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并检测、报告油轮泄露等水质污染的机器鱼,最近由英国BMT集团公司开发成功。样品长度约50厘米,依需要还可以增加到1.5米。放到海里以后,凭借身上的传感器等智能装备它们相互间可以建立通讯联系,沟通信息,准确把握整体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2.
周文革 《科学之友》2007,(19):18-19
“肌肉”服装美国科学家已研制出一条由青蛙肌肉推动的机器鱼,并利用机器鱼游动的原理,用一个微型器向装备于机械鱼左右两侧的青蛙肌肉发出电子信号,控制青蛙肌肉收缩和扩张,鱼尾的肌肉收到信号后便会自动左右摆动,使机器鱼游动。利用这一原理,美国打算用相同技术研制一种肌肉服装,有关人员穿上后,力量将大大增强,越障能力极强。  相似文献   

3.
有机粘土矿物及土壤改性在污染防治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粘土矿物中天然存在的无机阳离子可通过简单的离子交换反应被有机阳离子(如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置换而生成有机粘土矿物.有机粘土矿物有效地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可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作为土地填埋防渗材料添加剂等.现场土壤改性可吸附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结合微生物降解提供一项崭新的综合技术,以改善污染的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1497年.当约翰·卡伯特(John Cabot)在纽芬兰海岸泊船时,船员报告说,只需把水桶浸没在水中就可以捕获到鳕鱼。几个世纪以来,大浅滩(纽芬兰岛东南大西洋浅滩)一直盛产这种鱼类,甚至在1950年代引进了现代化捕捞方式之后.也没有对这种鱼的繁殖造成多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土星探测计划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拟在本世纪末实施的最后一项耗资庞大的联合太空探索计划,该计划将利用《卡西尼》宇宙飞船运载《息更斯》泰坦卫星探测器,对土星进行为期4年的全面地质、地貌和大气系统观测,并向地面站传回有关信息图像资料。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建造主航天器《卡西尼》号宇宙飞船.而英国肯特大学负责研制《惠更斯》探测器,目前组装计划已经完成并定于10月6日启动土星探测计划。“惠更斯”探测器运抵卡纳维拉尔角空间发射场首批英国制造的探测仪及着陆舶已进入收尾阶段,由英国肯特大学科学家精心设计的重达10…  相似文献   

6.
百问百答     
《知识就是力量》2016,(4):94-95
提起仿生学,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仿生学的实例,比如手术室中模仿螳螂臂的手术刀,游泳池里模仿鲨鱼皮的减阻潜水衣。但是,对于仿生机器鱼,读者朋友又知道多少呢?看到活灵活现的仿生机器鱼游动起来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其中又运用了哪些仿生原理呢?2016年2月28日,"中科馆大讲堂"《知识就是力量》专场讲座邀请到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吴正兴老师,为我们揭示仿生机器鱼的科学奥秘。下面,让我们跟着吴老师一起探秘仿生机器鱼的诞生故事吧。  相似文献   

7.
鱼要喝水吗     
鱼在水中游,它们的口老是一张一合。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鱼肯定是要喝水的。其实,水中鱼的口不断张合,是为了使流经鱼鳃的水加速流动,以便吸取水中的氧气,放出鱼体内的二氧化碳。鱼到底是否需要喝水,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8.
"肌肉"服装美国科学家已研制出一条由青蛙肌肉推动的机器鱼,并利用机器鱼游动的原理,用一个微型器向装备于机械鱼左右两侧的青蛙肌肉发出电子信号,控制青蛙肌肉收缩和扩张,鱼尾的肌肉收到信号后便会自动左右摆动,使机器鱼游动。利用这一原理,美国打算用相同技术研制一种肌肉服装,有关人员穿上后,力量将大大增强,越障能力极强。  相似文献   

9.
趣闻     
海豹靠弯曲的胡须觅食科学家发现,将一只斑海豹的眼睛蒙住,它的耳朵戴上隔音耳机,这个敏锐的猎人依然够利用胡须探测其猎物移动时产生的波纹追踪处的鱼,而秘密正是在于弯曲形状的胡须。研人员在实验中制作了一个海豹的胡须模型,并水箱中拖动它。有着椭圆形横截面的弯曲胡须型很少在水中摆动,只有当一只仿真鱼被放入箱中时,该模型才开始明显抽动起来,并和假物产生的水漩涡同步。这些有着特殊形状的胡  相似文献   

10.
邢鸿飞 《世界科学》2012,(7):29+28-29,28
18世纪末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伴随着纺织工业的机器化制造。出现在英国。之前需要成百上千个纺织作坊的手工工作在一家纺织厂就能完成.于是.工厂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亨利·福特熟练掌握生产流水线技术.人类迈进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前两次产业革命给人们带来财富,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如今.第三次革命方兴未艾。制造业日益走向数字化。除了改变商业.还将涉及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11.
浩瀚的大海对人类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从古至今,人们就幻想着有朝一日,人类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呼吸,尽情邀游。  相似文献   

12.
仿生机器鱼     
据悉,经过上亿年进化的鱼类在推进效率、灵活性、可操纵性等方面,具有超越任何人造水面和水下运载器的优越性,一直为仿生科学家所关注。目前许多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鱼形机器人的研究,美国和日本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日本三菱重工就研发出用于观赏的机器鱼,市场售价达到每条1000美元。我国的一些科研单位也致力于相关的研究。今年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成名为SPC—Ⅱ仿生机器鱼,这条特殊的“大鱼”也成了我国第一条可实际应用的仿生机器鱼。在大风大浪中安然行进SPC—Ⅱ仿生机器鱼身长1.23米,通体…  相似文献   

13.
当工具能够反复执行同一个动作的时候,就成了机器。当机器能够利用自然的能量产生动力的时候,人类就将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出现在英国,随后迅速波及全世界。 1711年,英国人纽考门发明了一种用水蒸气产生动力的机器。这个机器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桶和一个烧蒸汽的锅炉。桶里有一个可以自由上下移动的活塞,移动的时候活塞的边缘不会漏气。锅炉的蒸汽管通过阀门和圆桶相连,阀门打开的时候,蒸汽推着活塞向上移动,蒸汽充满后关闭阀门,用凉水将圆桶的外壁冷却…  相似文献   

14.
英国科学家目前已研制完成撞月探针,首批3个小型导弹状探测针即将发射。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上亿年进化的鱼类在推进效率、灵活性、可操纵性等方面,具有超越任何人造的水面和水下运载器的优越性。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鱼形机器人的研究,美国和日本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日本三菱重工研发出用于观赏的机器鱼,市场售价达到每条1000美元。中国的一些科研单位也致力于相关的研究。近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终于研制成功名为SPC-II仿生机器鱼,而这条特殊的“大鱼”也成了我国第一条可实际应用的仿生机器鱼。  相似文献   

16.
1912年4月4日深夜,一艘满载着1523名乘客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到纽约的处女航中,由于无法探测到隐没在水中的冰山,结果被冰山撞开6道裂缝,最后沉没在大西洋的4000米深的水下,除705人死里逃生外,其他人全部罹难。这就是耗资2亿多美元的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告诉人们的一个悲剧故事。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澳大利亚科学家宣称他们发现了一具3.8亿年前的海洋鱼类化石。令人惊奇的是,科学家发现它生前是条母鱼,因为这具化石完整再现了“鱼妈妈”正在分娩的情景,它的脐带上还连着刚生下的“鱼宝宝”。相关专家表示,这条母鱼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鱼妈妈”。  相似文献   

18.
冈子 《科学之友》2007,(8A):24-25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 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鹭鸶又名鱼鹰,其捕鱼的本领堪称一绝。鱼藏于深水之中,善于伪装。但鹭鸶有特别锐利的眼睛和嗅觉器官,它首先在水面搜索,发现鱼之后,便迅速潜入水中,穷追不舍。若猎物是条大鱼,鹭鸶下口十分凶狠,它先用尖嘴直刺鱼的眼睛珠子,然后叼腮,抓鱼的嘴巴角,使鱼丧失反抗能力,束手被擒。而且鹭鸶抓鱼的群体作战能力十分强。所能,即使是大鱼见到鹭鸶,也像老鼠见到猫头鹰一样,顿时吓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架,被鹭鸶几番折腾就奄奄一息了。鹭鸶是通人性的鸟,训练有素的鹭鸶,抓到鱼之后是不会偷吃的,总要先交给其主人,然后再请功领赏。澧水…  相似文献   

20.
正受钝口拟狮子鱼启发,中国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机器鱼"。这种"机器鱼"能承受海洋深处的巨大压强:即使在马里亚纳海沟1万多米的深处(压强大约是海平面大气压强的1000倍,相当于一头大象落在拇指上时所产生的压强),它依然能够扑鳍前行。钝口拟狮子鱼是一种半透明的鱼,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8000米深处。它们的骨骼细碎地分布在凝胶状的柔软身体中,从而降低了身体在高压环境下所承受的压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