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 问题的提出我国古诗文同句或邻近句子,极忌重言复辞(不是叠字)。近体诗的对仗句子,就更加注意避免重复。五、七言律、绝,每首字数不多(排律除外),如果诗中多复辞重言,就难免纷沓凝滞,不畅不顺。但是,事物总是辩证的,重言复辞使用得当,也有助于诗情的表达。一些杰出的诗人,往往能用这种语言模式寄托自己含蓄委婉的感情,造成一种回环往复、音声迂徐的美感效应。什么是“复辞重言”,用陈猤的话说,叫做“交错体”,即由于诗句、文句语词、短语的重复,使行文呈现一种交互纠缠的样子,所谓“文有交错之体,若纠缠然”。陈猤在《文则》中举了若干例子,如云:“《谷梁》曰:‘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  相似文献   

2.
“床(牀)”,历来字书、词书和古注的解释大致有四:一为坐卧之具。如《说文》:“安身之几坐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释器》:“栖谓之床。”《广韵》:“箦也。”(箦亦床也)二为井干或井栏。一般皆引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三为“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见《中华大字典》)四为“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曰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同上书)此义新版《辞源》改训为“底部”,增补“河床”、“矿床”二例。  相似文献   

3.
“能愿动词 (状 )动( 宾)( 补)”是《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动词短语的结构类型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短语的结构关系,关键在能愿动词。关于能愿动词的性质和句法功能,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意见仍未能取得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四种: 一、把能愿动词看作是主要动词,在句子里作谓语;能愿动词后头的动词或者形容词是它的宾语。简称宾语说。(《语法和语法教学》,1956年5月第一版,第131页。) 二、认为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个附类,经常放在动同或者形容词的前边,并同它一起组  相似文献   

4.
“卿卿”一词,常用来表示对心爱之人亲昵的称呼,多用于夫妻之间,成语中有“卿卿我我”。在特定语境中也含有对被称呼人戏谑、嘲弄之意味,如《红楼梦》中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之语。“卿卿”叠用,为何会有这样的语义呢?原来有这么一个典故:西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王戎(234-305),年轻时常与嵇康、刘伶等人结伴畅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教学中,固然要重视句子结构和常用动词的研究,对于形容词的一般特点以及常用形容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笔者觉得也有研究的必要。北京外国语学院编《英语》第四册中译英翻译练习中的一道题:“上海出的照相机在许多国家很受欢迎。”不少学生译成:Camercas made in Shanghai are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定语语料的分析来发现定心结构中“之”的隐现规律。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定语的性质对“之”的隐现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不同性质的词语做定语时“之”的隐现情况不同:方位名词、数词、量词后不带“之”;其它名词后有的带“之”,有的不带“之”;代词后绝大多数不带“之”,只有一例带“之”;具有指代人称作用的谦敬词后带“之”;单音节形容词后不带“之”,双音节形容词后多数带“之”;动词后多数不带“之”,短语后一般带“之”。  相似文献   

7.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8.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不仅见于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也用作教材。但篇中有两个句子,注说却纷纭莫衷一是。对“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一句,我曾撰《<陈涉世家>的“人奴产子”》文(见《中国语文通讯》198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34期转载)已作辨解。另一个句子是:  相似文献   

9.
南宋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是因为其讲学之“精舍”座落在贵溪象山而得名。象山原名“应天山”,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史》都这么讲。(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认为象山原名“云台山”,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则对此未论及。) 说象山原名“应天山”的依据大概如下: 淳熙十四年丁未,先生四十九岁。登贵溪应天山讲学。淳熙十五年戊申,先生五十岁,在山间精舍。易应天山名为象山,学徒结庐。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年谱》)笔者认为,《年谱》系陆九渊之后人、门生所编,是他们的语言;《年谱》谓象山原名“应天山”,似有误矣。  相似文献   

10.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齐民要术》中的范围副词“凡”在句法上不仅可以修饰动词VP、形容词AP,而且可以修饰名词NP、数量词Nump以及复句的分句;在语义上,“凡”都后指总括的对象,并赋予句子表条件的逻辑意义;在功能上,“凡”使句子成分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凑。可作话题标记,强调句子的述题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脸汗”与“一碗烩面”属于不同的结构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脸汗”比较接近主谓结构;“一”不是基数词,意思相当于“满”或“全”,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脸”不是计量单位,语义特征记为[一量度][+处所];在句子中表示主观大量,具有夸张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头     
〔(?)‘i—1 t’oul〕,汉语拼音为“qi tou”。文字符号:“■头”,也作“欺头”词义:便宜。可作形容词用,也可作名词用。 此词人多不知其源,故写法不一。《说文解字》:“■,丑也,从页其声,今逐疫  相似文献   

14.
哀āi(1)怜悯、哀怜“谁为哀者?”(谁是怜悯周的人)《五人墓碑记》(2)悲哀“空谷传响,~转久绝”(在空旷的山谷里响着呼声,悲哀的声音回荡很久才能消失)《三峡》(3)哀叹“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秦国人来不及为他们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人为他们哀叹)《阿旁宫赋》(4)惋惜“~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惋惜这墓只有一块无字石碑,特地替它作了这篇记)《五人墓碑记》爱ài(1)爱“国事至此,余不得~身”(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爱惜自己)《指南录后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定语语料的分析来发现定心结构中“之”的隐现规律。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定语的性质对“之”的隐现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不同性质的词语做定语时“之”的隐现情况不同:方位名词、数词、量词后不带“之”;其它名词后有的带“之”,有的不带“之”;代词后绝大多数不带“之”,只有一例带“之”;具有指代人称作用的谦敬词后带“之”;单音节形容词后不带“之”,双音节形容词后多数带“之”;动词后多数不带“之”,短语后一般带“之”。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词类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成了别类词,具有了别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这种别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也就会随之而失去。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语法现象,其中尤以名词、形容词的活用为最常见。如何鉴别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何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词类活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鉴别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处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都属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范围。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了另一类性质的词,首先要根据句子的内容来观察这个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按照名词、形容词固有的意义去理解,整个句子就讲不通。如果把它理解成与这一名词、形容词相关的动词义,整个句子就能够讲得通,那么一般说来,这个名词、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这是从意义上去判断。例如: ①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常被称为“元曲之冠”、“杂剧杰构”、“元戏上乘”。艺术大师曹雪芹曾借宝玉之口赞之曰“真是好文章”,又让轻不许人的黛玉誉之为“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郭沫若也曾热情洋溢地慨叹:反抗精神这一位艺术之母所产生的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在国外,即使象标准苛严的  相似文献   

19.
广南方言助词“歇[liε^31]”是极具广南汉语方言特色的一个虚词,它常常附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性质状态的实现;助词“歇[liε^31]”的应用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既可以充当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补语,也可以与之结合充当句子的状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具有规范意义的词典。这部词典收集的现代汉语词汇非常丰富,它对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部词典收集了120个“ABB”式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是由词根语素“A”和迭音语素“BB”组成。它们在现代汉语词汇中颇具特色。下面,我们就这120个“ABB”式形容词谈谈它们的特点。(120个“ABB”式形容词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