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1730年北京西郊6 1/2级地震的基础上,综合井孔、电磁和重力资料,经分析初步确定了青龙桥一七里渠活动断层和沙河断陷南缘活动断层的存在及其位置、规模和基本特征,认为这两条活动断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其中青龙桥一七里渠断层在此次地震中起主导作用。对这两条活动断层的形成机制作了简单的力学分析,认为青龙桥一七里渠活动断层应该向南北继续延伸。这些活动断层和震中位置的确定,有利于首都地质灾害防治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域近10年地震时空分布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陆域近10年4级以上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1994年1月到2005年2月间的4级以上地震,共计966次。近10年的地震空间分布与中国陆域历史地震分布基本吻合。中国陆域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前者相关的地震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地区;与后者密切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中国陆域南海,尤其是台湾省。同时地震活动多围绕断块的周围分布。地震震中较集中地分布在活动断裂带附近、断裂带密集分布地带以及大构造区域的边界地带。地震年际活动的季节统计分析表明,地震高峰期集中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各年地震活动波动性最大,地震距平曲线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曲线协同,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地震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新的地震目录数据库提供的自公元前780年至1990年5级以上强震的分布,讨论了东北、华北、华南、台湾、青藏高原、川滇及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分区特征,以及本世纪7级以上强震的空间分布、震源深度分布、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等,并给出了大陆岩石圈板内地震活动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4.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的Ms 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 8.0地震、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九寨沟Ms 7.0级地震及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和历史地震分布、区域应力场、活动断层等资料,来揭示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动力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之间的交汇区,显示活动断裂的交汇区对此次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2)发震断裂为虎牙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属于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3)震中位于虎牙断裂北段的北部地震空区,充填了1973年和1976年4次大于Mw6.0级地震空区;(4)此次地震位于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应是汶川地震的应力传递和触发的结果;(5)此次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部顶角区,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向北东方向的挤出是驱动此次地震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显示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要在包括南北地震带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尤以青藏高原内部的地震活动最强.近年来7级以上大地震更多集中在巴颜喀喇地块边界附近.2014年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川滇境内6级以上地震频发.余震活动及地震序列的分析显示,对于不同震型特点的强震序列,其地震序列的衰减特性和活动性参数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1970年2月至1995年1月陕西省ML≥1.9级以上的地震资料,运用地震活动信息熵法,研究了该时间段内,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地震活动信息熵能够定量地描述地震时空分布变化过程,并量度变化过程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相似文献   

7.
根据分形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公元前1831年至公元1979年间中国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青藏区等8大自然区内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关系对长时段中国地震资料的适用性和中国地震活动分维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建立了中国震灾灾情的分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现有长时段统计资料建立起来的中国地震强度-频度关系式是合理的;(2)中国震灾的分维为1.485 8,在中国的8大自然区中,以华中区地震活动分维值相对最大,为1.225 8,华南区地震活动分维值其次,为1.207 2,而以东北区地震活动分维值最小,仅为0.635 2;(3)震灾分维大小与不同区域地震数目之间并不能建立较好的联系,而是在总体上与我国东部地震带、台湾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与西部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这些地震带地震活动较为强烈)是相对应的;(4)中国震灾灾情(死亡人数)的分形模型为lg N=0.632 6 lg r+3.839(式中r为标度,N为标度r之上的灾情出现频次).  相似文献   

8.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8级地震.本文把地震作为灾害的一个种类统筹考虑,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281年至1326年45年间山西全省的灾害资料,进行了灾害时序分析.认为此期为一个多灾时段,其顺序为灾害频发—信号震—平静—灾害频发—主震—余震—地震与其他灾害并存——其他灾害为主.分析了地震的空间与分布规律和地震的震源迁移等问题.研究发现,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发期,其他灾害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发期,其他灾害频发可作为地震发生的环境背景;1303年地震有一个完整的序列.分析认为,近些年来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发期,山西干害与其他灾害较为严重频繁,若参照1303年地震活动背景,是否预示着山西台背斜未来将有一个活跃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地震数据,分析报道了自1905年至1999年期间拉萨周围地震发生情况。同时报道了拉萨周围新建的一个小型地震网监测到的2004年地震分析结果,旨在研究拉萨周围的地震活动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上海及邻区的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蒐集大量地质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特征。文章讨论了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地震地质背景、新构造运动的表现、活动性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初步划分了地震带、探讨了发震的构造部位及震源机制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文章指出,本区地震主要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活动的控制,上海地区的断裂在近代显示了一定的活动性,从地震地质角度考虑,上海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抗震防震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74年5月11日,云南省永善-大关一带发生7.1级的强震,震中28.2°N,104.0°E。大震时,由于地表未留下明显的大断裂,因此形成对此次地震震源机制的争议。作者根据全国地震目录列表、作图,勾画出几条大断裂带的活动特征。由滇东北地区的“菱形”格架和川西南的“V”形格架组成的构造活动带,北西向和北东向的主断裂交汇于永善-大关一带,致使永善-大关发生大震和多震的内在因素。地震是一种特殊的地质过程,是地壳运动的构造应力促使构造变动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地壳活动构造着手,寻求应力场的方向、强度和应力积累,然后逐步揭示震源机制的过程。文章对两断面先后解锁的机制作了有益的探讨,对这个地区将来的地震活动的时间性空间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前缘的芦山地震与逆冲-滑脱褶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式构造以推覆作用和滑脱作用为主要特征,近5年来地震活动性显著,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和芦山(Ms 7.0)地震。根据已公开发布的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地震烈度、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次对龙门山南段活动断裂和芦山地震构造变形与地表响应的野外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作者将龙门山南段和前缘地区划分为龙门山冲断带和前缘扩展变形带2个构造变形带,对比了它们在构造变形样式、活动断裂、历史地震的差异性,提出了以推覆-滑脱岩片为特点的龙门山冲断带地震构造模式和以逆冲断层-滑脱褶皱为特点的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地震构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冲-滑脱作用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模式与成因机制,认为芦山地震形成于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断层-滑脱褶皱带,其发震断裂为大邑断层,该断层倾向北西,呈铲状向下并汇交于滑脱面。该滑脱面就是芦山地震的震源层。  相似文献   

13.
1730年北京西郊6(1/2)级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1730年北京西郊6(1/2)级地震的基础上,综合井孔、电磁和重力资料,经分析初步确定了青龙桥-七里渠活动断层和沙河断陷南缘活动断层的存在及其位置、规模和基本特征,认为这两条活动断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其中青龙桥-七里渠断层在此次地震中起主导作用.对这两条活动断层的形成机制作了简单的力学分析,认为青龙桥-七里渠活动断层应该向南北继续延伸.这些活动断层和震中位置的确定,有利于首都地质灾害防治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云南地震目录,尝试用频谱分析法对云南45年期间的地震活动时序特征进行研究.利用震级和能量时间序列特征分析地震活动的平静与活跃期,并通过时间域和频率域的转换,结合云南地震活动的历史背景讨论了云南地震的主要活动周期,并且对云南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及未来地震活动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宕昌县及其周边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环境,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较复杂,属于断裂活动强烈区域,强震活动自1880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后两个活跃期相对应,稍有滞后,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1982年以来该区域处于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滇西北中甸-南涧地震带M≥5级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得出该带地震真有17年轮回的时间特性,而在空间分布上则具有盛衰交替的特征,并分析了各地震活动幕中地震的时序特性及强度分布最后依此得出该带地震从1992年12月18日永胜5.4级地震开始已  相似文献   

17.
近日,拱墅区青少年宫通过省地震局和省教育厅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被认定为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拱墅区科技局、科协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宣传、保稳促调方面的优势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地震预防工作机制,编印《拱墅区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提升全区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在青少年宫开辟“地震科普园区”,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它震级高、强度大、余震多,范围广、次生灾害大、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汶川地震灾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西南及周边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向挤压,导致龙门山冲断带向东南逆冲,撞击四川盆地,引发汶川8.0级大地震.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环境及发展规律还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以及深达数十、数百km的震源及其活动规律等,远未认识.必须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震源活动规律及趋势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条令,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自1338年以来的发生在渤海海域的历史地震,建立了该海域MS≥7级地震活动的灰色灾变GM(1,1)模型,又以该海域发生MS≥7级地震的具体年份为原始数列,建立了MS≥7级地震活动的灰色数列GM(1,1)模型.这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吻合.文中对预测结果的可信性作了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刘家场地区活动构造发育情况及特征,以及地貌上的迹象,古地震分布情况,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层的关系,并指出因为该区断裂下切深度都不大,所以发生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平均深度在11k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