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合肥科技》2008,(1):2-2
在刚刚结束的安徽省粮丰工程2007年工作总结及表彰会议上.合肥市科技局喜获“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优秀组织奖。据悉,全省仅3个地市获此殊荣。同时,肥东县获得“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奖,马卫东等5名同志获得“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2.
1994年我院科研项目获奖情况1994年以来我院有六项科研成果获省教委、省冶金厅、市科委的“科技进步奖”。有两项科研成果作为协作单位获省轻工厅,市科委的“科技进步奖。”有两项专利获“第八次全国发明奖”。有两部专著,两篇论文获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奖”。...  相似文献   

3.
<正>郝哲,男,1971年9月出生,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毕业于榆林农校,宁夏大学本科学历,农学专业,现任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榆林学院兼职教授,省(市)科技特派员,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实施省(市)科技项目10多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20项,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出版科技书籍1部。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荣获省(市)农垦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业务工作奖励20多项。  相似文献   

4.
《苏南科技开发》2005,(12):80-80
林一波同志为苏州市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该同志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了二十多项农业科技课题的研究任务,取得了许多省、市重要科技成果。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三等奖和省农技推广三等奖各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另外,共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科技论(译)文23篇,合作主编出版专著一部。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11,(z1):27-30
“安徽水稻丰产高效集成技术辐射”课题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课题在全省水稻、小麦主产区选择典型县(市、区)建立水稻、小麦丰产高效技术辐射区,有效组织农科教单位科技资源和地方农技推广力量,创新粮食科技推广组织方式、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果的大规模应用转化,全面提升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钱峰  王林 《安徽科技》2013,(10):25-26
正自2010年6月被批准为安徽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市以来,天长市紧紧围绕滁州市政府实施的"百亿粮仓"战略,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重点,积极选派科研专家、农业技术人员、老科技工作者、有技能经验的干部职工、致富能手等105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业、服务,将先进的技术、信息、人才、项目、管理、市场、服务等要素融入粮食生产第一线,形成了"省、滁州市级科技特派员抓点、市本级特派员推面、科技示范户遍地开  相似文献   

7.
[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沈玉利、刘双印、邱德全、张世龙、刘磊安、王蕙、徐龙琴 该研究团队基于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的思想,针对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复杂性,在农业知识本体、智能化专家系统、知识库更新、知识检索、系统结构体系与安全、农业市场分析预测预警、农业灾害预测预警、农产品安全溯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在农业科技服务知识体系的研究与系统构建方面发表论文3篇,在智能决策推理方面发表论文5篇,在知识库更新方面发表论文2篇,在知识检索方面发表论文3篇,在系统结构体系与安全方面发表论文8篇,在农业市场分析预测预警发表论文3篇,在农产品安全溯源发表论文5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2篇;"农业科技服务知识体系的研究与系统构建"等8个项目通过省、市成果鉴定、验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9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二等奖1项.  相似文献   

8.
《广东科技》2008,(23):26-26
沐浴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阳光雨露,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珠海市园艺研究所在园艺科技和花卉产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科技攻关和星火计划项目30余个,取得研究成果近30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技术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二部;先后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  相似文献   

9.
《安徽科技》2011,(Z1):58-59
黄义德,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主持人.黄义德长期从事作物栽培、节水农业技术等教学科研工作,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05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安徽省实施,为科研教学成果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黄义德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粮丰工程的第一线,出色地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评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他带领的团队也被授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  相似文献   

10.
《安徽科技》2011,(Z1):30-32
“十一五”期间,该课题全面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及省科技厅配套支持开展的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运行与绩效评估,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工程”运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决策支持.同时,在粮丰工程的实施基础上,结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 -2020》 的部署及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了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研究、提出粮食科技项目建议,制定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科技论文评奖工作最近揭晓,我校139篇科技论文获省科协科技论文奖.  相似文献   

12.
《天津科技》2003,30(6):15-15
侯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蔬菜遗传育种专家,南开大学特聘教授,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天津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杜邦科技创新奖等科技奖励17项。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11,(Z1):56-57
杨惠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06BAD02A06)课题负责人,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总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他主持的“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于2010年10月11日通过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实施方案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组织管理措施得力,经费使用合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4.
《安庆科技》2007,(1):9-9
3月6日,由县科技局、县农技推广中心联合举办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望江示范片技术培训班”在宏艺大酒店隆重开班。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组组长陈周前研究员、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再高受邀前来参加并进行了精彩的讲课。参加培训的还有来自全县各乡镇农技站及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农业技术骨干近40人,参加培训班的还有县农委领导詹德琴。  相似文献   

15.
<正>创业人物简介郝哲,男,中共党员,生于1971年9月,1992年毕业于陕西榆林农业学校,农学专业,现任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先后主持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多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先后被授予省、市农垦系统先进工作者,横山县、榆林市和陕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第六届"榆林青年科技奖","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创业事迹  相似文献   

16.
刘俊 《科技潮》2002,(6):53
刘华贵,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油鸡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来,参与或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出版书籍2本,发表论文12篇。199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95年获北京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2000年北京市农村科技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安徽科技》2011,(Z1):4-5
安徽地处江淮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总量常年居全国第6位前后,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和输出省份之一.发展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从2005年起,省政府通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大力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高产创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科技日报记者:安徽是全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安徽的粮食丰产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滨州地区自1991年成立星火计划管理办公室,并设立星火奖以来,共有30个项目获山东省星火成果奖,其中二等奖8项,三等奖22项;3个企业荣获山东省级星火示范企业称号;1个乡镇获省级星火示范乡镇称号;2位同志获国家“七五”期间星火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1位同志获全国星火优秀企业家称号,12位同志获山东省“七五”期间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全国  相似文献   

19.
《辽宁科技参考》2005,(5):49-49
李乃博同志自1998年任局长以来,在科技管理事业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连续6年年度考核优秀,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获省政府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县政府三等功、嘉奖5次,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我校科研成果获省部市级以上奖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铁道部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项已获准申报国家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3项,其他部、市奖2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