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2.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诗经》与《圣经》在东西方分别被誉为圣典和神典,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有着民间世俗的内容,那就是《国风》与《雅歌》中的爱情诗。歌咏爱情,可以说是《国风》与《雅歌》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都不乏对女子形象的描写,但两者在表现手法、对细节的描绘、用词修饰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反映出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诗经·国风》中透过委婉、细腻、缠绵、含蓄、温柔敦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压抑和苦闷,与《圣经·雅歌》中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自然流畅、优美田园牧歌似的不同欲爱表现形式,进行翔实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古代东西方民族对欲爱的不同态度及其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对西方人名、英语典故和西方文学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圣经》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英语学习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列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中的社会文化课程,其中第(f)项是《圣经》。从《圣经》对英语词汇学习、英美文学阅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系统地学习了解《圣经》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的经典对英语的影响颇为深远。英语中许多有关动物的习语出自《圣经》,它们折射出了基督教文化的内涵,不仅在传播基督教文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学习和了解英语社会文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惠文 《科技信息》2012,(1):332-332,238
《诗经》中的《齐风》产生于老牌东方大国齐,是齐文化的结晶;《秦风》产生于西方新崛起的强国秦,是秦文化的成果。《诗经》的《秦风》和《齐风》,都表现出一种“尚武精神”,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民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齐,秦二风中的尚武精神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本文主要比较《诗经》中《齐风》和《泰风》尚武精神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造成二风尚武精神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吕兆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60-61,72
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全面而彻底。而作为其正典的《圣经》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一部非凡的历史文化经典,更是打开西方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圣经》在塑造西方人的思想、价值、情感等方面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西方世界也因此无处不被打上《圣经》的烙印。对于翻译者来说,《圣经》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从"根源"上把握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齐、鲁是周初同时分封到东方的两大诸侯国,齐鲁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了山东的代称,但我认为,在儒家尚未成为正教之前,包括在《诗经》产生的年代里,齐文化与鲁文化仍是两个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或对立的文化体系。从《诗经》中的许多关于齐鲁的篇章,也可看出齐、鲁这两个文化体系某些方面的差异。婚恋习俗是最能体现民俗特色的,《诗经》关于婚恋的诗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虽然两国都受周礼影响,主张婚嫁是“匪媒不得”,但齐国的婚恋相对表现出了更多的原始性和自由性,鲁国就更多表现出了理智性。根据《史记…  相似文献   

12.
《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人只停留在认为其是一部宗教经典的层面上 ,笔者认为只有认真思考《圣经》与西方文学的渊源和影响关系 ,才能真正把握西方文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否定了传统基督教关于上帝不可置疑的权威设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上一切的不平等都源自后天强加,是社会及其文化的有意营造,而不是先天存在。黑人女性作家的大自然主义观认为人们要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寻找精神力量,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圣经》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经典,而女性主义者发现《圣经》中存在着大量歧视女性的内容,认为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对女性歧视的根源。可以说,《圣经》是阻碍女性解放的首号隐形敌人。  相似文献   

14.
王棋君 《科技信息》2011,(18):I0148-I0149
《诗经》的经典化过程,是经历了从西周到汉朝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对《诗经》的推动,而最有贡献的,当数孔予。这其中一方面有《诗经》本身文学成就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和孔子的认识经历以及他“忠、恕”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孔子对《诗经》的推崇,《诗经》才能在汉武帝时“政教合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与民族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圣经》《诗经》诗歌侧重颂圣、关注政治现实、抒发个体情感意志和张扬理性等层面来透视在由圣到俗的转化过程中两个民族所展现出的各自心理的特性及其联系和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细心探寻散见于《诗经》中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列出气候、地形、水文、土地利用、农事活动与物候,文化风俗等6方面的类型,同时,根据《诗经》中十五国风的记述,大致勾画出《诗经》产生的区域范围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生态角度对《圣经》的重新解读。《圣经》呈现出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积极作用。通过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出挖掘再造的可能。《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通过影响和塑造西方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并经由基督教文明的传播,确实介入了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如何扭转其负面影响,重新开发《圣经》的生态资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的经典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圣经》,它几乎是家家必备、人人必读的“圣书”。据1981年统计,已有275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加上方言翻译和不完整的版本,竞达1710种之多。《圣经》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我们常在影视片中看到手抚《圣经》宣誓的场面,但最重要的《圣经》也是一座文化宝库,其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成为英语中的精华。 《圣经》(The Bible)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The old Testament多为希伯来文,记载了天地的开辟、人类祖先的创造及希伯来族(Hebrew)家长制时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故事、象上帝六日之日造人,亚当(Adam)与夏娃(Eve)偷食禁果、挪亚方舟等,已家喻户晓。“遮羞布”、“和平鸽”、“橄榄树”、“替罪羊”、“迦南地”等也进入了汉语语汇。The New Testement主要包括《四福音书》及《使徒行传》。记述了  相似文献   

20.
《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历来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原型批评和意象阐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作品中来自《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来进一步探讨《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深刻影响。其中,原型部分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原型、主题原型和人物形象原型,意象部分主要包括荒岛意象、水的意象、劳动的意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