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阳乌当地区湄潭组下段化石丰富,笔石、腕足类最为常见.腕足类计有10属10种,分属于4目5超科6科,具明显的多样性,其中Sinorthis数量最多,乌当湄潭组下段的腕足动物组合属于Sinorthis动物群.该段地层腕足动物的研究提供了黔中地区早奥陶世腕足动物辐射演化的新信息,也为整个奥陶纪生物辐射演化的研究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地层剖面特征的地质及马尔柯夫链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早奥陶世,贵州玉屏彰寨位于台地边缘,其桐梓期、红花园期、湄潭期,先后处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滩、台地边缘礁、台地边缘隆起沉积环境;该地区相应的沉积作用,在滩、礁相继形成后以潮汐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区奥陶系划分下统阿克萨依湖组,中统落石沟组(或兽形湖组),上统饮水河组。早奥陶世的腕足类、三叶虫及头足类的生物区系较复杂,与华北、藏南-滇西和扬子区关系较密切,属混生型。中晚奥陶世的头足类、三叶虫及腕足动物与藏南-滇西和扬子区接近,基本上属扬子区系。说明奥陶纪时亚洲大陆的海洋通道由早期南北向到中晚期近东西向的转变过程,即古特提斯海由早期萌发到中晚期雏形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龙门山雁门坝泥盆系剖面下中统交界区划分出4个腕足化石带。依据现代终层学原则,将下中统界线确定在甘溪组顶部,以Xenospiriferfongi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此界线与国际界线层型相当。文中提出了在无指定化石带地区确定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方法。论证该段剖面沉积环境属泥质浅海陆栩。描述4个腕足动物新种。  相似文献   

5.
黔北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属岩石地层单位。本文据牙形石带的展布,论证红花园组是一穿时岩石地层单位,其底界层位由西向东逐渐降低;顶界由西向东增高,呈楔状向西楔入桐梓组与湄潭组之间。  相似文献   

6.
乌当地区奥陶系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乌当地区处于黔北早古生代沉积区及黔南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区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质及地层发育特征,其中奥陶系湄潭组地层发育,但研究程度不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等测制了6条湄潭组地层剖面,对该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进行研究,并与黔北地区的湄潭组、大湾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乌当地区的湄潭组特别是上段明显有别于黔北地区标准的湄潭组上段及大湾组,建议用"湄潭组上段"来表示该段地层。乌当湄潭组的笔石地层研究较好,可建5个笔石带及一个层位;本文把中奥陶统底界暂放在湄潭组上段底部硅质岩之下,说明湄潭组是一个跨时的岩石地层单元。乌当地区是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地质实习基地,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有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的黔东南石阡地区,下古生界地层连续发育,地质现象丰富,是研究扬子台地演化最有利的地区之一。根据野外勘查、实测剖面以及镜下薄片观察资料,识别出陆棚相、台地边缘相、台地相、潮坪相4种沉积相类型,并对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过程进行精细刻画,建立其台地演化模式,研究台地由出现至成熟至衰亡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地演化经历过建设期、发展期、逆演化期3个明显阶段。第二世早期(清虚洞组沉积期)黔南地区开始出现碳酸盐岩沉积,晚期完整的台、坡、盆格局形成;特马豆克期,碳酸盐岩沉积累计厚度达千余米,为发展期的顶峰;早奥陶世大坪期,受郁南运动影响,黔东地区由局限台地向开阔台地转变,受郁南运动的持续影响,台地逐渐向缓坡相过渡,沉积了大套的碎屑岩以及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的缓坡相岩石组合,拉开了碳酸盐岩台地逆向的序幕。晚奥陶世末,黔中隆起、雪峰隆起相继形成,毕节—遵义—石阡—铜仁一线以南抬升遭受剥蚀,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缺失,中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迎来终结。  相似文献   

8.
华南板块晚奥陶世到早志留世冰川事件前后所记录的碳酸盐岩,其地理分布和成因依时而变.文中所讨论的5个时间片段实例包括: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全球暖期)华夏古陆北缘浙赣台地上的珊瑚层孔海绵-菌藻类礁组合;凯迪末期(冰川初期)扬子地台西缘川西汉源康滇古陆边缘的隐藻-钙藻灰泥丘;奥陶纪末赫南特期(主冰期)广布于上扬子区的观音桥层灰岩分远岸冷水型和近岸局部暖水型;志留纪初鲁丹早期(冰川消融)灰岩在黔中古陆边缘首现,之后鲁丹晚期向生物层复苏.这些例证显现出华南近岸区的碳酸盐岩建造特征对奥陶志留纪之交主冰期前和主冰期后全球暖期的响应更加明显.在主冰期,古陆对来自高纬度地区凉水团具阻障作用,暖/凉水型碳酸盐岩生产力和沉积相分异显著,海水降温主要发生于远岸区,而滇黔桂古陆的近岸区仍然局部地维持着暖水沉积;主冰期后的海进也许是快速的,但要回暖到适宜造礁的程度则是缓慢的.  相似文献   

9.
华南板块晚奥陶世到早志留世冰川事件前后所记录的碳酸盐岩,其地理分布和成因依时而变.文中所讨论的5个时间片段实例包括: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全球暖期)华夏古陆北缘浙赣台地上的珊瑚—层孔海绵—菌藻类礁组合;凯迪末期(冰川初期)扬子地台西缘川西汉源康滇古陆边缘的隐藻—钙藻灰泥丘;奥陶纪末赫南特期(主冰期)广布于上扬子区的观音桥层灰岩分远岸冷水型和近岸局部暖水型;志留纪初鲁丹早期(冰川消融)灰岩在黔中古陆边缘首现,之后鲁丹晚期向生物层复苏.这些例证显现出华南近岸区的碳酸盐岩建造特征对奥陶-志留纪之交主冰期前和主冰期后全球暖期的响应更加明显.在主冰期,古陆对来自高纬度地区凉水团具阻障作用,暖/凉水型碳酸盐岩生产力和沉积相分异显著,海水降温主要发生于远岸区,而滇黔桂古陆的近岸区仍然局部地维持着暖水沉积;主冰期后的海进也许是快速的,但要回暖到适宜造礁的程度则是缓慢的.  相似文献   

10.
宽背虫(Bathynotus)这一传统早寒武世或寒武纪第2世晚期最重要的三叶虫属,广泛分布于全球寒武纪3个生物大区,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准化石.Bathynotus在贵州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下部极为丰富.该剖面已成为全球寒武系第2统和第3统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表明凯里组是一个穿时的地层单元,其3个三叶虫带最下部一个带为Bathynotus holopygus-Ovatoryctocara granulata.经过逐层大量的化石标本采集统计证实,乌溜-曾家崖剖面宽背虫(Bathynotus)在距凯里组底部51.60 m处骤然绝灭,距寒武系第2统的顶界(距凯里组底52.80 m)只有1.20 m.本文就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下部宽背虫(Bathynotus)的数量分布变化认为其灭绝过程是逐步的.  相似文献   

11.
白沙县金波附近的Spirifercf.,subgrandisRotai ,Neospirifersp .,Fuselacf.tornacensis (Koninck) ,Punc tospirifersp .,Mucrospirifersp .,Eumetriacfserpentina (Koninck) ,Palaeochoristiessp .,Megachonetessp .,Pli chonetessp .,Orthotetessp .,Chonetipustulasp .,Marginatiasp .,Curithyrissp .,Rhipidomellasp .是海南岛首次发现的最丰富的杜内早期腕足动物群。据此 ,该地区含化石的原南好组第四段确定为下石炭统岩关阶。该动物群以石燕贝类最繁盛、长身贝类数量少为特征 ,与华南其它地区同期腕足动物群不同  相似文献   

12.
乐山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区灯影组二-三段发育了一套白云岩沉积岩层。在野外实测剖面、显微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先锋剖面岩石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该区灯影组二-三段分为四个岩性段:灯二段下部以藻白云岩为主,部分层位发育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灯二段上部以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偶见藻白云岩;灯三段下部为藻白云岩,偶见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灯三段上部以泥微晶-粉细晶白云岩为主,部分层位发育藻白云岩。根据室内微相分析的结果,参考Wilson的标准微相和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可识别出云坪和藻云坪两种沉积微相。两种沉积微相在时空上的有序组合,构成了研究区灯影组二-三段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内的潮坪亚相。根据沉积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建立了该区的沉积相模式,相对海平面的海退-海侵-海退-海侵沉积旋回很好的控制了沉积相模式的演化,为该区的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3.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之上,中奥陶统黄花冲组之下的泥质斑状灰岩中,盛产Yangtyeella kueiyangensis Yoh俗称“扬子贝层”。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定为中奥陶世;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恩之等(1979)、贵州区域调查大队杨绳武等(1980)则将这一套地层命名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这样,对贵阳乌当这段地层的划分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意见,这两种意见不仅出现在上述不同作者的专著或论文中,甚至还出现在同一专著中(赖才根等1982),可见意见分歧之大。因此,对贵阳乌当“扬子贝层”的划分、对比、生物组合及有关的命名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深入的讨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四川米易二滩地区的二滩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盐边凹路、力马、红果及米易二滩、金龙山等地的二滩组上、下部均为细砂岩、粉砂岩、铁铝质粘土岩夹赤铁矿和铝土矿透镜体,底部常见砾岩,顶部为灰黑色碳质页岩夹劣质煤透镜体,中部为微晶生物灰岩夹粗粒白云质钙质石英砂岩。以富含腕足化石为特色,还可见珊瑚、虫筵、非虫筵有孔虫、介形虫、三叶虫、苔藓虫、腹足类等生物化石。沉积二滩组时期,研究区处于泥坪、混合坪、不稳定碳酸盐台地及潮坪沼泽等环境,代表一次较大的海进海退过程。二滩组与梁山组、树河组在岩性特征、所含生物面貌及时间跨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新建二滩组相当于研究区原石炭系与原梁山组之和,其时代为早二叠世栖霞期至茅口早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滇东地区含磷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认为渔户村组小歪头山段和雨碌段(待补段)分别代表一级碳酸盐磷酸盐台地上二级台地和台凹相区的同时异相沉积。晋宁、安宁地区中谊村段的白泥层与中白云岩层为上下关系,中白云岩层为上磷矿层下部的相变。根据20条含磷地层剖面的地层相分析进行相区划分,并作出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和上磷矿层两个沉积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16.
混合沉积是沉积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四川盆地下奥陶统中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钻(测)井资料以及岩心观察,重点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奥陶统混合沉积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以及混合沉积发育的控制因素,得到如下认识:1狭义的混积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川南西部和川中地区,川南东部、川东大部主要以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互层或夹层混合沉积为主。2混积层系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渐变型、突变型、复合Ⅰ型、复合Ⅱ型。3混合沉积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且相互影响。早奥陶世,上扬子地区构造活动较弱,由于海平面的逐渐上升造成物源供给面积的减少;同时偶尔受冷水流的影响,造成桐梓组比红花园组混合沉积更为发育,分布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南江地区灯影组三段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江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台东北缘,该区灯影组三段发育了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沉积岩层。通过对杨坝剖面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该区灯影组三段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以粉-微晶、泥微晶白云岩为主;中部以砂屑白云岩为主,局部可见角砾状泥微晶白云岩;上部以硅化细-粉晶白云岩、硅化叠层藻白云岩为主,部分层位发育角砾状粉微晶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岩层中主要发育纹层状、条带状、藻叠层及缝合线构造;并且认为研究区灯影组三段地层发育在碳酸盐台地-陆表海环境中,从底到顶可识别出泻湖、浅水碳酸盐砂滩、潮坪三种亚相的沉积。总体上为一海侵-海退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连续显微拍摄,对来自湖北峡东地区泗溪剖面灯影组石板滩段薄层泥质沥青灰岩中的宏体藻类化石开展详细研究,鉴定出1属3种(包括2个新种)和一种首次发现的具有单轴分枝特征的宏体藻类化石(未定属种)。以Monopodial-branching型化石和Vendotaenia paviment- pes为代表的具单轴分枝性状和固着装置的藻类化石在华南灯影组地层中的首次发现, 说明灯影期宏体藻类分枝、固着器等重要性状并没有消失。研究结果丰富了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末期后生藻类的多样性, 对探讨多细胞藻类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贵州桐梓松坎二叠系剖面是华南二叠系的一条代表性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可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和长兴组,总厚度为484.02m.野外实测和室内研究表明:剖面岩石类型较为单调,主要为石灰岩和页岩,以及少量的白云岩和硅岩.石灰岩进一步可以分为生屑石灰岩、生屑质石灰岩、含生屑石灰岩、泥(粉)晶石灰岩和眼球状石灰岩.眼球状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与上升流关系密切.白云岩主要为呈斑块状分布的石灰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和茅口组,其可能为石灰岩经埋藏白云化作用而形成.硅岩可分为结核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和层状硅岩两种类型;二者皆为交代成因.通过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相标志的分析,划分出了滨岸和碳酸盐岩开阔台地两种沉积环境,其中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内局部出现浅滩环境.沉积演化表明,该地区二叠纪发生了两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始于中二叠世栖霞初期,结束于茅口末期;第二次海侵始于晚二叠世龙潭初期,直至长兴期末结束.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是彭州气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并通过钻井剖面沉积相分析与地震相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研究区的沉积相划分为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包括潮坪亚相、台内滩亚相和潟湖亚相,开阔台地相包括开阔潮下亚相和台内滩亚相,每种亚相又可细分为多种沉积微相。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类型及特征,建立了彭州气田雷口坡组雷四段上亚段下储层段的沉积模式。研究区单井测试结果揭示沉积相对储层测试产量具有较大的控制作用,潮间云坪及潟湖是最有利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