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家们认为:南北极地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暗战北极圈     
北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刺骨的寒冷,这片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地区大部分被北冰洋占据,海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对于生命而言,北极是一片很难被征服的禁区,但就是在这片禁区中,美俄两国展开了一场暗战,而且这场暗战有愈演愈烈之势。举足轻重的北极为什么俄罗斯会为了北极特意建立一个战略司令部?这与北极巨大的经济、军事及政治价值是分不开的。从经济角度看,看似荒凉的北极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据估计,在海底的地层深处储藏着全球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此外还有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圈内冰盖融  相似文献   

3.
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我国首次远征北极的科学考察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这标志着中华民族对北极的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遥远而神秘的北极,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它与我们人类社会又有什么联系呢?冰层中的密码北极的冰层中藏有地球历史的"密码",记载着自古至今的大气环境的变化。北极自古至今终年飘雪,低温使积雪从不融解。下雪时,雪花中约带有10%的空气。这样年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探索野生北极熊的自然栖息地,科学家给它们戴上GPS追踪项圈,但北极熊常将其挣脱。科学家曾认为从北极熊身上掉落的项圈传回的数据没有价值,但现在他们发现这些数据仍然有用。通过这些项圈的数据,可以追踪冰层漂流轨迹:经过分析,在这些项圈传回的数据中有一部分描述的不是北极熊的运动轨迹,而是某些冰层漂流的线路。由于目前没有适宜在北极极端环境下工作的高精度传感器,卫星观测往往也无法准确捕捉小冰层的运动,因此从这些项圈传回的冰层漂流路线数据对科研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地球"发烧",日趋严重!冬天冷,夏天热,本属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这几年,冬天"不冷",夏季"高烧"不退。地球正变的越来越热,越来越烧,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自然灾害:洪灾、旱灾、疾病、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最近几年,北极地区的气温连续明显地上升。例如前年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气温就达到破纪录的程度,以致于有些爱斯基摩人的冰窖开始坍塌,从而威胁到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欧洲屋脊之称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自1994年开始以每年35厘米的速度在变薄,目前其冰层中的冰量只有1850年时的一半,总面积迄今巳减少了30%至40%。阿尔卑斯山冰川现仍在继续缩小,仅1996年东阿尔卑斯山的110  相似文献   

6.
非常可怕!目前我们了解到北极地区的海洋冰层经过一个夏天之后.快速地后退.已经达到了自2012年以来记录的最低点.这在至少过去的1450年哩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7.
视野     
正土卫二为什么有"虎纹"space太空在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南极有四道平行的裂缝,它们被称为"虎纹"。土卫二海洋中的液体从这些裂缝中喷发出来。但为什么液体只喷发于土卫二的南极,而不是土卫二其他地方?土星引力对土卫二施加潮汐力,在土卫二两极最强,由于土卫二两极地区的冰层相对较薄,而在南极地区,冰层的厚度甚至比北极还要薄。土卫二的表面温度大约是-200℃,你可能会因此认为:哪怕冰壳出现裂缝,它也很快就会冻结、闭合。但事实上,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09,(9):5-5
美国地质调查局近日曝光了一组卫星照片,反映了过去十年里全球变暖给北极地区带来的变化。这些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的冰层加速融化已经成为铁定的事实,必将对世界气候、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南极和北极地区,大部分终年为冰雪所覆盖,自然环境恶劣,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南北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特有的生态环境,突出了极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1在北极地区,最近几十年发生  相似文献   

10.
北极 北极绒鸭的原生地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这种鸟类需要开阔的水域进行捕食,而北极地区在冬天会变成一个冰封的世界.当寒冷加剧的时候,绒鸭们会在冰层的小裂缝附近挤靠在一起,用身体的热量共同取暖.它们会轮流从冰缝潜入海水中捕捉蛤蜊等食物以供分享.  相似文献   

11.
<正>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构成地壳的构造板块沿着断层线发生相对滑动和相互挤压。在地表被厚实的冰层覆盖地区(如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数千米厚的冰层的巨大重量似乎能有效阻止板块的自由运动。如果冰层融化,板块的移动将释放出压抑已久的巨大能量,而这些能量就有可能引发地震。在以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9~2013年月降水量和NCEP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北极涛动对南海气候变率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南海多气候要素主导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同期北极涛动指数相关系数达?0.4,超过95%的信度水平,二者反位相的特征在年际尺度上更加明显.当北极涛动指数为正异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热带西太平洋有异常气旋式环流,南海地区偏南风减弱,南海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多,北部到华南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涛动指数为负异常时情况则相反.北极涛动可由两条途径影响南海地区气候,一是通过青藏高原南侧西风急流的波列,二是通过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区南北侧的偶极型环流异常.南海地区环流和气候的异常与这两条途径的相对强弱和配置有关,当高原南侧波列异常偏强同时北太平洋偶极型异常偏弱时,二者共同作用可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海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降水的显著减少.当北极涛动指数为正异常时,北太平洋偶极型南支的气旋还可触发热带地区海气相互作用间接影响南海气候.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月1日,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拉开了序幕,地球南北两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有媒体称,这是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更是全球范围对南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规模空前的国际合作行动。人类对北极的探险,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由于北极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定居,生活在北极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08,(3):12-12
据国外媒体报道,“火星勘测卫星”探测器(MRO)日前在火星上发现了含量异常丰富的冰资源。叛国国家宇航局的专家们表示,这些冰层的位置距离火星两极相当远。MRO传回的雷达探测数据显示,此次发现的冰层大致位于火星赤道和北极中间。  相似文献   

15.
李端俊 《科学之友》2003,(11):36-3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说来有趣,寒冷的南北两极有空洞,陆地上甚至海洋中也有“无底洞”。北极空洞1956年,巴德少校驾驶战机飞越北极点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飞机钻进空洞飞行了2 700千米,机下不是北极的冰雪,而是被湖泊、林木覆盖着的山脉和大地,他还看到了像古猛犸一样的动物在活动。南极空洞美国班伽少校在南极大陆探险时,在极点附近,发现了绿色的湖泊。他对湖水作了考察,发现水温比海水温度还高。这一带后来被命名为“班伽绿洲”。南极大陆的冰层厚度平均2 000米,靠地下的火山热是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6.
科技传真     
一座巨型冰山在南极形成 英国南极勘测研究所根据美国气象卫星拍摄的图像发现,一座新的巨型冰山已开始脱离位于南极威德尔海的龙尼陆缘冰层。这座冰山是10月13日被发现的,它长、宽分别为150千米和35千米。这一冰山面积据估计是最近一次由该区域拉森陆缘冰层崩解出的大冰山的4倍。 该研究所英国剑桥总部科普博士指出,巨大冰块从陆缘冰层分离形成冰山是南极大陆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他说,即使这一冰山漂移至南大西洋,也会很快融化,不会对这一海域的航行造成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冰封数亿年的宝藏SPECIAL REPORT2008年7月23日,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了一份评估报告,该报告称北极地区拥有原油储量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的13%和未开采天然气储量的30%。北极煤藏的理论储量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都有巨大的煤田,不仅储量大,而且煤质优良。深受资源短缺之苦的人类,在这块千古荒凉的极地冰川下找到了足以让全世界一夜暴富的珍贵宝藏,据报道仅加拿大一家在北极挖出来的钻石,就达到全球总产量的1/10。  相似文献   

18.
<正>冰川积累了大量来自核事故和武器试验的放射性核素沉降物——有时其放射性浓度达到了核禁区及试验场以外所见的最高。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尔·艾伦(Michael Allen)深入探讨了这个意想不到的情况以及冰川融化带来的相关风险。想到冰川,脑海里便浮现出广阔、原始的冰层,覆盖着北极和南极的大片土地。虽说99%的冰川都集中于地球的两极地区,但在几乎每块大陆的山脉中,我们都发现了冰川,它们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近10%。冰川冰也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淡水库——拥有全世界近69%的淡水。  相似文献   

19.
在担心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将导致地球暖化的情况下,人们纷纷议论道:南北极地区冰层(冰床)融化,海面水位上升,发展中国家等的低洼地带现在岂不正处于逐渐淹没的过程中吗?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委员会”(IPCC)的报告,过去100年中全世界平均海面上升速度估计为1.2±0.3mm/年。其中,起因于海水热膨胀的为0.3mm/年左右,起因于山岳冰川和小冰床融化的为0.46±0.26mm/年,其余0.44mm/年则起因于格陵兰和南极冰床的消解,但这些估计并没有基于观测的证据。那么,南极冰床现在究竟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在水行星——地球上,97.4%的水是海水,淡水只有2.6%;而在淡水中,冰约占80%。在冰的体积中,  相似文献   

20.
北极地区快速升温的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持续暖化影响,北极地区近地表气温正在以超过全球平均两倍以上的速度急剧升高,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的快速升温与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异常直接相关,学术界基于模式模拟、卫星观测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证据,尝试从能量收支的角度对"北极放大"效应的驱动机制进行解释.对驱动"北极放大"的各种潜在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并回顾了各种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合现有研究表明,北极的快速升温既与受北极独特的地理、大气环境影响形成的多种辐射反馈机制(如海冰反照率辐射反馈机制、边界层大气逆温引起的温度梯度正反馈机制、普朗克反馈机制等)有关,也可能是由地球大气、海洋环流异常引起的极向物质与能量传输增强所致.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受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缺陷、高质量且时空完整的长时序辐射产品的缺乏,以及探索不同因素之间关联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的缺少等影响,目前对于北极地区快速升温的关键驱动机制仍无定论,不同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进一步指出,长时序、高质量的地表与大气辐射产品研发,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优化与各种气候因子变化对地气系统能量收支扰动的更准确量化,以及针对不同气候因子之间内在关联机制的综合分析,将是未来提升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