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问题的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一对基本矛盾(或范畴),是人们早已熟知的。然而,对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内含的理解,我们则基本上停留在一种初步的认识水平上。我们常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理论说明似乎已经十分清楚了。但是,一旦我们面临复杂多样的现实情况,这种类似于掷硬币时的正反判断却不能帮助我们获得具有理论说服力的分析和结论。例如,在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力水平下,为什么会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作为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影响又表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是在合理的生产关系下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依据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一个公平支配自然资源,公平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实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先河,而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内涵。马克思把循环利用生产和消费排泄物作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生产和消费排泄物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理论和极具实践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的是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导力量四个基本方面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而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由于历史传统的种种原因,往往教人们所忽视,甚至有意无意地被割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二者之间,生产力是最活跃的。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往往只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忽视生产力的活跃性和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工作也常常被误认为是一项软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站在科学的高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理论,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前成就。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19目第五届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我们有决心把科教兴国的方针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晚年一连串“左”倾错误其理论根源在于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偏差。他片面强调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脱离生产力基础谈生产关系的优越性;把特定国情条件下生产关系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特殊现象普遍化;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公有制;认为威胁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是生产力,而是被不断夸大的敌对阶级,而巩固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就只能是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毛泽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本文拟就毛泽东发展农业生产力思想的基本内容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积极、稳妥地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是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一,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是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毛泽东按照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新中国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状况,提出了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思想。他在分析当时国内形势时指出,我国还约有三亿一千万人口的新解放区,土地问题还没有解决。这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产物,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中居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生产力标准理论有它产生、发展及成熟的过程,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的是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使作用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领导力量四个基本方面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而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两重属性,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体制及机制等属于生产关系一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特殊,这在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够,甚至存在片面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方法来分析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应该是:生产关系一般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最终由生产力决定,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重大反作用也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中国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长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性;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过急、过粗、过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生产关系无论何时都应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说明,旧的生产关系的灭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这一历史进程的实现不是偶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曾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重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并在生产关系领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当前,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既强调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又致力于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就应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进一步启动、加速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促进生产力内部矛盾向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调节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反作用,因此要巩固、发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克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其中,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理论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几年来,我区始终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一、以强化科技意识为前提,形成科教兴区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不重视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般都不讲这一对重要矛盾,更没有把这一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来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也是社会基本矛盾:一、需要与生产的矛盾贯串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矛盾。二、需要与生产的矛盾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的产生和运动状况,也决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的产生和运动状况。生产关系与生严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又对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三、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的特殊表现。深入研究并正确解决三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教师问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属于理论范畴;但作为实际工作,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为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仅通过对历史上教师的地位作一探讨,以提高对尊师重教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律。教育作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道德品质。而教…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是一条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中的红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邓小平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搞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主要依据,正确划分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