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1年,王星光、柴国生复原了元代王祯《农书》中的脚踏风扇车,其运转原理是脚踏绳索,利用叶轮旋转的惯性进行往复式旋转生风。本文根据《农书》风扇车的插图,结合元代普遍采用的脚踏曲柄连杆驱动轮轴旋转的事实,利用新发现的近代脚踏风扇车图像,认为古代脚踏风扇车采用的是曲柄连杆驱动机构。2014—2015年,李崇州、李盛在郑为1966年复原的基础上重新复原了《闸口盘车图》中的水击面罗。本文在分析他们复原水击面罗的基础上,依据"攀耳-卧轴"机构的使用传统,改进了他们的复原设计。  相似文献   

2.
元代王祯《农书》描绘有一具五锭纺车,(传)南宋马和之的《毛诗豳风图》也绘有一具五锭纺车,这两具五锭纺车均非棉纺车。包铭新、于颖在2005年撰文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五锭棉纺车。经重新分析,文字史料中的五锭棉纺车仅是传闻,证据不足,图像资料被误读。因此,中国古代存在五锭棉纺车的结论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古代纺纱史文本的书写而言,中国古代纺纱图像信息的研究非常重要.对刘仙洲先生所藏的《手摇纺车图》、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刊出的脚踏纺车图进行考证.结果表明:①刘仙洲先生所藏《手摇纺车图》为伪图,这导致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形制变迁为手拨轮辐传动纺车→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绳为辋)→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木为辋);②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可能有问题,不应成为中国脚踏纺车的佐证,另外《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中的有些脚踏纺车是不可能进行操作的;③中国古代脚踏纺车的定形似乎比手摇纺车要早,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演化在宋代就已进入成熟期,农具分支演化根据地域农业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中耒耜类工具最具特色.从目前的图像样本中最早可见南宋楼璹《耕织图》元摹本,但缺乏元代王祯《农书》翔实的图谱注解.高平开化寺与太原六郎庙壁画详细描绘了北宋时期耕犁、铁锹、类工具的式样造型.通过农具溯源比较与工具的力学分析,经过多重论证将锹类工具在宋代、清代的高度应用原因及其演化情况详尽阐述,填补了这一时期《农具图谱》的空白,为了解古代北方农业提供了真实的图像样本.  相似文献   

5.
元代王祯《农书》首次描绘了条播后的压实农具——砘车,但该农具是否为元代创制,农史学界未有定论.现发现山西屯留宋村一纪年为金太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的墓葬壁画中已绘有其图像,说明我国至晚在金代初年已经出现砘车.  相似文献   

6.
用于施肥的农业机械——下粪耧种,前人据王祯《农书》所载,多以为是元代发明,今在宋人韩琦(1008~1075年)诗中发现了与之相关的记载,以此证明下粪耧种当在宋代即已使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Zhishi.me、XLore等现有中文知识图谱对《康熙字典》中词语实体间关系定义不足、覆盖不全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康熙字典》的古汉语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通过制定规则,提取出《康熙字典》中的命名实体,并构建命名实体库.然后,结合外部中文知识图谱及词典,构建实体关系库.最后,对所构建的知识图谱进行质量评估和迭代更新,并利用图数据库进行存储和展示.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将《康熙字典》中所包含的部首、集、卷、词语间的关系以结构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使用《康熙字典》中所包含的知识,推动古汉语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书中有大量天文术数内容,在这方面<四时纂要>是一个典型.通过分析,认为该书中的天文术数内容主要来自于月令书、<史记·天官书>等古天文书以及术数书;这些内容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因农家与阴阳五行学说及民间方术之间的互动而进入农学领域,并因后世农书所采用的经学注疏方法而得以不断传承和拓展,<四时纂要>对前代农书中的天文术数内容作了系统的整理归纳.至于农书中引入天文术数内容的原因,现象授时的传统为天文术数内容进入农书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天文术数内容在农事安排中所起的背景作用使其有必要成为农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术数在唐朝社会上的流行则为<四时纂要>归纳整理农学中的天文术数内容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制粉系统是燃煤锅炉的主要附属系统之一,磨煤机是锅炉制粉系统的主要部件,磨煤机的制粉出力和制粉效果,直接影响到锅炉燃烧的稳定性,锅炉燃烧的稳定又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就FM-285/450风扇式风扇磨制粉系统的制粉特性及对锅炉燃烧的稳定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杨名飏著《关中集》中蕴含丰富的民生思想,它深切地表达了杨名飏对人民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关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深入研究杨名飏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