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测定了芳纶1313浆液的旋转粘度、落球粘度,分析了它们随相对分子质量、溶液浓度、温度的变化关系;并且从阿累尼乌斯公式出发,应用多元避步回归程序,建立了粘度、温度、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三因素回归方程,导出了广义的粘度-温度-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公式,为实际生产时芳纶1313浆液粘度和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钙钛矿锰氧化物中电-声子耦合作用,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a1-xCaxMnO3(0.25≤x≤0.45)块材.利用Keithley 220可编程电阻测量系统、超声衰减测量系统、超导量子干涉仪等,系统研究了体系的电输运行为和超声衰减性质.结果表明:体系的铁磁相变温度、金属-绝缘转变温度以及出现超声衰减行为异常的温度相近,室温下声速相对变化值大于1%.这是Zener双交换作用机制和电-声子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Schaaffs理论,从有机液声速与液体分子碰撞因子关系式出发,导出了反映有机液声速压力和温度特性的声速压力系数和温度系数表达式,并与由Jacobson分子自由程-声速理论导出的表达式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两级公式计算出的几种有机液的声速压力系数和温度系数相互吻合,且均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从理论上讲,本文中推导出的有机液声速压力系数和温度系数公式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Biot理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声传播的Biot理论。分别在80Hz、20kHz、500kHz频率下计算了多孔介质的孔隙度、渗透率、流体粘度和孔径大小对三种体声波波速和衰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各种波的波速均随孔隙度有较大变化。渗透率、流体粘度和孔径的变化对声速几乎无影响。但当声波频率为80Hz时,除孔隙度的变化对声波的性质有影响外,其它参数对声速和声衰减几乎无影响。有些结果与实验室和现场测量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在常压下298 353 K温度范围内分别测定氯化胆碱-尿素离子液体的粘度和电导率,研究温度、乳酸、水对其粘度、电导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离子液体具有较低的粘度和较好的导电性,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粘度、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均符合Arrhenius经验公式和VTF方程,由此计算得到粘滞活化能、电导活化能,且粘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符合Walden规则.乳酸、水的加入使离子液体的粘度减小、电导率增大,且随温度的升高,其含量对粘度的影响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温度、浓度及加热时间等测定条件对聚丙烯腈特性粘度的影响.按?;?两个经验方程式求得聚丙烯腈-二甲基酰胺体系的斜率系数K'=0.35±0.01,β=0.14±0.01.用六个一点法经验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对比,表明Maron经验公式:〔η〕=(η_(aP) rlnη_r)/C(Hr)的准确度最高,式中γ=K'/β.?;?两式的准确度居次.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以0.5%的浓度,在30℃下测定相对粘度η_r,接Maron经验公式计算聚丙烯腈的特性粘度最为适宜,从而为国内用统一方法测定聚丙烯腈的特性粘度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搪瓷釉的烧成过程是一种"液相烧结"过程,其传质有赖于熔体的粘性流动.根据玻璃态物质化学组成-结构-粘度-温度的一般关系,推导出计算瓷釉烧成温度(T烧)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8.
以凹球面自聚焦超声换能器为例,用瑞利积分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声衰减、声速、温度等参数对声聚焦的影响,并对不同生物组织中声聚焦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不同的媒质的特性参数聚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声衰减系数增大,则焦斑向声源靠近且焦斑缩短;声速越大,则焦距越小,但焦域最大声压值升高,焦斑的面积增大;温度变化不大时,对声聚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由于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复杂性,数值模拟方法被广泛采用,但其不能给出解析解的表达式,且其精度有限.文章利用同伦分析方法求解二阶微小项声波动方程的近似解,该方程可以描述声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的衰减和非线性效应.首先,引入包含衰减项的初始近似解,利用同伦分析方法迭代公式求得一次、二次近似解以及三阶近似解;之后利用Monin-Obukhov相似理论得到的多云、有风的夜晚天气条件下的声速剖面、风速剖面、温度剖面,并对近似解进行了空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非线性和衰减效应,近似解波形发生了畸变,且声压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对研究大气中的声波传播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落针粘度计研究液体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温式落针粘度计是在智能型落针粘度计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用以研究液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该仪器操作简便,可直接读出温度值及对应的粘度值.用它研究了蓖麻油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并由实验数据拟合而得一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以控制流体流动的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描述流体流动特性的本构方程作为基本方程组,对定壁面温度和定环境温度两种热边界条件下的含蜡原油圆管流动的速度分布与温度分布进行了解析求解.分析与计算表明:所得解析解普遍适用于含蜡原油的各种流变行为.当屈服应力τ0不等于零时,在管中心存在着柱塞流,柱塞半径r0与τ0成正比;在柱塞内,速度与温度沿径向呈均匀分布;在柱塞外,速度与温度沿径向呈曲线分布.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流变参数对速度与温度分布的影响,为含蜡原油管输中压力损失和热力损失的准确计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一种含蜡原油的声背散射进行了测量,用小波变换技术降低信号噪声,提高了信噪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声背散射信号与原油中蜡晶析出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蜡晶浓度线性增加。声背散射现象的出现是原油中蜡晶析出的直接标志,用声背散射信号反映蜡晶析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经热萃取从含油污泥中得到的回收污油凝固点高、流动性差,为降低凝点改善其低温流动性,分别采用降凝剂及降凝剂与超声波联合处理的方法,对回收污油进行降凝处理.结果表明:在众多降凝剂中EVA的降凝效果较好,且当反应时间为0.5 h、反应温度为75℃、降凝剂的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污油凝点从48℃降低到12℃,降凝率达75%;若将降凝剂和超声波联合使用,凝点可降到5℃,降凝率达90%;处理后的污油与原油混合具有良好的输送性能.  相似文献   

14.
对经过高温热处理的Cr Mo钢模拟试样进行了高频超声测试,对获得的底面反射波信号进行了时域分析和基于傅里叶变换的频域分析,得到了相应的超声波衰减系数、速度、底面反射波频率的变化,并建立了它们与试样平均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对利用超声脉冲反射技术进行材料热疲劳损伤进展的早期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表征原油流变结构随温度变化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蜡原油在从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 ,由于蜡晶析出而具有不同的粘弹特性。粘弹性的强弱与原油中的蜡晶浓度、蜡晶聚集状态和相互作用性质以及液态油的组成等所形成的流变结构有关。对中原和长庆原油的实验表明 ,原油在小振幅剪切振荡实验条件下粘弹性参数的大小及其特殊变化温度可以综合反映原油的流变结构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并可用于评价改性原油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6.
原油的变温核磁共振弛豫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埋藏深度的不同,地下原油温度有很大的变化,造成其核磁共振(NMR)弛豫特性差别较大。利用2 MHz核磁共振谱分析仪器,对选取的不同粘度的脱气原油样品,测量了5种不同温度下原油样品的NMR弛豫时间。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同一油样的弛豫速度变缓,弛豫时间增大,弛豫时间谱有规律地右移,但横向弛豫时间T2和纵向弛豫时间T1随温度的变化速度有所不同。随粘度降低,不同油样弛豫时间谱有规律地向右移动,说明原油中长弛豫组分增多,而短弛豫组分减少,弛豫时间逐渐增大。低粘度原油的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近似相等,且在双对数坐标系下与粘度、粘度与温度比值呈反比关系;高粘度原油的T1和T2不同,其T1/T2值随粘度与温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用RV20旋转粘度计和地层条件毛细管流变仪测量了不同油田脱气稠油的流变性,研究了温度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建立了对应于不同温度的流变模式和适切的本构方程.指出对于稠油存在某一临界温度Tc,当温度高于Tc时,稠油可以视为牛顿流体;当温度低于Tc时,稠油存在初始剪切应力,可以用Bingham型本构方程描述.为了研究稠油在地层中的流变性,采用地层条件毛细管流变仪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盛产含蜡原油,在低温(凝点温度附近)条件下,含蜡原油具有一定的粘弹性。概述了国内外含蜡原油低温粘弹性研究的主要进展。含蜡原油粘弹性起因于其内部形成的蜡晶结构。振荡剪切实验方法最适合于含蜡原油的粘弹性测量。粘弹性与胶凝温度、胶凝强度、屈服应力和触变性等参数有关。含蜡原油经历的热历史、剪切历史以及析蜡特性是影响粘弹性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在含蜡原油低温粘弹性认识上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含蜡原油粘弹性与屈服应力、触变性的关系,在机理研究方面加大力度;通过研究粘弹性与热历史、剪切历史的关系,建立管道运行和停输期间含蜡原油胶凝特性的预测模型,以更加有效地指导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9.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注水开采以后,注气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法。CO2混相和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与地层原油的性质密切相关。通过PVT分析和混相压力的测定,研究地层原油性质和注气后地层流体性质变化情况可为注气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分别选取了不同采油厂有代表性的5个区块,进行地层原油相态特征和注CO2后流体相态特征研究和对比分析,测定其中的两个区块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评价辽河油田稀油区的地层流体性质和预测注CO2提高采收率潜力。结果表明:辽河稀油区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有一定的潜力,但难以到达CO2混相驱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管输含蜡原油的不确定性及概率分布进行研究 ,对中洛输油管线现场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明含蜡原油黏度及表观黏度数值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原油本身、测量和描述过程、测试样本数量和代表性等方面 .通过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 ,表明原油黏度和表观黏度的概率分布规律用正态分布拟合最好 .描述了中洛输油管线管输原油黏度的均值和标准差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表观黏度均值和标准差随温度和剪切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