,人对幸福的追求是其理论预设;启蒙理性是其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天才和精英人物是完成其设计方案的主体;公共福利与个人幸福相一致的社会共同体是其最高价值诉求;空想性是其由特定历史状况所造成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6.
苏格兰是英国的一部分,然而其法律一直被定义为大陆法系,而在现代,苏格兰越来越多地继受英美法的影响,从而又被法学界定义为混合法系。而苏格兰得以保持自己独特的法律传统的重要原因在于:苏格兰法参与了罗马法的继受。不过苏格兰对罗马法的继受仍停留在一般原则的层面,罗马法仍然是作为补救措施而在苏格兰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指称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特质,它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现代性并没有实现启蒙思想家所期望的人的解放。日益破败的生态、资本和技术对人无以复加的统治和前所未有的高风险社会的形成成了现代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共产主义经过一百多年的检验,它仍是未来社会的最高价值选择。但此共产主义并非民族国家践行的共产主义,而是那个"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具体在超越现代性的道路上,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应保持开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西方启蒙文学的开创性文本,“三言”和《十日谈》都不同程度地冲击、动摇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禁锢人性的观念,奠定了人性解放的方向和基调。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两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启蒙的叙事声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外显,着重于肯定人性需要的合理性;后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内隐,着重于展示个体权益的至高无上。本文主要借助于对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婚恋目的、私情的处理原则、难题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来揭示其叙事声音的意义生成作用及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叙述的是南下革命干部子弟与市民社会相遇的故事。它细腻地表现出革命后新的时代语境下市民社会的特点。革命在中国城市的目标首先体现为“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清除与劳动者无关的滋生堕落的消费场所和空间。也因此,上海在1960年代发展出新的市民生活方式,以前的资产阶级趣味蜕变成一种含蓄的生活情趣和美学上的享受,特殊经历和经验转化为一种颇具魅力的气质。而相形之下,那种抽象精神,似乎没有什么魅力可言,那些秉承这类抽象精神的干部子弟们投入到市民社会的汪洋大海中,摆脱了抽象的纠缠,获得一个自然的、人性的自我。如此,革命似乎不是为了超越市民社会,相反,在某种意义上,革命是为了回归市民社会。革命和启蒙是什么样的关系?谁“启”谁的“蒙”?《启蒙时代》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