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师陀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在小说作品里常常用废墟与死亡意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家对此的内心感受,写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动荡落寞和民族生存的艰难困苦。废墟与死亡这两个文本意象作为文学符号,在师陀的小说中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晓芬 《科技信息》2011,(26):130-13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其巅峰之作。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象征意象不仅对深化和充实作品主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读者研究莫里森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浅议"粉骷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骷髅是中国历代不同文体作品中一个惯用的意象.将美貌的女性和象征死亡让人畏惧的骷髅相联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男性对女色的矛盾心理,它是综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产物,是中国古人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特点,以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从存在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流派分支的视角出发,指出海明威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倾向。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虚无"主题的描绘,表现他对社会环境与个人存在的关注;他灵活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增加读者与小说人物内心思绪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虚无"的主题;同时,他通过频繁出现的象征意象烘托着整个时代的社会主题。可见,现代主义艺术对于深入理解海明威的作品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美国现代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中运用各种意象,描绘了20世纪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精神生活的困境,从而展现出美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本文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剧名、角色和场景进行分析,得出这部戏剧就是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和象征。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讲述了一位农村女孩到大城市谋生最后成为名演员的故事。象征意象的大量运用是文本一个显著的写作特色,尤其是对摇椅这一象征意象的成功处理。分析文本中摇椅的象征意义:命运无常;良心与无尽欲望的抗争;生命的潮涨潮落,可以发现,在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里嘉莉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人”、“物”、“道”标示了庄子哲学观的生存论、生态论、宇宙论三个环节,“人与文”、“物与文”、“道与文”是庄子从其哲学观出发,审视并揭示文学起源的三重维度。与此相应,庄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生存论、生态论及宇宙论的文学观。从生存论出发,文学是对生存的诗性观照,是真人自由生命的映射;从生态论出发,文学是对物性的体认及回归;从宇宙论出发,文学是对宇宙情怀的书写,是向大道的归藏,是天与心的交融。在文学的三维书写中,庄子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就是见证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的植物意象继承中国文学以花木喻男女情爱的传统,其植物意象特别是过度繁茂的红花意象往往隐喻着人物蓬勃的情欲,并在对植物意象的描摹中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人性的自我放纵和不可理喻,含蓄地把创作主体的评判寄寓其中.其枯萎的植物意象则象征着情感的凋零或家庭的衰败.张爱玲小说的植物意象从一个方面展现出其经营意象的高超功力和艺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朱晓斌 《科技信息》2009,(20):I0094-I0094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他善于利用一切艺术手法来表现其写作的主题,动物意象和房屋意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以象征和意象的视角,来解读坡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电影中的光线,决定场景的气氛效果,帮助画面构图。光线对人物造型的作用更是魅力十足。电影是通过流动的画面与观众交流。画面空间的存在,使电影更具启示性,引起观众更广泛的联想。画面空间可以用来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电影画面中空间的魅力是舞台艺术与绘画艺术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2.
符号形象是“坡芽歌书”的一个明显特征,“坡芽歌书”的符号形象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相知,最后相约白头、誓同生死的全过程。“坡芽符号”的图案形象具有直观、简明、易懂、易记的特征,便于信息的传递,使不同年龄、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都容易接受和使用,因而它在当地乃至壮族村寨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对“坡芽符号”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美术学视野中探寻“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15.
海子诗歌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极具艺术张力,例如“秋”意象。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海子抒情诗中“秋”意象。首先,“秋”象征丰收而荒凉的人世;其次,论述“秋”的感伤;最后,“秋”是幻象丛生的国度。  相似文献   

16.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我啮我心反抗绝望--散文诗集《野草》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文诗集《野草》的意象怪异复杂,从象征隐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看到其深层底蕴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面对阴冷的世界,人道主义者鲁迅的心灵深感痛苦和绝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苦痛和绝望”的体悟中,以“不役于物,我自存在”的形式坚守个体生命的独立自由,以“我啮我心,毁灭生命”的独特方式反抗心灵的绝望。这是《野草》的精神,也是《野草》最难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尔雅·释鱼》中许多不属于鱼类的动物被古人归入鱼类阐释,是因为在古人的类比思维中,这些动物因某方面特征成为生命崇拜的象征体,体现初民“生生不已”、“变化无穷”的神话生命观。文章通过文化文本的N级编码理论·试图在文献、文物、图像的多重证据观照下,对《尔雅·释鱼》的可能性编码原则作出蠡测。  相似文献   

20.
探讨生命的不同层次,除了解脱道,人必须于六道中轮回不已,必然面对生死,因此对明白并掌握生死,淡化"我"执,展现"无我"的人生观,是生命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