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茶党运动是美国国内民众发起的一场旨在反对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医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府决策的民间社会运动,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压缩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弱化监管。其政治诉求的理论表现在:强调美国政治活动应限定在美国宪法的范围,追求经济自由与追求个人自由同等重要,对于不同于美国民族的主张采取抵触和排斥态度。美国社会的民粹主义传统,以及茶党政治诉求尚未实现的状况,决定了茶党运动将继续影响美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史安斌 《世界知识》2011,(22):56-57
“为何不可以占领新闻编辑部?” 由“占领华尔街”运动波及全美各大城市的抗议活动,被定义为“1%的富豪与99%的普通人之间的阶级斗争”。这是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美国民意的一次总爆发,显然也可以被看做是对今年年初以来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的回应,因而也被称作“美国之秋”运动。但与对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叙利亚的抗议活动所进行的“地毯式”报道相比,美国传统新闻媒体对发生在本国土地上的这场群众运动反应冷淡。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底阿拉伯大变局发生以来,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媒体将这场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以民众抗议浪潮和反对派夺权为表现形式的地区性运动定性为“民主革命”,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誉,同时认为这场革命正在终结中东不适合民主发展的“阿拉伯例外论”,其历史意义可与20年前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相媲美. 但是,随着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政治与经济重建陷入困境,叙利亚危机和伊朗危机久拖不决,伴随着无法控制的暴力、动荡抑或还有日益迫近的战争,以发展民主、改善民生为主题的“阿拉伯之春”似乎已渐行渐远.从某种程度上说,“阿拉伯之春”已经蜕变为各种势力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不管新一幕中东地缘政治厮杀的结局如何,浪漫开场的“阿拉伯之春”注定难逃悲剧收场的中东政治宿命.  相似文献   

4.
从突尼斯、埃及再到利比亚,“茉莉花革命”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了中东与北非。基于与乱源地盘根错节的利益联系,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一方面为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颇感痛心,想方设法尽量减少政治乱局对经济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则急于撇清与卡扎菲之间一度曾有过的亲密关系,大力鼓吹起“阿拉伯民主之春”。忙乱之余,倒也不忘用余光扫一下地处东北亚的朝鲜。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之春”,以色列之“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庆 《世界知识》2011,(19):45-47
若以色列领导人能够登高望远,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再加上得当的政策,或许“阿拉伯之春”会为以色列提供变“危机”为“转机”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6.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22,(14):72-73
<正>当以色列对伊朗的“影子战争”频频得手时,伊朗“代理人战争”对以色列的骚扰也持续蔓延,以色列的日子也不好过。近十年来,伊朗国内深受经济、社会问题困扰,但在国际上却遇上“阿拉伯之春”、美国中东战略收缩、海湾国家内讧等“有利”形势,“代理人战争”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有人说伊朗“命”好。  相似文献   

7.
丁隆 《世界知识》2023,(14):28-30
<正>丁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和解。沙伊矛盾在中东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两国和解引发连锁效应,多个地区冲突迎刃而解或获得解决契机,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大幅降温,安全局势显著缓和。沙伊和解、叙利亚回归阿拉伯大家庭、埃及与土耳其恢复关系将中东“和解潮”不断推向高潮,这分别意味着地缘政治争夺缓和、阿拉伯国家克服“阿拉伯之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10,(8):3-3
《世界博览》杂志上一期的封面吸引了我——大茶壶让美国国会水漫金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看过了封面报道的文章,才了解到美国的茶党运动。再联系最近的新闻,3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的医改方案终于在众议院通过,而茶党最主要的诉求之一就是反对美国新的医改方案,这是否意味着茶党运动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呢?  相似文献   

9.
丁剑 《世界博览》2010,(7):22-28
2009年9月12日,“茶党”在华盛顿举行了大规模游行,抗议美国政府正在变得越来越“大”、管得越来越多。由于这是一次民间自发的草根运动,因此若干天之后,媒体才统计出参与游行的人数——接近200万,超过了奥巴马就职典礼时180万的参与人数。  相似文献   

10.
突如其来的“阿拉伯之春”、利比亚的熊熊战火、海啸地震对日本的重创、叙利亚的动荡不安、也门局势的迷茫、挥之不去的债务危机阴霾、挪威“人间天堂”的破碎、伦敦愤怒的大骚乱……张沱生一语中的:“这大半年世界乱象丛生.”  相似文献   

11.
吴晓芳 《世界知识》2011,(18):14-24
世界的多事之秋突如其来的“阿拉伯之春”、利比亚的熊熊战火、海啸地震对日本的重创、叙利亚的动荡不安、也门局势的迷茫、挥之不去的债务危机阴霾、挪威“人间天堂”的破碎、伦敦愤怒的火骚乱……张沱生一语中的:“这大半年世界乱象丛生。”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11年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发生以来,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向激进,与周边国家以及欧美盟友龃龉不断,导致其外部战略环境持续恶化。2015年前后,土耳其为改变跌到谷底的外交孤立状态,开始着手调整对外政策,修补与地区内国家的关系,同时在非洲、中亚等地拓展影响力,但其政策调整却迟迟未能有明显成效。近期,为尽快打开局面,  相似文献   

13.
《青年科学》2013,(2):32-33
“米开朗基罗之手”:与真正的手一样使用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一手臂残疾的病人近日成为使用“米开朗基罗之手”的第一人。这种由美国和德国科学家联合研制的“米开朗基罗之手”采用电子手指,具有传感肌肉运动的电极,能使手臂肌肉的运动信息传到义肢上,为残疾人士恢复肢体功能打开了另一扇门。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草根运动风头日盛,从几年前跨党派的反伊战争浪潮,到奥巴马在大选期间运用互联网动员起来的"竞选粉丝团",再到2009年以来崛起并迅速风靡全国的"新茶党"和"咖啡党"运动,成为左右美国政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和充分的道理,论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之妙,指出这个“闹”字,并不是“吵闹”,“打闹”,“争闹有声”,而是“热闹”,欢腾活跃的“闹”,它不仅表现了花的绚烂繁盛,而且表现了春意的浓郁和春天蕴含的勃勃生机。它所揭示的是春之神,春之魂,而不单单是春的外在形态。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2月4日,也门前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在与胡塞武装的火并中身亡,中东又一政治强人仓促退出历史舞台。萨利赫是现代也门的统一者和缔造者,独掌大权30余年,2011年受“阿拉伯之春”冲击,被迫下台。但是不同于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流亡、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入狱、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横死、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苟全,萨利赫可谓“全身而退”。  相似文献   

17.
陈双庆 《世界知识》2008,(22):29-31
美国不时地通过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手段“敲打”叙利亚; 以色列一直密切注视着叙利亚的一举一动,甚至准备随时开战。 叙利亚有一个令埃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大为光火的行为。就是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肇始于2011年年初的"阿拉伯之春"已经历经四季的轮回,但既未回到起点,也未看到终点。不仅那些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尚未恢复秩序,新的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发酵之中,叙利亚和伊朗均面临生死关头。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审视夹杂着硝烟与混乱的"阿拉伯之春",或许会看到一幅另类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9.
刘祥 《世界博览》2012,(23):21-21
“阿拉伯之春”对很多行业造成了出人意料的影响,肚皮舞首当其冲。当肚皮舞演员奥提2005年离开芬兰、来到埃及谋求发展时,她对未来充满期待。到达开罗时间不长,她就签订了一份固定合同,每周五天进行舞蹈表演.不时地还能从一些私人聚会上赚些外快,这使得她收入颇丰,生活滋润。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博览》2011,(21):8-8
【事件】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这是“阿拉伯之春”中最为血腥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