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炉炼钢生产实践表明,应用相对密度与钢水相近的锰硅合金取代部分75硅铁和部分高碳锰铁,有利于添加到钢包中的铁合金颗粒进入钢液并延长铁合金与钢液的作用时间。冶炼普通碳素钢时,铁合金中硅的收得率由原来的68.38%提高到74.78%,锰的收得率由原来的86.7%提高到91.2%;冶炼低合金钢20MnSi时,铁合金中硅的收得率由82.86%提高到88.25%,锰的收得率由90.05%提高到92.50%。  相似文献   

2.
应用湿砂铸型浇注中低铬白口铸铁试样,用正交试验对它们的抗腐蚀磨损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中低铬白口铸铁有较好的抗腐蚀磨损性,最佳成分配比浇注出的试样的抗腐蚀磨损性为正火态20钢的5倍;仅考虑抗腐蚀磨损性,随着铬含量的增加中低铬白口铸铁的抗腐蚀磨损性升高;硅的含量在2.0%出现一峰值,锰和铜的含量以不超过1.0%为佳。  相似文献   

3.
容继  王瑶  李婷 《科技信息》2014,(4):204-205
本文综述了硅锰铁合金冶炼过程中存在的严重的污染问题,通过末端治理污染的种种弊端,指出了清洁生产是我国硅锰铁合金行业的必由之路,提出相应的硅锰合金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指标要求,终实现硅锰铁合金行业的清洁化,促使硅锰铁合金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TF642TF645硅锰合金生产中磷、碳含量的控制0050[刊]/舒莉(吉林铁合金厂)“铁合金──1995,(1).1~3本文依据硅锰合金的含磷量随含硅量的升高而有所下降,以及含硅量高时磷活度大的规律,采用炉外精炼高硅硅锰的方法,降低硅锰合金的含磷量...  相似文献   

5.
田旭 《遵义科技》2004,32(4):50-51
随着铁合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矿石、电价的上涨,铁合金企业的生成空间已变得愈来愈窄小,降低消耗与节约成本对于铁合金企业来说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我市绝大多数乡镇铁合金厂都是以硅锰合金作为主要产品,下面就以硅锰合金的节能途径作个介绍。  相似文献   

6.
太原市一次能源的消费几乎全为煤炭,仅有少量用户使用太阳能。2000年全市原煤消耗量2867.00万t,其中原料用煤1547.00万t,占原煤消耗量的53.99%;燃料用煤1320.00万t,占原煤消耗量的46.0l%。在燃料用煤中电力用煤、工业用煤占燃料用煤量的76.70%。  相似文献   

7.
高炉法辅助电炉因地制宜地生产硅锰铁合金,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贫锰矿资源,并有可能提供一个新的高炉铁合金品种。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在一座36m~3的小高炉上进行了工业冶炼试验。试验表明:在高炉上用富氧鼓风冶炼含Si=12—14%的硅锰铁合金,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我国条件下,经济上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硅锰铁合金生产企业分布、工艺特点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按产品、原料、工艺、规模4要素对硅锰铁合金生产企业进行“四同组合”分类,共分二类,即矿热炉≥1万kVA为大中类;矿热炉<1万kVA为小类.同时考虑地域特点选取样本调查企业,大中类共选取5家企业,小类共选取6家企业.通过现场调查和实测得到企业污染源产生和排放原始...  相似文献   

9.
一、特色粮油食品产业现状 1、占举足轻重的生产地位 近几年来,我市特色粮油作物麦类、薯类、豆类(大豆、蚕豌豆、红、绿豆等)、玉米、荞麦、苡仁米、莲籽及花生、芝麻等年均种植面积在7万公顷左右,占全市农作物年均总种植面积的11%以上,年均生产总量在18万t以上,其中特色粮食年均生产总量在17万t左右;占全市粮食生产总量187万t的9%以上,花生、芝麻年均生产总量在1.45万t以上,占全市年均油料生产总量20万t的7%左右;特色粮油农产品年生产总值(现市价)在3.5亿元以上,扣除总物化投入1.15亿元,收入为2.3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在45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各的条件试验,建立了铁合金中常量铬的测定方法。检测下限为0.20%。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原位分析法及化学浸泡法并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对316L不锈钢中三种典型铬硅锰氧化物夹杂诱发不锈钢点蚀行为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6%的FeCl_3溶液浸泡腐蚀下,316L不锈钢中三种典型铬硅锰氧化物夹杂耐蚀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单一贫铬相(w(Cr)15%)铬硅锰氧化物夹杂单一富铬相(w(Cr)15%)铬硅锰氧化物夹杂MnS与铬硅锰氧化物复合相夹杂;单一相夹杂诱发的点蚀是以小孔腐蚀的形式始发于夹杂物内部,其部位靠近夹杂与基体界面处;而对于MnS与铬硅锰氧化物复合相夹杂诱发的点蚀,首先是夹杂外层包裹的硫化物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溶解,使得夹杂与基体交界处产生微缝隙,进而导致不锈钢点蚀的产生;铬硅锰氧化物夹杂中铬含量过高(w(Cr)15%)或过低(w(Cr)6%),均会降低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应用铸态淬火研究了碳量(2.5~4.0%)、硅量(2.5~3.5%)、锰量(0.5~5.5%) 对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含量增加。试样中针状组织减少,残余奥氏体 增 多、碳化物也增多.低硅时锰对碳化物数量、中硅时锰对残余奥氏体数量影响突出。针状组织数 量及针状组织含碳量对硬度影响较大。适当的碳量可使试样中石墨球、碳化物、针状组织有较佳 的配合,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用炉外摇包精炼法代替冷装电硅热法生产中碳锰铁,电耗从1883kw.h/t降至823kw.h/t,锰回收率由61.34%提高到80.02%。炉外精炼时,终渣碱度控制在1.1~1.25,低硅硅锰合金含硅量控制在11%~13%范围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还原合金化,即当炼钢或铸造过程需要进行合金化时,不用添加铁合金,而是直接添加所需合金元素的氧化物,通过还原使其合金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条件下,30min内可以达到合锰目标值为12%~18%的还原合金化。这一新的冶炼工艺特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铁合金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在硅铬合金中测定锰的新方法,该方法是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硅铬合金中锰的含量,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稳定性、重现性。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准确测定锰的含量。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铬法与锰法测定地表水COD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采用铬法与锰法测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园湖水COD值以及铬法与锰法分析条件、氧化率的相互比较.其结果表明:铬法精度高于锰法,铬法比锰法氧化完全,因此,采用铬法来作为控制有机污染物综合性指标比用锰法更为适宜,在测定清洁的地表水COD值时可用锰法,但对于受污染的地表水用铬法更适合。  相似文献   

17.
利用美国贝尔德公司生产的BAIRD SPECTROVAC.2000(DV-5,HR400光源)光电直读光谱仪进行合金铸铁中碳、硅、锰、硫、磷、铬和钼元素的分析,以Fe元素做内标,利用Bairds6.30分析程序对谱线进行基本校正和干扰校正;通过改变预燃条件,由一次预燃(时间为10s)改为二次预燃(即第一次预燃时间为3s,第二次预燃时间为8s)重新建立工作曲线,所得分析结果与标准值一致,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0283%-0.977%,比一次预燃条件下所测得的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好。  相似文献   

18.
根据锰系铁合金中锰与铁的传统化学分析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简要论述了锰和铁联合测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有机氯农药的跨界面迁移与归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三级逸度模型方法,建立了有机氯农药在北京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趋的稳态非平衡模型.对六六六(HCHs)各异构体的计算浓度与实测浓度进行了验证,两者残差大部分小于0.7个对数单位,仅气相和鱼相浓度接近或略超过1个对数单位.计算结果表明,在持续用药期间,HCHs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施用(134t/,a)和气平流输入(623t/a),约占总输入量的92%;最主要的界面迁移通量依次为:气-土沉降(80t/a,68.6%)、土-水迁移(16t/a,13.8%)和土-气扩散(11t/a,9.6%)等;而土壤中的降解(133t/a,79.7%)和气平流输出(600t/a,17.6%)则是HCHs从研究区域消失的最主要途径;土壤中HCHs储量(245t)占总储量(253t)的97%,而气、水和沉积相中仅占0.32%、0.52%和1.9%.作为人类主要食物也是最直接暴露途径的农作物和鱼体内,分别含有HCHs 360kg和13kg,生物相储量占总储量的0.6%左右。  相似文献   

20.
四川木本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调查和四川树种名录,统计了在四川自然分布的木本植物1404种(含种以下单位),隶属于96科,311属.对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主要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29科占34.1%)和热带-温带分布型(17科占20%)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以泛热带(53属占17.3%)、热带亚洲(39属占12.8%)、北温带(46属占15%)和东亚分布(44属占14.4%)4种类型为主.四川木本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①区系成分复杂,联系较为广泛;②热带、温带成分明显,特有现象显著;③区系起源古老,珍稀濒危和孑遗树种多;④裸子植物种类多;⑤川东、川西替代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