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希腊存在着宇宙是一还是多的争论。原子论者认为宇宙有多个,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则认为宇宙是唯一的。亚里士多德对此问题的论证,不仅说明了他与原子论者持有不同立场的原因,也展示了类比在其自然研究方法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他作为哲学家、逻辑学家已经广为人知,但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人们对他的了解还是不多的。亚里士多德研究过数学,但在数学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他主要是对数学进行哲学反思,批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批判柏拉图的理念数论。他研究了数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对象的存在方式;数是不是事物的本体等问题。他在数学哲学研究中所得到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无论是对数学的发展,还是对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经院哲学和近代机械论哲学构成十七世纪的欧洲的三股主流思想。伴随民族国家兴起,地方语言也逐渐流行,三十年战争和德意志启蒙运动的特点构成了莱布尼茨的方法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基督教卡巴拉主义,斯多葛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德国的黑伯恩百科全书派对于莱布尼茨的百科全书式调和折中主义的方法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5.
属性本体论研究中一直存在共相论和特普论的争论,前者主张属性具有可重复性,后者则否认。共相论对特普论的一个主要批评是,特普论不能解释自然定律。然而,只要接受倾向主义,基于特普就有可能构造出恰当的自然定律理论。因此,关键的问题是,特普论能否接纳属性的倾向观。共相论者塔格比认为特普论无法解释倾向性属性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该批评是不成立的。标准的特普论的确面临此困难。然而,富尔曼(1990)提出的特普论则具有理论资源为倾向的特征提供解释。通过接受倾向主义,特普论就能够提出恰当的定律理论。因此,共相论的批评只能针对标准版本的特普论,而不能针对其它版本的特普论。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与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就是就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它研究何物存在以及以什么方式存在等问题,在本体论的争论中,以传统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分为基础,莱涅夫斯基进一步将其分为具体主义、单范畴的柏拉图主义与多范畴的柏拉图主义三种类型。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它们与本体论的联系是不同的:如果说,传统逻辑与事实本体论在内容上时有混杂、联系密切的话,现代逻辑则通过形式化方法,远离了事实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数学基础主义之后,批判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包括拟经验主义)成为某些数学哲学家热衷的选择。虽然对柏拉图主义和实在论有某种解构价值,但两者却混淆了数学与其他科学的本质区别。相比较而言,关于数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虽然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却陷入了某种形式的单一决定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对几乎所有传统的数学哲学思想都进行了激烈批判。传统的柏拉图主义、经验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约定论以及逻辑主义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都有问题的。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对传统的思想既有批判,同时又有创新,这对我们重新思考数学命题的本性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对几乎所有传统的数学哲学思想都进行了激烈批判。传统的柏拉图主义、经验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约定论以及逻辑主义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都有问题的。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对传统的思想既有批判,同时又有创新,这对我们重新思考数学命题的本性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哲学中是否含有"静态时间"和"动态时间"的区分还存在诸多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他区分了两种时间类型,有的学者认为他没有作出区分;有的学者认为他混淆了两者,有的学者认为他虽然意识到了两者之分,但仅持有其中一种观点。通过对上述争论的重新衡定,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其一,亚里士多德持有两种时间观,只是没有作出严格区分和分别论证;其二,如果要追问"A-理论"和"B-理论"各自主张的来源,的确可以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找到根据;其三,有关"静态时间"和"动态时间"的严格区分应该溯源到扬布里柯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