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二十世纪末,人工智能(AI)界出现一个不同于历史、哲学、心理学的研究科学发现的新领域,即机器发现,这种机器发现工作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所有的人工智能价值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认知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从方法论视角考察最重要的机器发现程序之一BACON,以揭示它对我们了解科学发现本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科学发现视为问题解决的观点,是科学哲学与认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促成机器发现研究方法的产生。西蒙不仅指出科学发现作为问题解决的普遍特征,还概括了科学发现区别于其他问题解决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从创造性的角度将科学发现与常规科学的问题解决区分开来。从科学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发现和机器发现都是从未知到已知的科学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不同层面的创造性,使得机器发现可以通过再发现的形式模拟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3.
选择与创造性思维中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人类选择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理论,分析了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选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我们提出的创造思维过程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PCST),对科学发现和发现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选择行为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PCST中选择的模型和选择算子集的基本概念。PCST的提出为解决机器智能中机器创造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而选择模型的确定可以解决机器创造过程中中由发散,收敛到结果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
脑内一个和学习记忆有关的新区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们在大鼠、猫、猴及人脑新纹状体尾侧,围绕苍白球颅外侧边缘,发现一个由纺锤形细胞构成的新区.根据它的位置命名为边缘区(MrD).边缘区内富含多种神经递质.将大鼠脑Nissl切片用计算机三维结构重建技术,证明边缘区为一个位于新纹状体和苍白球之间的一个扁平盘状结构.用化学刺激诱导的c-Fos表达法证明边缘区和海马、杏仁核以及和认知功能有关的Meynert基底核之间存在机能及纤维联系.化学损伤大鼠两侧边缘区,用双盲法Y迷宫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严重受损.活体人脑功能核磁共振检测,证明边缘区和前额叶同时参与了脑的学习记忆活动.我们的结果证明边缘区是哺乳动物脑内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结构,其形态和纤维联系特殊.动物实验和活体功能核磁共振检测,证明边缘区的功能和脑的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科学创造力的机器发现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发现是结合科学哲学、科学史、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对科学创造力进行研究的领域。这个跨学科的研究进路有4个主要研究方向。作为创造力研究的新进路,机器发现研究从方法、视角和对象等方面推进了对科学创造思维的探索,也因其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特征引发了争议与挑战。本文在对上述诸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对该研究进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机器发现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获取了其他创造力研究方法无法获取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精确证据,但同时遭到了创造力系统观持有者的质疑.双方观点的代表学者H.西蒙与M.西克森特米哈伊就此展开了一场创造力研究史上不可忽略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创造力是问题解决还是问题发现?计算机能否复制人的创造性过程?争论的实质在于这两种创造力研究新视角在创造观上的分歧.这场争论弓j发了学界对创造力本质的深入探讨,同时也给创造力研究带来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HPS,即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在国内学界受到更多的重视。回顾HPS的发展,哲学家汉森为HPS事业在美国的创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这之后他的科学哲学理念又对当代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发现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文在考察汉森创立HPS事业的特殊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汉森分外强调的注重科学史考察的科学哲学研究理念对当代科学发现逻辑的复兴以及对西蒙的机器发现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肯定前人关于技术发展根奉动力是“需求”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一般性机制——“技术缺失”的显现和对这种显现的领会,并结合原始手工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历史予以论证。机器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需求引发的,没有这种社会需求便不会有“机器缺失”的显现,也就没有弥补“缺失”的发明活动。机器技术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从手工工具使用时的局限中发现了改进的方向,前一阶段的技术缺失是后采改进和发明的向导;前一阶段的功能结构,在后一阶段都有一定的保留。现代技术尽管异常复杂,它的发明仍然是以另一个层次的“技术缺失”为基本条件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爱因斯坦文集>中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的爱因斯坦的一封回信的中文翻译提出质疑,认为此信的最后一句译文前(1976年)后(1983年)两次翻译都译错了.文章从英语语法和词汇学的角度,结合逻辑分析,指出此"these discoveries"乃是指前文所述的"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成果.作者还指出原译者的错误在于没能理解最后一句话里的"these discoveries"的真正所指,而把它理解为指代前面的"these steps".所以,令爱因斯坦感到惊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先驱们做出来的"发现",而不是中国古代贤哲的"发现".作者进一步提出,原译者两度错译的产生不一定是翻译水平的问题,更有可能是受到某种心理情结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的发现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其历史过程跌宕起伏,突显了科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加拿大历史学家布里斯于1982年出版的《胰岛素之发现》一书,是对此过程最完备的记述.文章对此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以及书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做了评述,并将其与其他相关著作进行了对比,在方便国内读者熟悉这段历史的同时也是对发现胰岛素90周年的一点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