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2016—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创新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且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低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因此,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高效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立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建立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孔飞 《科技资讯》2015,13(1):241+24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一,金融投资工作的风险也是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实际的金融投资活动过程中,因为市场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金融风险,而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预防,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显得相当重要,该文就当前环境下,我国企业金融投资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就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融资约束是阻碍小微企业成长的普遍问题,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使得小微企业缓解融资约束成为可能。然而,现有文献缺乏对金融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为此,基于小微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在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为影响小微企业成长因素方面提供新的经验证据,而且对于地方政府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的背景下,经济金融化过程中伴随企业债务风险聚积,研究聚焦于科技型企业,理性判别企业金融化对债务风险的影响。在机制梳理的基础上,利用2008—2020年科技型企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科技型企业金融化对债务风险的影响,并基于生命周期特征和区域差异开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型企业金融化与债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货币资产比例较低的科技型企业金融化的债务风险更大。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相对于处于衰退期的科技型企业、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科技企业金融化对债务风险的影响更大,并为科技型企业有效降低债务风险提供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市级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数据匹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具有激励作用,在多项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商业信用两种渠道对企业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基于异质性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提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低现金持有水平企业、中西部及低金融发展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金融企业改革在金融改革中的重要性不同于一般国家,是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相联系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尚未明确和建立,影响了我国金融改革进一步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庄欠满 《科技信息》2009,(33):T0089-T0089
IT外包是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IT技术日益成熟的产物。本文在简要概述金融企业IT外包的基础上.对金融企业IT外包带来的优势、面临的风险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9.
伍莎莉 《科技资讯》2011,(29):194-195
当前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论述,我国金融企业风险来源与内容分析,阐述应对金融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强调金融企业风险防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金融化战略可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但是也有可能会挤占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资金,金融化如何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2009-2018年我国高科技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金融化、金融背景高管以及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以及未来的技术创新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而金融背景高管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当年以及未来的技术创新水平则呈现显著负相关;更进一步的,企业金融化与金融背景的高管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未来的技术创新水平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有效选择企业经营战略,选拔任用高层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力新能源企业处在“双碳”政策加持的窗口期,亟需加速新旧功能转换和绿色转型。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为绿色创新驱动提供助力。为了探究金融科技对电力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通过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电力行业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构建Tobit回归模型。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正向促进电力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信息效率、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金融科技发展,发挥其提高信息效率和降低融资约束的优势,促进与电力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融合。将金融科技赋能绿色创新的经验检验置于电力新能源企业实践的基本框架下,对于推进我国电力新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动态模型分析了企业借助金融中介进行技术开发融资时金融风险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引入加权金融相关比率的条件下,得出了经济系统中加权金融相关比率所必须满足的参数条件。结果表明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由技术水平、资本的产出弹性、社会储蓄率和与市场利率决定的安全上限,如果加权金融相关比率超过这一上限,则会产生较高的金融风险并导致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我国金融业创新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制度监管缺位、传统金融压力、技术安全隐患、征信系统不完善以及金融创新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应尽快明确金融主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制度、创新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等,以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已提供的支持与投入入手,分析了金融体制改革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影响,剖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其对金融投入的特殊要求,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筹融资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5.
基于薪酬契约的管理层权力理论,利用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稳健性检验表明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高管薪酬差距通过提高CEO过度自信进而提高企业金融化水平;异质性检验表明,在股东监督力度较弱和CEO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中,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金融投资是一种商品经济概念,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投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际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逐渐成为一个更实际的投资的人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本文从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金融投资面临的对策,提出了我国企业金融投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实体企业愈发热衷于金融投资与资产配置,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提升。本文在相关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基础上,以我国2007年至2018年A股上市实体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两个财务工具测度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效应,并探究企业行业异质因素和产权异质因素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业投资;行业异质性角度,相对于轻资产行业,重资产行业中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产权异质性角度,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合理引导企业资金回归实业,防止企业脱实向虚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海啸蔓延全球,对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影响首当其冲,同时对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及汽车、房地产行业都产生较大影响。我国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采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正规金融供给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农村正规金融称为县域资金外流主渠道,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正规金融企业缺位,县域经济融资渠道单一,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垄断且低效率。此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缺陷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前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以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金融背景独立董事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背景独立董事发挥了明显的咨询功能,企业金融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金融背景独立董事在企业金融化中的咨询作用主要通过其社会关系而非个人才能实现,具体表现为增加公司信贷规模和降低信贷成本。在非国有产权性质、风险承担能力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少的公司中,金融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