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肥东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十强县,全县耕地面积9万公顷,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年产稻谷45万吨以上.2005年,在成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的示范建设县后,肥东县按照"优良品种、节水栽培、测土施肥、丰产高效"等技术优化集成的实施方案,基本形成适合肥东油(麦)茬中稻种植的高产、高效的新技术体系.全县10个乡、镇的示范区全部达到9000千克/公顷的单产指标,较2002、2003、2004年平均单产(7161千克/公顷)增产1639千克/公顷,提高22.4%,超过了"每公顷增产1050千克、提高15%"的示范指标.  相似文献   

2.
《安徽科技》2007,(5):24
日前,安徽省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成果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05,(5):28
4月26日,科学技术部在合肥组织中国农科院刘更另院士等省内外9名专家,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课题—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实施方案符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总体要求。目标具体,方案可行,同意按照实施方案尽快组织实施。这标志着安徽省即将加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行列.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11,(z1):27-30
“安徽水稻丰产高效集成技术辐射”课题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课题在全省水稻、小麦主产区选择典型县(市、区)建立水稻、小麦丰产高效技术辐射区,有效组织农科教单位科技资源和地方农技推广力量,创新粮食科技推广组织方式、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果的大规模应用转化,全面提升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11,(Z1):63-69
2006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安徽水稻丰产技术结硕果千万亩示范区年增收近12亿元安徽省科技厅日前公布,"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取得丰硕成果。该省凤台、天长、肥  相似文献   

6.
《合肥科技》2006,(7):17-17,F0004
2006年7月20-21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科院和安徽农业大学承担,贵池区和庐江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双季早稻示范进行了田间测产和考评。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11,(Z1):36-38
沿淮地区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之一,包括蚌埠、淮南、阜阳、六安等4市的怀远、五河、凤阳、凤台、潘集、颍上、阜南、蒙城、利辛、寿县、霍邱等11个县(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700万亩,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20%左右.该区是发展优质粳稻和糯稻的重要地区.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由怀远县人民政府承担,怀远县农技推广中心具体实施,由“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组负责技术指导.由于该区水稻大部分与小麦组成复种组合,因此,在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部署中,承担沿淮、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凤台县、天长市和龙亢农场也承担了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其单季中稻研究成果和示范效益在沿淮、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部分反映.  相似文献   

8.
2007年,安徽省科技厅等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再获佳绩,稻麦最高单产分别达到845.3公斤/亩、648.8公斤/亩,为安徽粮食连续4年获馄丰收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度全省粮食预计总产将超290亿公斤,创历史新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已成为全省稻麦生产的样板。为全面提升安徽水稻、小麦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一支撑。  相似文献   

9.
陈泰 《安徽科技》2012,(9):24-24
本刊讯9月7日,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2年水稻现场观摩会在巢湖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部署全省农业科技和粮丰工程工作。各市科技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相关负责同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任务团队的科技专家,示范县、种业企业代表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明平出席会议并讲话。2011-2012年。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了江淮中籼稻、沿淮单季粳稻、淮北旱茬麦、江淮稻茬麦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突破一批稻麦生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水稻和小麦的高产典型,粮食丰产科技能力日益增强,为安徽省粮食总产“六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共实施水稻、小麦“三区一田”1119.75万亩,增收稻麦52.25万吨,增收12.6亿元。  相似文献   

10.
<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吴文革研究员作为"天长稻麦丰产科技专家大院"(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聘请的安徽省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为当地水稻生产服务,在促进当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技术攻关和集成取得突破吴文革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与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天长市农机推广中心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新品种示范、农机农艺双适应关  相似文献   

11.
《辽宁科技参考》2006,(4):F0002-F0002
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子课题之一,其涉及部门之多、参与人员之众、普及面积之广,在我省承担的国家科技课题中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由国家科技部牵头,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旨在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经过积极争取,我省被确定为示范省之一.承担“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该课题于2004年着手实施,重点探索辽南晚熟区高产高效、辽西半干旱节水保苗、辽中北中晚熟区增密度促早熟等三种技术集成与示范新模式.目前已获得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11,(Z1):58-59
黄义德,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主持人.黄义德长期从事作物栽培、节水农业技术等教学科研工作,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05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安徽省实施,为科研教学成果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黄义德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粮丰工程的第一线,出色地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评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他带领的团队也被授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任务.工程以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淮北、沿淮、江淮和沿江四大粮食主产区,主攻水稻、小麦两大作物,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开展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建设,实现作物技术集成创新与大面积丰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1,(Z1):56-57
杨惠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06BAD02A06)课题负责人,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总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他主持的“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于2010年10月11日通过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实施方案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组织管理措施得力,经费使用合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6.
《安徽科技》2011,(Z1):59-60
孙如银,高级农艺师,天长巾.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推广股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天长课题技术负责人,2006一、认真设计,精心编写方案针对制约江淮地区稻麦生产的关键问题,孙如银设计了稻麦新品种筛选、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节水灌溉、小麦机械化条播、小麦半精量播种、小麦降湿壮根等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开展了有机肥施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试验,提出了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实施方案,并亲自参与“三区一田”的选点,编写建设方案.5年来,课题圆满完成了预定各项目标任务,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评比中,天长市连续多年均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7.
吴文革 《安徽科技》2005,(11):21-23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单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江苏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集成力量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参加,在人力、物力和资金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首先,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决定课题的重大事项,协调落实地方配套经费.课题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主持,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推广中心等单位联合协作;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领头成立了项目技术专家顾问组,扬州大学农学院张洪程教授出任首席专家.其次,共同制定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选择江苏的苏北、苏中、苏南增产潜力大的典型性代表县市进行联合实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按照既定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统一设计、分工合作,协同攻关.第三,项目的攻关集中了江苏省各优势研究机构,组成了优秀专家队伍,并与布点县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组成的产、学、研队伍共同执行,针对各自的区域特点和问题在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进行技术创新、集成、示范.  相似文献   

18.
《安徽科技》2011,(Z1):16-17
一、课题研究背景江淮地区是我省水稻主产区,也是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针对该区特别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不足、调蓄能力差、易发季节性干旱以及劳动力资源紧缺等情况,通过耐旱性新品种选育与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的有机结合,建立江淮地区水稻抗旱节水简化丰产技术体系,为江淮地区水稻避灾减灾、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二、课题主要研究成果1.选育出耐旱、高效、广适性旱稻新品种“绿旱1号”  相似文献   

19.
《合肥科技》2007,(6):15-15
“十五”期间,我省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采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创造了单季稻实收亩产782公斤和双季稻年亩产1307公斤的全省水稻高产新纪录。  相似文献   

20.
《安徽科技》2011,(z1):70-72
日前,国家正式启动“‘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安徽省将继续承担“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任务,并与与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签订了“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协议.“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坚持“突出关键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加速成果的转化;整合其他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注重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强与科技特派员、种业企业的结合,延伸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内涵”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据此原则和协议要求,安徽省进一步确立了“十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原则、总体目标及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