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6,(11):22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t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容易发生条件致病性感染,并且还可以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临床上分为三期:(1)艾滋病病毒感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血里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约有90%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不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或艾滋病。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机体遭到疾病侵袭或创伤时,则会发病。(2)艾滋病相关综合症: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两处以上原…  相似文献   

2.
<正>据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西班牙哈恩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某些人暴露在病毒环境中,但是他们天生对艾滋病具有抵抗力,他们之所以不会染病是因为一组基因将HIV病毒灭活。识别他们的基因序列将有助于研发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基因变体C4BPA和CR2可以保护机体免受HIV病毒感染。为此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6,(11):22-24
在我国,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种途径而感染上HIV(艾滋病病毒)的病例均已出现。目前除去云南省静脉吸毒是主要传播途径外,其它各省市的感染者几乎都是通过性传播,性传播将是我国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应该对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易于造成HIV性传播的高危性行为有足够的认识。1.多性伴行为在同一时期内与多个性伴发生性关系,这无论对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都是HIV感染的高危因素,而且,性伴的数量是在青年人中估测HIV潜在流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外有学者对一位每年平均与20-30名妇女发生性关系的男性AIDS(艾滋病)病…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6,(7):24-25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AIDS是艾滋病的医学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字头缩写词.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  相似文献   

6.
尽管歧视艾滋病病人和家属的言行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谴责和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反对,但这种现象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为了了解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基本需求和面临的压力,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去年,我们分别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艾滋病流行的8个省区及北京的2所医院对282名病人和感染者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调查对象在社会歧视和经济压力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是否受到歧视方面:有36.2%的HIV感染者和病人认为自己的家人因自己的病情而受到其他人的歧视;另有45.7%的人因没有暴露自己的感染情况,表示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8,(10):53-53
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健研究员主持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艾滋病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中研4号治疗HIV/AIDS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2001BA701A18),旨在研究和评价以益气养阴、解毒透邪为立法依据的中研4号对HIV/AIDS早中期患者(CD4^+细胞100~500/mm^3)的治疗作用,包括对HIV/AIDS者免疫功能、病毒载量、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分析艾滋病早中期患者中医常见症候与基础证候分布特点,初步揭示热毒内蕴、气阴两虚是该阶段基础证候与主线病机。评价中研4号临床试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拉贡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家徐宇研究团队发现了第二例未经治疗而自愈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这名新发现的"埃斯佩兰萨患者"体内超过11.9亿个血细胞和5亿个组织细胞中,科学家没有检测到完整的HIV基因组.相关研究11月15日发表于《内科医学年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59-60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课题(2004BA719A14—5)研究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采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HIV/AIDS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云艾1号增效减毒作用;(2)评价云艾1号与HAART合用的安全性;(3)探索在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AIDS是艾滋病的医学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字头缩写词。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  相似文献   

11.
许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潜伏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这种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病人便转入无症状的潜伏期。潜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呈阳性反应,这样的人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简称带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传播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在很长的潜伏期中,感染者虽然没有自觉症状,外表一如常人,但全身免疫系统仍在继续受…  相似文献   

12.
新发现的病毒与凶猛病毒在近三十年来发现的致病新病毒里,也许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埃博拉病毒、HIV、普里昂病毒、尼巴病毒和SARS病毒。如果要对它们作一些比较和评判,那就是埃博拉病毒最为凶险,而艾滋病病毒最为“聪明”。埃博拉致人死命犹如一把锋利的快刀,在两三天内就让人血淋淋地丧命,而且患者的死亡率可以高达88.8%(1976年在扎伊尔首次爆发时),在历史上只有鼠疫的凶残能与之匹敌。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攻击的是血细胞。病毒在细胞中自我复制,于是血细胞开始变性、死亡,并凝结在一起,结果血凝块阻塞血管,切断全身血液供应,血液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8,(10):62-62
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白1981年美国首次报告以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几乎所有的国家均报告发现HIV感染者。艾滋病的病死率极高,目前既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又无治愈的药物,因此,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恐慌,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国内外成功经验证明:大力宣传并推广使用安全套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2):44-45
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个旧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11个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云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课题(编号:2004BA719A14—3)“社区HIV/AIDS综合干预模式研究”,旨在通过社区参与性研究,在一个城市社区和一个农村社区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58-58
云南省的HIV流行以静脉药瘾人群(IDUs)共用注射器传播为主。对海洛因药瘾者中的HIV/AIDS患者开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遏制艾滋病传播,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海洛因药瘾者中的HIV/AIDS患者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吸毒是其首要需求。服药的依从性比一般其他艾滋病患者差,脱失率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艾滋病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与抗病毒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于艾滋病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问题仍然有不少争议,特别是关于艾滋病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尚没有权威性解释。《华盛顿邮报》资深编辑克雷格·提姆别克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流行病学家丹尼尔·豪普林日前撰书认为,通过最新遗传学研究发现,西方殖民者是将艾滋病病毒从非洲黑猩猩传染给全世界人类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6,(21):11
自1981年美国公布世界首个艾滋病病例以来,全球因艾滋病而死亡的总数已达到2500万人。艾滋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纪杀手”。面对这一“凶神”,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对付艾滋病的特效疗法或疫苗,但却一直孜孜以求,不断取得新成果。肠黏膜是艾滋病病毒避难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艾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就是常说的“鸡尾酒疗法”),即使血样检验表明治疗有效,但实际上艾滋病病毒仍能够在人体肠内的黏膜组织中藏匿,继续复制并抑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萨蒂亚·丹德卡尔教授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8,(16):61-62
2004年和2005年,本课题[WA2003-13(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选择我国吸毒严重的四川西昌市和新疆乌鲁木齐市开展静脉吸毒人群的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该人群高危吸毒和性行为、HIV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现场调查数据通过概率统计学和传播动力学原理估算HIV新发感染率,针对静脉吸毒人群HIV流行趋势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自1981年首度报道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特别是近些年,病毒感染增长率更是一度保持在30%以上。面对如此严峻的艾滋病防治形势,有一位影像学专家已经在该领域艰辛跋涉了十余年。十六年前,他在人们对艾滋病不甚了解的时候,怀揣大爱,开启梦想,较早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该领域;十六年后,他在人们对艾滋病唯恐躲闪不及的时候,身先士卒,挺身而出,积极捕捉艾滋病在人体内的“魔影”。  相似文献   

20.
孝文 《科学大观园》2013,(24):80-80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识别出一种更致命的新型HIV变种。这种名为02AG/A的亚型艾滋病毒变种正在西伯利亚迅速扩散,据悉,目前有超过50%的新HIV感染是由它引起的。西伯利亚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2006年首次在新西伯利亚市看到这种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