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辨别署名李贽评点的几种《忠义水浒传》刊本的真伪问题,是研究李贽小说评点乃至其文学、哲学理论的基础,对此学界已多有论述,然众说纷纭,需对各家观点进行回顾与分析,并理清此一问题,方可深入研究李贽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是对小说主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论诗专,其在评诗方法上有许多独到的建树,同时与不乏粗疏、偏颇之处。本从具体剖析《诗品》本入手,对其中的品第高下、推溯源流、比较异同、骈语概括和形象设喻等评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李贽的“童心说”向来在文学理论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小说评点研究更是开了明清小说评点的先河。试以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例,研究其思想及在小说评点中所提出的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相似文献   

5.
傅幹《注坡词》是苏轼词的第一部校注本,其传抄源流清晰可靠,资料无比珍贵,却长期蒙受"芜陋"的不白之冤。本文列举该书在词文、题序、注释等方面的突出特色,揭示了《注坡词》在东坡词的编年、校勘、笺注、辑佚、辨伪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19日至22日,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和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暨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东平县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罗贯中及其著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会代表不仅进一步确认了《三国演义》作者和《水浒传》作者或主要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及其与东原文化的关系,还在《水浒传》与东平关系的研究资料方面有新的重要发现,并反击所谓"双典批判",对两书的思想文化意蕴和版本、传播等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东洋史学家池内宏在《日本上古史研究——日鲜关系与日本书纪》中体现出的对史料的质疑与辨伪的思想,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时代及个人局限,书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日本书纪》中纪年考辨不足,对四世纪日本国力考辨不足等。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现代著名报刊,《申报》对《水浒传》的评论颇能引领时代思潮。评论者以《水浒传》作者为中心,发掘《水浒传》中的鲁西文化并与施耐庵高度结合,形成一条稳定而不失变化的"思想链"。鲁西施耐庵、施耐庵之为鲁西文化符号、兴化施耐庵是思想传播与变异的三大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是晚明时期进步思想家。明末慈溪人冯仲元称他是“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天益山堂遗集》卷七《吊卓吾先生墓志诗》)。他这种战斗精神,不但表现在他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重要著作中,同时,也表现在他的一系列评点文字中。他在《与焦弱侯书》中说:“《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窜改得更妙。”象小说之类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描写了宋徽宗统治末期的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梁山泊农民起义。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宋江与梁山泊英雄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而随着最近吴越品水浒、tegic点水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钱塘(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还是苏北进士施彦端,抑或是二者实为一人,既需要深入分析苏北那些文物的真伪,更需要重视《水浒传》内部的具体描写。本文就原著中梁山泊气候物象的描写、"从泗水入淮河"地理态势的描写、淮安与扬子江地理态势的描写、太湖与苏州地理态势的描写、是否应该更集中更高度地描写"文艺作品"《水浒传》中的气候物象与地理态势的问题、作者对自己籍贯地季节与方位描写的真实准确性的问题等多个方面,接应浦玉生先生的文章而进行"争鸣",并对浦先生文章中引用的1979年出土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有与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相一致的"丙申"二字的真实性问题向浦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3.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浒故事,就目前所见的资料看来,当问世于南宋末期。从对地理态势、气候物象的描述及语言的运用来看,它极可能是杭州一带的书会才人,根据当时流传的有关情事、诗文、小说以及"街谈巷语"种种而编撰起来的。它不仅在基本人物与故事情节方面,同时更在"乱自上作"与"忠君爱国"等思想内容方面,都为《水浒传》准备了相当的基础,或者说,它已经是"雏形"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14.
高日晖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75-79,85
最近20年是《水浒传》批评成果很多、成绩很大的时期。其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解放的潮流溶解了冰封的学术大地,“双百”方针得到了贯彻;二是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本文从“拨乱反正”、“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阐释的热点”等方面,对20年来《水浒传》批评的情况作了一个概括性总结,认为近20年《水浒传》批评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并处于徘徊状态。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牛津残叶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津大学藏<全像水浒>残叶(牛本)属于<水浒传>简本系统,但与同为简本的余象斗"评林"本(余本)、刘兴我刊本(刘本)、梵蒂冈藏本(梵本)行款格式彼此全然不同,异文也比比皆是.四个版本虽有异文,却有着共同的底本(或底本的底本),它们之间为远近不同的兄弟关系,其中余本和梵本关系最亲近.在国外,<水浒传>残叶、残卷基本上保存在欧洲,它们被传教士、商人带回国,因其都具有建阳刊本特有的上图下文的格式而作为美术品被保存到今天,这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水浒传>版本演变史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替天行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浒传》主题研究近世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逼上梁山"和"忠义"等说,其实皆不甚合于本书实际。比较诸说,书中作为梁山旗号的"替天行道",实远过于那可以有多解的"逼"字和前后不易贯通的"忠义",应是作者留给我们把握一书主旨的窍门与钥匙。《水浒传》"替天行道"的远源是我国上古盛行的天道观念。其以"替天行道"为主旨,包括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对全书的艺术形式形成极大的规约。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18.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8,(3)
《水浒传·聚义篇》是前导软件公司天道工作室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改编而成的电脑游戏软件"水浒系列"的第一部分。本软件以电脑游戏特有的形式再现了古典名著,结构复杂、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形象丰满。《水浒传·聚义篇》是一个 SRPG(角色战略)游戏,选用 SRPG 这种形式,既能够表现《水浒》中复杂曲折的故事,又可以在战斗方式上表现众多的梁山英雄。游戏中的情节和战斗是两个大的游戏点,情节方面采用的是多线索设计,不同的对话或选择,会触发不同的情节,给游戏者选择的空间;战斗方面主要着重于人物参数设计及战斗双方力量的配置,力求战斗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