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彬 《世界博览》2013,(15):22-23
"幸福终点站"其实并不幸福同斯诺登一样滞留在机场国际中转区的大有人在,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生活在一个狭小而封闭的空间中。尽管各种传言称他将前往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但从6月23日飞抵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以来,美国"棱镜门"的泄密者斯诺登一直停留在那里的国际中转区,理论上他甚至没有进入俄罗斯境内。俄媒称,"乘客"斯诺登感觉良好、身体健康。他住在便利的胶囊旅馆里,可以洗澡、理发,不过一切都  相似文献   

2.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3,(14):71-71
阿桑奇的前女友陪着斯诺登“亡命天涯” 近日.“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阿桑奇的前女友哈里森因为被发现在莫斯科陪伴美国政府“棱镜”监控项目解密人斯诺登后.一夕爆红。据报道.斯诺登能顺利离开香港.正是由于哈里森的协助。她陪着斯诺登一起搭机前往莫斯科.并且与包括厄瓜多尔驻莫斯科大使在内的厄官员会面。  相似文献   

3.
杨晋 《世界知识》2013,(13):25-27
美国前情报部门雇员爱德华·斯诺登仿佛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潘多拉之盒”。6月初以来不断酝酿发酵的“棱镜门”事件的受害者越来越多,情节越来越像跌宕起伏的好莱坞大片。而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计划”的内幕也越来越复杂,从而折射出美国大规模网络间渫活动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李大光 《世界博览》2010,(11):83-83
5月9日,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二战)胜利65周年,在莫斯科举行了近20年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场阅兵仪式。从2008年以来,俄罗斯连续三年在红场举行阅兵式,所展示的武器装备规模越来越大,这表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已经开始逐步复苏。  相似文献   

5.
《奇闻怪事》2013,(10):8-9
挑战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告密者斯诺登曾长期逗留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国际中转区,没有进入俄罗斯境内。外界在关注斯诺登案走向的同时,也对机场国际中转区产生了好奇。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称:"迄今为止,斯诺登滞留机场的时间,同他的前辈们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斯诺登之前,"赖"在机场国际中转区的人中,最有名的,也是滞留时间最久的,当属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他被伊朗驱逐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律师4月16日表示,斯诺登已经递交文件,申请延长在俄罗斯居留三年。据悉,斯诺登的在俄居住证将于2020年4月到期。他的律师表示,鉴于新冠肺炎疫情,他意识到某些问题可能不会立马解决,但他将耐心等待移民局的决定。2013年6月,斯诺登向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提供了一系列有关美英特工部门进行互联网监视  相似文献   

7.
杨晋 《世界知识》2013,(14):35-35
谍影重重,扑朔迷离。斯诺登事件已经从惊险片变成了悬疑肥皂剧。斯诺登是拉登之后,再次在光天化日之下消失的"隐形人"。不过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看来,就连俄罗斯头号"刺探者"、有克格勃背景的总统普京都宣称不知道他的下落,就有些蹊跷了。7月1日,普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传达出极其丰富的信息。第一,斯诺登已经放弃留在俄罗斯;第二,如果他留在俄罗斯,"不应当损害我们的美国同伴";第三,斯诺登是个"自由人"。这些信息如果细细解读起来颇值得玩味。这似乎是说:第一,斯诺登很可能就此在俄罗斯消失,至于去哪里就不知道了。第二,即便斯诺登继续留在俄  相似文献   

8.
周鑫宇 《世界知识》2013,(14):68-68
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揭发了美国对内监控隐私、对外进行黑客攻击的事实。美国政府大为光火,全球通缉斯诺登;男主角毁誉加身,浪迹天涯;全球媒体穷追不舍,轮番炒作。这样的情节在当前喧嚣的国际政治中给人的感觉有些八卦和浮夸。可是我们如果撇开“黑客”、“间谍”、“机密”这些吸引眼球的关键词。做一点具有历史眼光的思考,就会发现斯诺登的出现,对美国来说,绝不只是另一个“维基解密”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9.
李洪声 《世界博览》2013,(13):16-18
"国家公敌"玩起"猫鼠游戏"从香港到莫斯科,美国监控项目"棱镜"的爆料人斯诺登再次消失在人海中。他现在身在何处?下一步将去往哪里?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家后,总会有国人怀此长久的疑问和感伤。2010年诺贝尔奖项揭晓后,类似的忧愁开始袭扰俄罗斯社会,因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裔物理学家问鼎了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1.
孙岩峰 《世界知识》2013,(20):38-39
9月27日,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在第68届联合国大会演讲时,公开抨击美国政府现有的监控项目,呼吁联合国制定网络监管规范,防止美国将互联网用作间谍活动的“新战场”。这是自斯诺登事件曝光美国国家情报局代号“棱镜”的监听计划后,国家元首在国际多边场合对美国最为严厉的指责。这回,巴西真的跟美国翻脸了。  相似文献   

12.
2000年4月,美国商人Edmond Pope因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而在莫斯科被捕,据说他是因试图购买一种超速鱼雷技术而被捕的。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于巴伦支海后,立刻传言四起:引起这艘巨型现代化潜艇沉于海底的神秘打击来自于一种名为“暴风”的高度超空泡鱼雷的试验射击。  相似文献   

13.
自2014年4月14.日开始,俄罗斯大批军机连续一周绕日本飞行。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冷战后首见,引起了日本政府和军方的高度警觉,也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俄对日如此罕见且密集地“展示肌肉”,意味深长,而其想要“敲打”的对象,也是多层多元的。  相似文献   

14.
首先是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影响。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后,西方谴责俄罗斯在车臣采取的军事行动,要求俄罗斯政府停止战争,与分裂分子进行谈判。叶利钦强调,任何人“都无权在车臣问题上对俄罗斯指手画脚”。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后,在欧安合作组织的伊斯坦布尔大会上,俄罗斯受到西方前所未有的孤立。直至俄军在车臣取得军事胜利,孤立状况才有所缓解。9.11事件后,尤其是2002年车臣非法武装制造了莫斯科人质事件和其他一些恐怖活动后,国际社会都对俄罗斯打击车臣恐怖分子纷纷表示支持,美国目前已承认在车臣的一些极…  相似文献   

15.
 美国“棱镜计划”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是最近几个月来的重要新闻人物。从新闻我们得知美国曝出“监视门”。新闻的中心人物斯诺登5月20日来到香港以便逃避美国政府的追捕。这以后,斯诺登让全球关心新闻的人们如同观看美国大片一样,欣赏了让美国一再丢脸的“斯诺登逃亡记”。  相似文献   

16.
12月6日,两天前发射的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开始释放美国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第一个组件——耗资3亿美元的“团结号”节点舱。“奋进号”的6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货舱壁两边分别只有1英寸空隙的情况下,把重2.5万磅的“团结号”缓缓吊出舱外。在余下的日子里,他们将完成与俄罗斯发射的功能货舱“曙光号”的对接。  相似文献   

17.
张传毅 《海峡科学》2007,(9):102-103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五十多国领导人齐聚莫斯科,但竟也有人不但不“买账”,而且“翻旧账”。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应邀齐聚莫斯科红场,共同纪念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也有人偏“不买俄罗斯的帐”,竟拒绝俄罗斯的庆典邀请,还要俄罗斯向本国道歉。它们就是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国。屡翻历史旧账在俄罗斯向三国领导人发出参加60周年庆典的邀请之后,他们予以拒绝,并递交联名信,要求俄罗斯为苏联于1940年吞并其国家做出道歉。他们表示,俄罗斯5月9日的庆祝活动没有考虑到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的痛苦经历,“在二…  相似文献   

19.
孔刚 《世界知识》2014,(20):40-42
9月27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上严厉批评美国及西方社会,抨击北约想重建国际秩序,称它们的“冷战基因”很难改变。9月4日~5日,北约首脑们在英国威尔士举行峰会。有西方媒体评论这可能是“冷战结束以来北约最重要的一次峰会”。首先,如果从1989年苏东地区开始剧变算起,今年恰逢北约迎来冷战后的第25个年头。  相似文献   

20.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0,(22):78-79
斯诺登决定申请美俄双重国籍据俄罗斯卫星网11月2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决定提交美俄双重国籍申请。斯诺登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写道:"在经历了多年与父母的离别之后,我与妻子不想再与儿子分开。因此在疫情和边境遭封锁期间,我们正提交美俄双重国籍的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