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经验交流大会6月9日在苏州举行,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出席会议并讲话自1984年根据邓小平倡导建立首批14个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中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到54个,并从沿海延伸到内地、这些开发区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科技进步、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增加出口、容纳就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天津、昆山等50多个开发区的代表汇聚一堂,交流经验,共同研究、筹划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下一步发展。本期“专题报道”栏目继续刊登此次大会的部分会议交流稿,以及苏南地区部分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对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水平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国家级开发区技术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主要的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表征各开发区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得分值。通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差异性的测度研究,为各开发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经验交流大会6月9日在江苏苏州举行,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出席会议并讲话。自1984年根据邓小平倡导建立首批14个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中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到54个,并从沿海延伸到内地。这些开发区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经济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4.
《杭州科技》2003,(1):17-18
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建设以“信息港、新药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经过2年的实施,“一号工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三区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现状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02年底,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技工贸总收入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出口总额7.31亿美元,比上年…  相似文献   

5.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近年来,广州开发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区内先进制造业聚集的特点,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促使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常德德山开发区成功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列,面对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需求和全新的发展形势,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基于常德经开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分析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郭霞 《华东科技》2011,(6):60-62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创建以来,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迅速成长为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发展速度较怏、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开发区之一。作为漕河泾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基地的浦江高科技园,借鉴美国硅谷、英国阿灵顿园区的成功发展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漕河泾开发区前身为启动于80年代中期的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3年又被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在闵行区浦江镇新建8.3平方公里的浦江高科技园,形成了"一区一园"发展框架,现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14.28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开发区建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体制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推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1984年根据邓小平倡导建立首批14个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中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到53个,并从沿海延伸到内地。它们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科技进步、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增加出口、容纳就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对中国城市影响贡献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论证开发区发展对中国有关66个城市的影响贡献程度。方法以5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总影响度(包括经济规模、空间规模、经济外向度、经济增长力和财税回馈5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排序。结果开发区建设对所在城市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会和大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相对影响较小,而在个别区位优越的中小城市,影响也颇显著。结论开发区建设已成为所在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合肥科技》2007,(8):15-16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合肥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中西部地区综合环境一流的开发区。上半年,合肥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210.3亿元,增长43.3%;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兵表示,通过完善投资环境、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合肥开发区将成为中西部最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多功能新城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市国土资源局4月5日透露,经过一年多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和园区清理,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通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审核,目前已经恢复供地,但开发区建设用地要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承接服务外包为主,不能用于大规模的商业零售,不能用于房地产开发。  相似文献   

13.
《苏南科技开发》2004,(3):24-25
创建于1983年,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西南部,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1985年,成立中外合资的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化经营运作的方式,负责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合肥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3日。1995年12月,成为国家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开发区。2000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8月,设立新港工业园;2010年7月,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2013年9月,托管肥西县高刘镇;2014年6月,设立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4E级新桥国际机场坐落其间。2017年,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第十一位,多年蝉联中西部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3,(5):58
正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2011年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6月4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形成了城南、城东、城北三大经济板块,聚集了以博西华、康佳、长电  相似文献   

16.
正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为安徽省首个省级开发区。2011年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6月4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总体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建成面积5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城南、城东城北、示范区、高铁站前区四大经济板块和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正在大力培育新材料、现  相似文献   

17.
《杭州科技》2001,(1):1-5
加强技术创新,建设以"信息港、新药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以下简称"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即实施"一号工程",是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是确保我市实现"强市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是新世纪加快新一轮发展的宏伟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上海漕河泾新必技术开发区于1988牛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又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素有“上海硅谷”的美名。二十多年来,这片规划面积达14.28平方公里的投资热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者前来兴办实业。  相似文献   

19.
《合肥科技》2006,(5):9-10
记者5月15日从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获悉,经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我市近日又有3家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至此,我市上报保留的9个开发区全部通过国家审核: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上两区为国家级),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原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合肥市瑶海工业园区合并后名称)、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原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和合肥蜀山新产业园区合并后名称)、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原合肥龙岗综合经济开发区和合肥市肥东新城经济开发区合并后名称)、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以上为省级)。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把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规划实施、生态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行政效能、新增债务、安全生产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