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毛泽东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反应,也是其将新的外交理论付诸实施的重大行动。由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不断革命"外交理论以及由此越来越明显的中国外交的"激进"色彩,使得中国同苏联外交政策的分歧不断加大。第二次"台海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两难境地,不仅在中苏同盟关系上投下阴影,还加深了中苏在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同时也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核技术。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苏关系的走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2.
1958年赫鲁晓夫匆促访华 1958年8月25日,中国海防前线部队向金门打炮,并封锁金门、马祖,美方出动海军第七、第六舰队。赫鲁晓夫着急了,他匆促决定亲自访问北京,直到临行赴机场前,才通知我去送行。赫鲁晓夫来京与我中央领导同志会谈,他提到为什么向金门打炮不事先通知苏联,我们回答说,我们通过我国防部参谋部的苏方顾问通知了苏联国防部。当时的形势是,中东伊拉克政变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登陆,英国则派武装部队去约旦,联合国准备讨论中东形势。我们为打击美国的一系列对第三  相似文献   

3.
陶涛 《世界博览》2009,(17):56-59
50年前的夏天,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为了解决日益紧张的柏林危机,决定邀请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前往美国的戴维营进行首脑会晤。其实,艾森豪威尔心中也没底,这里可是他誓死效忠的国土,请赫鲁晓夫这个美国人的大对手来,合适吗?  相似文献   

4.
战后,赫鲁晓夫对当时莫斯科强求全国各地普遍种植春小麦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抵制,在作物的种植类别上坚持因地制宜。然而对乌克兰农民"包产到组"的成功创举他却采取了先是暗中支持,后(遭到莫斯科的否定后)又公开谴责的态度。同时他在农业问题上提出了对逃避集体农庄劳动者强制迁移、合并小型集体农庄、建设"集体农庄村镇"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或者被联共(布)中央接受而在全国得以实施,或者遭到联共(布)中央的批判,从而防止了日后此类意见和倾向的再度出现。赫鲁晓夫的这些作为,使他与战后时期的苏联农业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1960年9月,一列装载着一枚二级洲际弹道导弹的列车驶出前苏联南方机器制造厂大门,直抵前苏联第二试验局及技术阵地所在的试验场的第42号发射坪。这是前苏联为了配合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访美而进行的P-16新型洲际导弹试验。赫鲁晓夫在去美国访问前给聂德林元帅下达了任务:“这次我去美国谈判,我的脚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时,你要给我放一枚导弹,吓唬吓唬美国人。”然而,这次背负着重大政治意义的试验后来却成了一场大爆炸,  相似文献   

6.
在生物学上,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基因是生命的密码,是基因决定了中国画、油画的"物种"特质。"生命的密码"互相制约、相互提携共同打造了东方艺术的"中国"品牌。"中国"基因的变异与消失正是中国画的"中国"性逐步消解、中国画面临被逐步异化危险的关键所在。诸多的忧思与呼吁正是我们系统研究中国画基因问题、加固中国画本体精神的必要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基础和动力,是中国人五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对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是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文化源泉。"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决定了中国人重整体思维的基本特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合"文化在中国外交中表现为对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倡导与践行。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世界知识》2010,(24):28-31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中方对此高度关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方一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中方主张,当务之急是防止紧张局势升级,决不能再做火上浇油的事情,有关方面应保持冷静克制,推动事态重新回到对话谈判的轨道上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朝韩交火事件发生以来,中方为防止事态升级恶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与有关各方进行了密切沟通和协调,敦促各方务必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10.
言论     
《世界博览》2010,(16):10-10
据媒体报道,住建部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中国城镇发展四个阶段中有三个是在特殊的不正常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决定了"20年内中国现有的城镇住房得拆一半"。必须承认,如果站在中国住房历史变迁的视角,这种逻辑,似乎具有某种合理性,但事实上,完全以时间来划定"规划的科学"和"建筑物的质量"却遭遇了现实的嘲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