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李新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已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五代北宋之词为例来证实这一命题.“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王国维笔...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提出的“读书三境界”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应该说,读书、著书和藏书,是人类同书打交道的三种最常见的方式,互相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而,同读书一样,著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境界,大致来看,有如下三种。  相似文献   

3.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5.
“境界”之说,并非王国维的独创。其《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就论词而言,而且在持论中有创新、有发展,应用也更为广泛。本文从《人间词话》相关词条中分析其“境界”说的涵义,表述个人理解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虽然《文心雕龙》与《人间词话》立论的文化背景以及批评标准和思维模式有较大区别,但《文心雕龙.隐秀》篇与《人间词话》境界说对创造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的要求却有一致性。王国维“有境界”是对刘勰“有秀有隐”的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境界是古典美学中使用频率极高而具体含义却难以界定的范畴.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古人未曾给境界一词以明确的科学界说;二是今人郢书燕解,无限延伸其质的规定性.在我看来,与其追根溯源地探讨境界的含义,不如将关注的重心置于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上.事实上,境界就其实质而言既非“艺术化境”亦非“审美意象”,而应理解为作者的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感受.首先,根据《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等论述可以推断:(1)境界是王国维评介作品的终极标准,是最优秀的作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2)王国维所说境界并非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样用以指外物或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3)能写真景物或真感情均可成为有境界之作;情景交融并非境界的质的规定性,因为专写喜怒哀乐,直接抒发情感的作品也可以有境界,如“欧阳修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8.
1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艺术重要范畴的“意境”,其研究在我国至少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一个孕育、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诸如唐代皎然的“取境”说,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夫之的“情景”说以及王士祯的“神韵”说等等。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先生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并借鉴康德、叔本华的有关美学思想,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之说,对意境的內涵,意境的分类以及意境的创造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使,意境乃至中国诗学与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邝奕彬 《科技信息》2009,(10):103-103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说的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帆 《科技信息》2011,(29):I0142-I0143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中国山水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宗旨,注重形式、体裁、情感、意境的表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章从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和意境的比较入手,探析了意境形成的主客体原因,指出意境是情景交融中产生的“空间效应”美感,也是诗歌读者心目中的“再生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艺理论界巨子的王国维,其对文艺理论的建树主要是《人间词话》,而境界说是其主要贡献。但是《人间词话》中有关对生活与创作关系方面的发人深省的创见也不容忽视。总结其观点,他认为创作来源于现实,并且主张对生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描摹;同时,创作又是通过现实表达作家理想,要上升到艺术真实;其次,他强调对艺术真实要有正确的理解;最后,他认为最完美的作品是作家理想与生活真实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即他所说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模糊学的内涵之后,从“境界说的模糊概念”、“品评词作风格的模糊类比”、“联想法的模糊指向”三个方面,论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词的模糊思维,进而探讨了这种分析法对于剖析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曾把诗歌分成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他说的“意境”指的是以内心意念来构成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似乎也涉及到“三境”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两位艺术大师在“三境”的具体含义的论述上固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对我们研究《野草》的意境创造形式,却大有启发。作为散文诗,较之小沈、戏剧等体裁的文艺作品,往往更具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具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历久弥新。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涉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婉曲的文体特征和情深言长的内容特征是唐宋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18.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的诗歌关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而《诗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是,在推进“境界”说的过程中,朱光潜却把“境界”说情趣化了,这就是“情趣”说。“情趣”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外在原因而言,“境界”说的圆满自足,要求诗论转换思路,以获得超越;西方关学理论的渗透和对阐释力更强的批评标准的寻求,促使“境界”说的形成。就内在原因来说,是朱光潜本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实是“有我之境”,其实,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对意境分类的角度不同。叶朗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割裂了意境中情感和意象的关系,其实是叶朗误读了叔本华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