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田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田土壤渗漏水中氮素淋失规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渗漏水中的氮素(N)淋失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土壤中高硝态氮含量和施氮肥是造成种稻田前期氮淋失的主要原因.种稻期间的淹水作用,增强了土壤的还原性并抑制了土壤的硝化反应,可减少硝态氮的淋失.稻田土壤氮素淋失数量与渗漏水中氮素的浓度和水的渗漏速率有关,而水的渗漏速率主要受土壤犁底层的透水性和水文条件的控制和影响.试验以施用氮肥250 kg/hm2和渗漏水量214 mm估算出单季稻田氮素淋失总量为6.44 kg/hm2,占当季施肥量的2.58%.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五小川流域香蕉、蔬菜、甘蔗、水稻和荒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土壤氮素淋失状况的研究.每月采集不同土地利用下的浅层地下水水样,分析水中氨氮浓度和硝氨浓度.采用水量平衡法,确定大田条件下浅层地下水渗漏水量.利用Penman-Monteith方程确定作物田间腾发量,根据产流系数和时段降雨量计算地表径流量.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浅层地下水氮的监测浓度与渗漏水量的乘积来估算氮渗漏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氮渗漏量差异较大,渗漏量范围在11.8~54 kg/hm2,约占施肥量的3.1%~7.7%.香蕉地与水稻田渗漏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林土壤氮、磷渗漏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雷竹不同施肥水平对林地土壤氮、磷渗漏流失的影响,设置了4个施肥水平的定位试验,即不施肥、减量施肥(比常规施肥减量50%)、常规施肥(施肥量:尿素1 125.0 kg/hm2、复合肥2 250.0 kg/hm2)和增量施肥(比常规施肥增量50%),于2007年5至10月采集并分析渗漏水样。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渗漏水量的多少与降雨量的大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p<0.0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雷竹林地土壤渗漏水中各形态氮、总磷含量明显提高,渗漏流失负荷也明显增多。5至9月渗漏水中各养分浓度逐渐下降,10月份则明显升高,这与渗漏流失量密切相关。减量、常规和超量施肥处理下,氮素淋失量分别占施肥量的4.22%、4.25%和4.54%,磷素淋失量分别占施肥量的1.07%、0.65%和0.56%。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酸雨对紫色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和施肥对NO-3-N淋失都有影响。雨水pH值对中性紫色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酸雨pH值越低,土壤中硝态氮淋失越明显;酸性紫色土硝态氮的淋失随pH值的变化不明显;在雨水pH值相同,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顺序为:有机+化肥>化肥>有机>对照。  相似文献   

5.
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效的农田氮素水体污染防治途径。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湿润灌溉)情况下渗漏水中总氮浓度、氮素渗漏量、氮素渗漏损失代价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渗漏水中3种形态的氮素(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和有机氮占的比例较低;和常规灌溉相比,相同施氮处理(264.75kg/hm^2)采用节水灌溉时稻谷增产4.1%,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氮素渗漏量下降8.9kg/hm^2,水稻节水灌溉是当前降低太湖地区水体氮素污染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氮素化肥,特别是铵态的化肥施入土壤后,很大一部分氮素经硝化细菌作用,由铵态氮变为硝态氮,而硝态氮与土壤胶体的亲合力又很弱,往往使作物不能得到充分吸收而大量淋失。因为这种损失首先是由土壤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引起,所以五十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展了土壤硝化抑制剂的研究,目的在于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活动,提高氮肥利用率,一  相似文献   

7.
对东江东莞河段上覆水及底泥氮素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方法,分析水体中和底泥-水体中氮素的转化过程,探讨环境因素对水体中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东江东莞河段总氮质量浓度范围为2.13~4.48mg/L,硝酸盐氮是主要的污染物存在形态,占总氮的64.9%;沉积物是水体氨氮的源,是酸盐硝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汇;光照和扰动都能够降低氨氮的质量浓度;温度和初始pH值越高,越有利于氨氮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作用不仅能影响冬小麦土壤水分,而且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返青期,全膜穴播处理0cm~20cm和20cm~40cm土壤含水量较农户处理分别提高28%和11.1%,比相同施肥量的测控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2.9%和9.2%;土壤硝态氮含量垄膜沟播处理和全膜穴播处理均比测控施肥分别高出8.7%和27.2%,铵态氮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垄膜沟播和全膜穴播种植方式均利于土壤水分的保蓄和氮素的有效利用,适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及河道结构特征关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河道两侧土地利用和河道结构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以瓯江丽水段为研究对象,在半径依次为100、200、…、900 m,共9个观测尺度上,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和河道结构特征对几种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个水质指标沿河段的空间变化程度不同,悬浮物和硝态氮的浓度变化较小,其余指标变幅均较大。河道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河道结构特征对于水质表现出不同的解释能力和作用强度,河道两侧土地利用方式中,农田对悬浮物和正磷酸盐、聚落用地和林地对总磷等有相对较高的方差贡献率,而河道结构特征中,滩地对总氮和氨氮、采砂坑对硝态氮和氨氮的解释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11年在不同河流断面的长期监测和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水体,如地下水、泉水、水库水和河流水的空间选点取样分析,来研究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体N,P等植物营养元素的质量浓度特征与动态变化特征.河水与浅层地下水TP,NH4-N和NO3-N质量浓度均呈沿流域出山口至下游地区显著增加,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及随时间递增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中氮素质量浓度有明显的影响,林地面积比例增加使径流水中氮素质量浓度明显减少,而绿洲农田面积成比例增加,氮素变化规律则呈相反趋势.对日趋严重的水体N,P污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鸡粪和木质素处理对平邑甜茶根区土壤硝酸盐代谢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添加质量分数12.5%鸡粪、12.5%的鸡粪+木质素1.5 g/kg、12.5%的鸡粪+木质素2.5 g/kg的处理,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分别取样,分析土壤硝酸盐代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鸡粪和木质素比单施鸡粪抑制了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的速率,降低了土壤硝化强度,施加木质素越多抑制效果越明显,在各个季节对反硝化强度影响不同。木质素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土壤铵态氮的含量,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施用木质素能明显抑制土壤氮素流失,该研究为木质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制度培育土壤氮矿化势与供氮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tanford矿化率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培育的土壤氮矿化势和供氮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培育土壤氮矿化势和供氮潜能明显不同。与对照不施肥相比,长期单施化肥或有机肥能使土壤供氮能力分别提高42.27%和49.53%,有机无机相结合可使土壤供氮能力提高81.76%。长期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均能提高土壤的供氮潜力,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明显优于化肥,二者相结合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农田灰潮土的氮素淋失特征,采用室内试验槽土壤淋溶试验,设无秸秆+不施肥(CK)、无秸秆+常规施肥(SF)、秸秆破碎填埋10 cm+常规施肥(JGF)、秸秆原状覆盖+不施肥(JG0)、秸秆破碎填埋10 cm+不施肥(JG10)、秸秆破碎填埋20 cm+不施肥(JG20)6种处理,综合研究坡度为5°时不同施肥方式及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减少农田氮磷淋失,提高土壤肥力,探究高孔隙度的稻壳炭在增强黄棕壤对养分元素吸附的特征。【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不同稻壳炭施用量(质量占比分别为0、1%、4%、8%、12%)条件下,黄棕壤总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总磷(TP)、磷酸根(PO3-4)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淋失变化,并对黄棕壤氮磷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施用量的增加,稻壳炭对黄棕壤TN、NO-3-N、NH+4-N、DOC淋失的抑制效应增强,最佳施用量为12%时,TN、NO-3-N、NH+4-N及DOC的淋失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85.41%、85.16%、92.61%、32.02%; 随其施用量的增加,稻壳炭对黄棕壤中P淋失的抑制效应不显著,TP和PO3-4的淋失量反而增加,TN、NO-3-N、有效磷(AP)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增高,而NH+4-N含量减少。【结论】稻壳炭可以有效抑制黄棕壤氮素及DOC的淋失,对磷素的淋失抑制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新疆盐碱土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新疆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 ,提出治理盐碱土的综合措施 :排水洗盐 ;降低地下水位 ,防止次生盐渍化 ;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体系 ,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改造条田 ,平整土地 ,实行地膜栽培 ,科学灌溉 ,合理耕作和轮作倒茬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施肥方式对蕹菜硝态氮累积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在上海郊区一蔬菜园艺场设置了6个施肥处理: 不施肥对照; 施用复合化肥量分别为900, 1 800和2 700 kg/ha; 施用菜籽饼肥量分别为2 250, 4 500 kg/ha, 并定期监测蕹菜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结果表明: 复合化肥的施肥量越多, 蕹菜硝态氮的累积量就越高, 且肥料施用量与蔬菜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在蕹菜的整个生长周期内, 植株的硝态氮含量先上升, 至21 d左右达到最大值, 然后迅速减少, 至54 d 后趋于平稳, 且在可食用范围内; 不同施肥处理的蕹菜在生长后期, 其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施肥前的背景土壤, 说明蕹菜生长有利于增加土壤酶活性. 施菜籽饼肥的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施复合化肥, 说明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降水中氮营养盐质量浓度及其沉降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了大气湿沉降中氮营养盐对大亚湾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H4+-N、NO3--N/NO2--N和TN降雨量加权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474、0.536和1.23mg/L,氮质量浓度在8月份出现了明显的峰值;湿沉降通量分别为58.93、78.13和158.75kg/( km2.月),其中无机氮占总氮含量的86.34%,大亚湾大气湿沉降中氮营养盐主要以NO3--N/NO2--N的形式存在.与2009年的观测结果相比较,2012年大气中氮的沉降通量增加了约1倍.通过大气湿沉降输入的氮营养盐在大亚湾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研究水体富营养盐问题时应考虑降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类的氮肥对籽粒苋富集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肥对超富集植物的重金属累积效果产生影响,分析这种影响对于超富集植物的大田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籽粒苋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设置镉浓度梯度0、2.4、4.8、9.6mg/kg,再施以铵态氮和硝态氮两种肥料。研究结果表明:(1)各处理下,籽粒苋叶Cd含量最高,范围为1.45-27mg/kg;茎次之。范围为0.90-17.15mg/kg。肥料类型对籽粒苋Cd的累积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肥料浓度对籽粒苋Cd的累积具有显著差异(F=12.993,p<0.01);当铵态氮肥施用浓度为0.115、0.460mg/kg时,籽粒苋茎、叶Cd含量最大,分别为17.15mg/kg、27.00mg/kg。(2)土壤Cd含量受Cd添加浓度的影响,但是氮肥施用浓度和Cd添加浓度对其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3.382,P<0.01);(3)籽粒苋茎和叶对Cd的累积系数具有显著差异(F=19.679,p<0.01),Cd的处理浓度对籽粒苋地上部累计系数有显著影响(F=12.362,p<0.01)。综上表明,施用适量浓度的铵态氮肥有助于籽粒苋Cd的富集,可用于土壤Cd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污水灌溉区土壤非饱和带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市铜山区奎河段两岸的农业灌溉区为例,结合当地典型的4种不同种植方式,对非饱和带土壤中的硝酸盐氮和铵氮质量比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硝酸盐氮质量比为3.8~128.1mg/kg(平均33.0mg/kg),铵氮质量比为2.3~5.7mg/kg(平均3.8mg/kg);非饱和带土壤中氮主要来自常年施肥和污水灌溉;由于不同种植方式具有不同的施肥和灌溉条件,因此土壤中氮的分布亦不同;在接受地表灌溉和施肥补给之后,硝酸盐氮主要以下渗迁移为主;铵氮在下渗过程中会产生吸附作用,其质量比与土壤中黏土颗粒的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常年灌溉的水稻-冬菜种植点,在表层土中尽管黏土颗粒含量不高,铵氮质量比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油茶林合理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13 a生"岑软3号"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树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作为空白对照,以不加氮肥作为无氮对照,研究相同施氮量下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以及3种形态氮素1:1:1混合态氮肥对油茶春梢形态及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混合态氮对春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