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娇娇 《科技信息》2008,(3):420-241
鸦片战争使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近代中国人逐渐领悟到 "失败由衰弱而至,衰弱由贫穷而发"[1], 应变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方略已经失灵, 必须在已损的传统文化以外寻找新的对策.在这一求强求富的过程中,先进的国人逐渐对共和一词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有所认识和理解.本文试图对"共和"一词本身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来研究 ,对它在中西方的起源,在中西方背景下的不同含义,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共和"的最初理解,"共和"在清末接受与传播的起因及外力作用等作以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仁者爱人”;“生财有道”;“和气生财”;“交往有信”;“俭约起家”。它们蕴涵着仁爱精神、道义原则、贵和思想、诚信道德、尚俭品质。这些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经过转换之后,完全可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论近代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核心足价值体系.近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危机本质上是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源于其社会基础的变化与本身结构的崩溃.这一解体对近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前仆后继。他们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富于时代气息的进取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一页页的光辉篇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君主立宪奋笔疾书,奔走呼号;孙中山、邹容、陈天华……为民主共和殚精竭力,出生入死。  相似文献   

5.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道家文化中的与时迁移的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节欲尚俭的生活态度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维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仍彰显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师培的国粹研究服务于反帝救亡、反清共和的革命大业.西学,特别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是其研究活动的灵魂.他通过对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伦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面地阐明社会进化论原理,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国粹研究虽然存在着贬低西学、美化传统文化的效应,但总的说来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一时期,女子师范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对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悲剧精神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现实土壤,具有忧患意识、抗争意识及深切的痛苦体验等特征,它在近代文学中具体表现为: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得到明确提倡,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被突破,英雄悲剧及其崇高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那么,在目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改革将何去何从?从善政和善治的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政治改革必将从善政走向善治,善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道家文化中的与时迁移的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节欲尚俭的生活态度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维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仍彰显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关键人物和重要领导者。武昌起义后,全国景从响应,其适时归国,激流勇进,敢于担当并领导辛亥革命不断向前推进:创立民国,加速推动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转型;坚持和谈,履行举袁前言,避免国家陷入南北分争的乱局;捍卫共和,尝试立法限制政权政治专制转向。其在实现南北和局、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杨婷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159-160
湖湘法制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主要体现在政治变革、引进西方法制、民主共和、民主法治等政治理念与法治理念方面。近代以来,一大批湘籍法学思想家纷纷涌现出来。从王夫之到魏源、曾国藩、谭嗣同、宋教仁、黄兴以及李达、胡耀邦等人,其思想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法制思想,引领着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方向,颇具鲜明的时代性,对近代已降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荒政系"仁政"之一,是政府和精英执政时的主要措施.晚清恰逢中国封建王朝权力中心下移之时,作为地方官和封疆大吏之政治精荚在地方所行之"荒政",成为晚清地方善政的主要内容.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政治精英和封疆大吏,他所推行的一系列善政.使民安居乐业,其褒奖捐赈的劝善措施,形成政府与社会共行善举的公共意识.推进公共领域之善政,成为晚清地方善政的最具代表人物.本文即是以李鸿章为个案,来考察晚清公共领域中地方政治精英之善政的实施概况,并由此得出在晚清王权衰败之时,地方政治精英仍能在其位谋其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后,中国资产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雷铁崖作为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的追随者,继续致力于民主共和的理想追求,其事迹可歌可泣,其精神永放光茫.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由于共和派缺乏有效控制全国、捍卫共和的实力基础;年轻热情的政治家缺乏领导经验,没能使西方的制度文化模式融合于中国本土的历史传统;以及中国自身的"地缘"、"业缘"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共和制的夭折。即便如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却从此深入人心,中华民族逐步觉醒,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经过近五十年的艰难发展,形成了以传播先进科技知识、加强国内学术的交流与传播、促进现代科学中国化、努力提高国际影响力、联络和团结科学同仁、大力开展科普及学校科学教育为核心内质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初心;在此过程中,中国近代科技期刊还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和社会担当精神、对中国传统科学和文化的继承、对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推崇、不予余力地扩大国际影响力、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全局长远的谋划等难能可贵的自信。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初心与自信,对当下高速发展,却又面临诸多困境的中国科技期刊来说,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如何在"文化自信"中谋求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强大传统,使其潜藏的科学理性精神被人忽略.湖湘文化中有一大批既念念不忘经世报国,又具有超越世俗与功利的科学精神的代表人物,如中国科学主义之先驱屈原,中国近代科技政策之鼻祖曾国藩,世界前沿科学之知音毛泽东等.而这正是我们亟待发掘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19.
[]?我们如果以西方近代科学为标准,通过将中国传统科学结构体系与西方近代科学结构体系对比,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科学的内部结构存在许多先天缺陷.例如,科学发展的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支持性要素是中国传统科学落后,中国辉煌的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责任乃孙中山近代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词,几乎覆盖其活动的所有空间.其诠释责任的话语形式多样,所涉内涵包括责任概念释义、责任类型分类和责任精神分疏等方面.他认为责任乃国民内在道德素养,外现为投身于政治变革与维护共和,促进和平.价值取向、内在责任和外在责任是其责任观的具体构成,而由低而高的义务、责任与天职为三要义.孙中山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