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联系上两期的内容,稍加通览可知,前后两句还是以系辞的由来和意义为纲要。上文中谈到将“吉凶者、悔吝者”两者分别归结为“失得之象和忧虞之象”,倾向于主观世界的推理和现象总结,而顺承下来的本期要谈“变化者、刚柔者”,则更多的带有客观世界的归结意味。若以中心主体而言,上半句是以人的内在为主,而下半句则以天地外境为核心。四个分句对仗工整、层次分明,阐义精到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之美。不敢太多沉迷于文字之中,还是多揣摩词语后面的深意吧!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0):73-73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上一句中说到“圣人设卦观象”,并由“系辞焉而明吉凶”阐明了系辞的由来,带出了现象的问题。顺承下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天道运行的道理而引申至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否极泰来,这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在刚和柔的推演过程中,变化势在必然。变化的产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人们才需要推断,才会去“设卦”,也才需要对“象”进行观察与解读。观象的结果就有吉凶、悔吝。但何为“吉”、“凶”?何为“悔”、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59-59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能够“居而安、乐而玩”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动静有常”的人生幸福!“居而安、乐而玩”是君子静处时的人生态度,而静处当然不仅是指一个人安静的独处,达只是外在表象上的“静”,此静为心静,就是原句中“安”的意指。中国人很讲求“安”,比如“安居乐业”,但这还是安身的层面,更深层的首要在于“心安”,进而才可能达到“立命”的程度。如果  相似文献   

4.
虚者,心斋也——读《庄》漫笔之六王锺陵一如果说《养生主》篇是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对人间的不幸有所透现的话;那么《人间世》则是在展现残酷的人间图景的背景上,来对个体的存在问题作出说明的。“颜回见仲尼,请行。”此句说颜回欲之卫而见仲尼,但开头不明说请行的目...  相似文献   

5.
就外延看,“形”指有形,“象”既可指有形,也包含无形。从实质层面看,形是既成而不能变化者,象是能变化者。形偏于“形状”义而不及内在之生机、生命、精神。或者说,形之内无“对”,形只与形之外的他者相对,形的动因往往被理解为形之“上”者、“前”者。象皆有“对”,即内含相反相成之“对”,故而“象”既指外形,也指内在之质、生机、生命、精神。形与视觉对应,象则是对内外之形的精神(对“感”)呈现。“象外无道”,及“形上”“形下”等观念正基于形与象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11,(6):67-67
前半句粗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诸多方家也没有在这句上多作停留,多半对此半句的解释为:《易经》之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赞于此呢?谓如此为易,则过去未来无有不知了。盛赞易道之广大,易学之绝妙精深。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09,(3):75-75
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这半句是对“谦”的内在含义的延伸,也是孔子对“谦”卦九三爻的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的引申理解。还是先看运半句的字面意思,用白话直译过来是:德讲的是盛,礼讲的是恭,谦讲的是表达恭敬表明自身存在的位置。关于这半句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有的是这样解释:德是称其有盛明的德行,札是说其恭敬,谦虚就是表现恭敬以保存他的职位的了,《周易正义》里孔颖达往疏云:谓德以盛为本,  相似文献   

9.
离骚:“索(?)茅以筵(?)兮,命灵氛为予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集注说:“占之慕之,两之字自为韵。”闻一多楚辞校补云:“案慕与占不叶,义亦难通。郭沫若氏谓当为莫口二字,因下一字缺坏,写者不慎,致与莫误合为一而成慕字。案郭说是也。惟谓所缺一字,耽、钦、琛、探、寻、朋等必居其一,则似不然。知之者,此字必其音能与占相叶,其义又与求美之事相应,此固不待论,而字形之下半尤必须能与莫相合而成慕。余尝准此三事以徧求诸与占同韵之侵部诸字中,则惟‘念’足以当之,念缺上半,以所遗之心上合于  相似文献   

10.
周泉根 《南昌高专学报》2000,15(2):30-31,,34,
文学批评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一直是人们理论思索的聚焦题之一。针对文学批评所指向的对象,文学作品则是一个用文字构造出来的“意义世界”。即是人根据本身的目的、需要而融进价值、注入意义的世界。而文学批评的主观性方面则应是倾向于对文学作品构造出来的“意义世界”中“意义”的阐释,客观性方面则倾向于对其“意义世界”中事件(世界)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者”之本义,学界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赞同何金松先生的观点,释“者”为“附著”,正因其有“附着”义,故而“者”作为虚词,只能附著于其他词语之后显示其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前半句粗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诸多方家也没有在这句上多作停留,多半对此半句的解释为:《易经》之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赞于此呢?谓如此为易,则过去未来无有不知了。盛赞易道之广大,易学之绝妙精深。  相似文献   

13.
<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段话的原意是:所以《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易:《周易》。象:卦象。像;像形。《系辞传》认为,《周易》一书,讲的都是"象",其本质特征就是"卦象"。象,是周易的精髓所在。"象"与"像",在古时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就其内涵而言,却有着显著差异。"像"是实质的,代表实体的形象,指称某一具体之物,可见可闻可触,非  相似文献   

14.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历来均以为文人指斥孔子及其门徒不事稼稿之语。包成往日:“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宋邢而疏亦云:“丈人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者,丈人责干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来问我素之邪?”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策一册P202注〔4〕[sj释“勤”为“劳”,释“分”为“辨别”,而没特别阐明此句之句意,可见亦受传统说法之影响。文革时期更是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儒家以及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这是一种以讹传讹,完全是经学家不懂上…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06,(8):71-71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句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最后一句。从字面上理解,顺承上几句的演绎逻辑,从易知、易从推导出可亲、可久,最后又归结到圣人的“德”与“业”,可以看到,从“乾”、“坤”的“易知”、“简能”最基本的原点出发,到这里已经演化出盛德与大业,推演的脉络是清晰的、顺理成章的。最后的归结点再进一步放大,即天下的道理可尽收于此。把握了天下的道理,获得了道的真谛,则“人生的本位”、“人生的价值”都可以从中“自然天成”落定了,换句话说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耻辱者,勇之决也”,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下面是几个选本对这句的注释:(1)如何对待耻辱,是断定一个人是否勇敢的标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册第903页,中华书局82年版)  相似文献   

18.
“教”有两种读音、两种用法,衍生为教育和教学,与之对应有间接道德教育和直接道德教学之分。由于教育之“教”直接指向学生,教学之“教”以教材为中介,因此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又有教规范与教知识之别。秉承苏格拉底的传统,知识即道德,德性之教是教知识;现代哲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德性之教是教规范;而在现代教育哲学中价值辨析占有一席之地,又有教价值之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感慨“德性难教”,假如从教的概念和内容方面作些清理,或许有助于我们减少些困惑。  相似文献   

19.
颜元是我国清初杰出的实学教育家,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他提出的“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以“为”与“用”为标准的价值评价观,可谓“王道无小大,用之者小大之耳”。这对今天的人才选拔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以降,自从教育制度西化之后,在开启科学思维理性之窗时,却关闭了自己“象思维”的悟性之窗,致使中国学人陷入失去主体话语境地。后来几代学人,由于只有单一科学思维理性,以至于不能真正进入和领会中国传统经典。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源于语言不同。“象思维”作为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是最具本原性和原刨性的思维。在“轴心时期”,西方在“象思维”基础上产生出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并逐渐构成西方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象思维”则经过儒、道、佛三家而推向高级形态,构成中国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崇尚不同最高思想观念(非实体与实体)的中西思维方式,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但都非万能。两种思维方式相互不能取代,而只有经过会通,才能推进各自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