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Wistar雄性大鼠,研究了前庭神经内侧核的兴奋对胃运动、呼吸运动及心率的影响.利用核团电刺激方法对大鼠前庭神经内侧核进行刺激,测定该刺激对大鼠胃运动、呼吸频率及心率形成的影响.刺激参数为:波宽0.3ms,强度0.2mA,频率30Hz;刺激位点为前囟后11.04mm,中线旁开1.2mm,露骨表面下7.5mm.电刺激中和刺激后的胃运动,与刺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过程中,呼吸频率和心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在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过程中,与刺激前相比分别增加了3.5%(P〈0.05)和2.9%(P〈0.05).呼吸频率在第一次刺激和第二次刺激过程中,刺激前相比分别增加了8.9%(P〈0.05)和8.2%(P〈0.05).大鼠前庭内侧核兴奋引起心率和呼吸运动的显著改变,但不引起胃运动的变化.原因可能与大鼠无呕吐现象有关,有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摄食甘薯饲料与摄食基础饲料后SD大鼠的胃液pH,胃酸分泌量,十二指肠液pH等对比变化,研究了SD大鼠食用甘薯后其胃酸分泌及胃部环境情况,探讨了人体食用甘薯后造成烧心、泛酸等症状的原因.结果表明,SD大鼠摄食不同配比甘薯粉的混合饲料1h后,甘薯粉质量分数与胃液pH值及胃酸分泌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大鼠胃液pH值与胃酸分泌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础饲料原浆对HCl溶液的缓冲性能显著强于甘薯饲料原浆(p0.01).由此认为,由于食物存在缓冲性,进食后反馈调节刺激胃酸分泌,而甘薯饲料缓冲性较弱,导致摄食甘薯饲料的大鼠胃液pH升高不如基础饲料组显著,故摄食甘薯饲料后不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同时,也因为摄食甘薯后,胃液pH依旧保持在较低状态,故而易引起烧心、胃部泛酸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蓝斑复合核在呼吸调节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在42只鸟拉坦麻醉、制动、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人工呼吸的家兔上进行.结果:用5V恒压电流刺激一侧蓝斑复合核(Lc—Sc),引起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平均增加值为17.89±4.20次/min((?)±s(?)).与刺激前及刺激Lc-Sc邻区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刺激时膈神经放电频率增加,血压稍升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双侧蓝斑复合核注射胞体兴奋剂L一谷氨酸钠(100μg/0.5μ/L),使呼吸频率和膈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或P<0.05).吸气时程、呼气时程均缩短.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Lc一Sc具有呼吸兴奋作用,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刺激家兔小脑顶核对动脉血压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用家兔37只,戊巴比妥钠麻醉,自然呼吸,其中27只采用电刺激小脑项核,10只为顶核内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L-谷氨酸钠).观察到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引起动脉血压显著升高,但心电图记录无明显变化;呼吸运动明显加深加快,肺通气量显著增加.而项核内微量注射L-谷氨酸钠.则出现动脉血压降低,心率无明显变化,呼吸也无显著性变化.提示顶核神经元兴奋产全降压作用,而电刺激所致的升压和呼吸反应可能与顶核周围的神经纤维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69只家鸽用电刺激、电损毁、横切和记录细胞放电的方法研究了脑各部(小脑除外)与呼吸调控的关系。实验发现延髓具有基本呼吸中枢,此中枢位于延髓中后部两侧网状结构中。中脑内侧区域和丘脑下部视前区与喘息控制有关。家鸽中脑鸣叫中枢集中在内丘核(ICo)区。刺激丘脑广大区域和端脑隔区可引起程度不同的呼吸抑制。实验还发现,刺激整个三叉端脑束(QF束)可引起显著的呼吸抑制和心率变慢。  相似文献   

6.
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观察大鼠面神经核内的非运动神经元的放电样式以及电刺激面神经核对呼吸节律的影响,以探讨面神经核是否参与呼吸调节.在面运动神经元逆行溃变的面神经核内可记录到呼吸相关神经元(RRNs),单脉冲刺激面神经核可引起膈肌肌电的瞬时抑制,在吸气早、中期短串刺激面神经核可延长吸气时程,吸气后期刺激引起吸气终止,呼气相刺激可延长呼气时程,连续刺激面神经核可抑制吸气.  相似文献   

7.
刺激家兔的一侧尾核,能引起两侧腮腺分泌唾液.同侧腮腺的反应量多于对侧.实验证明,这种反应不能主要地归因于电流的扩散所引起,而是尾核木身的机能.季节与室温的变动,对唾液的分泌量影响很大.在刺激尾核引起唾液分泌的同时,还出现皮肤电反应等其他植物性神经反应.  相似文献   

8.
研究证明了缰核(Hb)是刺激岛叶(INS)所引起的升压效应下行通路的主要中继站之一。电刺激INS引起升压反应,在刺激电极的同侧Hb内微量注射盐酸利多卡因,电刺激INS所引起的升压反应降低了36.9%。双侧Hb内微量注射盐酸利多卡因,电刺激INS所引起的升压反应降低了41.7%。单侧或双侧Hb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或人工脑脊液均不能降低电刺激INS所引起的升压反应。在刺激INS前后用微电极记录Hb内心血管调节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电刺激INS后,Hb内心血管调节相关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者占58%(21/36),频率明显减少者占14%(5/36),频率无明显变化者占28%(10/36)。结论表明:缰核是参与电刺激岛叶引起升压效应的主要下行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白腰文鸟古纹状体粗核的纤维联系和机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对白腰文鸟的古纹状体粗核(RA)进行了电刺激和HRP法研究,结果发现:①电刺激RA核,出现呼吸频率的加快、竖羽、鸣叫、流涎、眨眼等动作。②HRP法研究表明,RA核与中脑丘间复合核背内侧亚核(DM)、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外侧部(LMAN)、古纹状体带核(TN)、蓝斑(Loc)等都有纤维联系,这就提示RA核除了与发声运动有关之外,还与植物性神经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力竭运动对大鼠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丘脑腹外侧核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过程中的作用.选取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疲劳组.采用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方案,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的体电生理学技术,观察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放电频率、锋电位间隔直方图进行线下分析.得到了FG大鼠丘脑腹外侧核单簇发混合放电和规则单发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低于CG(P0.01),爆发式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CG(P0.01).FG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显著低于CG(P0.05),规则单发放电频率有所升高,单簇发混合放电频率有所降低,但与CG相比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参与了运动性疲劳的中枢调控.丘脑腹外侧核在运动疲劳引起间接通路与直接通路的调节功能失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