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解决斜盘式汽车空调压缩机因进、排气阀片断裂导致失效的问题,建立了汽车空调压缩机工作过程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压缩机内部工作过程和气阀的运动规律,并采用汽车空调压缩机性能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气压力为0.18MPa、排气压力为1.5MPa、转速为2 000r/min时,压缩机的平均进气压力损失为0.046 MPa、平均排气压力损失为0.11 MPa、压缩机的容积效率为64.98%;以进气阀片是否延迟为选择原则,阀片厚度存在一个最佳值0.281mm,若大于该厚度,则进气阀会关闭延迟,该结果与增加舌簧阀的阀片厚度可以缩短延迟关闭的结果相反。该结果对小型制冷压缩机舌簧阀的设计与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汽车空调冷凝器的匹配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变工况性能 ,即汽车空调压缩机性能指标随转速和冷凝温度而变化的情况 ,根据汽车空调系统的冷凝器在不同设计工况下的设计结果 ,经过分析冷凝温度、冷却介质温差参数变化对冷凝器设计结果的影响 ,综合得出对满足汽车空调系统不同运行工况的冷凝器设计参数如冷凝温度、冷却介质温差等的合理选择 ,从而实现汽车空调冷凝器与压缩机及系统匹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明红辉  武永勤  薛风 《科技信息》2013,(17):304-304
由于长期工作在严酷条件下,汽车空调在连续的工作环境下比较容易发生一些故障,而这些故障多是以汽车空调压缩机故障问题引起。因此,本文利用多年的汽车空调压缩机维修经验来对浅谈汽车空调压缩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进行阐述,仅供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4.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某离心压缩机叶轮速度系数对离心压缩机级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速度系数下叶轮流道内部的流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叶轮轮盘的相对曲率半径大于0.3时,叶轮速度系数的减小能改善叶轮流道内部的流体流动,使叶片进口从盘侧指向盖侧的静压梯度降低,同时叶轮出口通流速度不均匀程度得到改善,因此使得离心压缩机的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在设计流量下等熵效率最大提高1.5%以上.通过对不同速度系数的压缩机级的变工况性能进行分析,发现速度系数的减小使得压缩机效率曲线右移,压比曲线上移,并有效地扩大了离心压缩机的工况范围.  相似文献   

5.
以获得最佳舒适温度为目标,利用环境温度、蒸发器表面温度等参数来控制压缩机排量输出,建立了适用于自动控制汽车空调系统的外控变排量压缩机排量控制方法.系统的环模实验和道路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该控制方法能够较好较快地使得车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与定排量压缩机自动汽车空调相比,该控制方法的稳定性更好,车室内降温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前,内部控制变排量压缩机在汽车空调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有蒸发器结霜、系统振荡、油耗较大等问题。本文以研制外部容量控制阀为切入点,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部控制阀以及外部控制变排量压缩机及其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调控特性,提出解决变排量压缩机存在问题的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涡旋压缩机滚珠防自转机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中最常见的防自转机构滚珠防自转止推轴承 ,进行了几何、受力及寿命分析 ,并对其后期磨损加以定性的理论分析 .指出在具有径向柔性机构的情况下 ,该防自转机构和涡旋盘齿的磨损具有同步性和自动补偿性 .在无径向柔性机构的情况下 ,防自转机构和涡旋盘会产生微自转 ,可导致压缩腔对压力不对称和产生径向泄漏 .  相似文献   

8.
应用热丝风速仪、压力传感器小惯性仪表,对轴流式压缩机孤立工作轮气流旋转脱离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得出了该压缩机工作轮的性能曲线是断开式的,测出了脱离传播速度和脱离团数,并对旋转脱离之脈动气流的速度、压力进行了测量。同时还对压缩机喘振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观察。本文以“轴流式压缩机叶栅中的旋转脱离问题”一文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对与气流切向速度,轴向速度比有关的脱离传播速度公式作了某些发展。最后将实验结果对文献和本文的理论分析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与验证。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双螺杆压缩机内部阴、阳螺杆转子在实际运转中的动力学性能,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某型号螺杆压缩机的工作情况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在SolidWorks中建立螺杆压缩机模型,借助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模拟螺杆压缩机真实运动状况。以阳转子为驱动源带动阴转子运动,得到阴转子在0.5 s内的速度、加速度曲线和阴、阳转子之间的啮合力曲线。结果发现阴、阳转子开始工作时有较大冲击,之后逐渐趋于平稳且与其预期理论计算结果相符,研究结果可为搭建真实螺杆压缩机样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发动机熄火时汽车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转,并且降低驻车以及正常行驶时的能源消耗和排气污染,提出一种热/电双动力新型压缩机;以OX-60A-1型涡旋压缩机为原型机,开发一种双动力压缩机,并配备相关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发动机驱动模式与电驱动模式的快速切换;针对压缩机的各项性能进行台架试验,并进行空调系统的整车环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集成设计的双动力汽车空调压缩机各项性能、整车空调环境指标均达标,从而为该压缩机的实车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output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 appli- ances have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es- pecially in China. For example, the annual output of room air conditioners in China is over two thirds of the world total, and the use of air cond…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汽车空调运行条件差,运行时受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利用Matlab中Simulink仿真工具建立了汽车空调压缩机和冷凝器稳态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压缩机和冷凝器的组合仿真程序运算得出不同转速下各个参数随冷凝器空气进口温度的变化关系.仿真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用于电动汽车的热泵空调试验平台,利用步入式低温环境试验舱,研究了不同环境温度下涡旋式压缩机和斜盘式变排量压缩机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和车室内平均温度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涡旋式压缩机的热泵空调系统,车室内平均温度随时间以近似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规律增加;而采用斜盘式变排量压缩机的系统,车室内平均温度随时间以开口向右的抛物线规律增加. 高压管路内工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趋势与车室内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类似. 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增加,车室内达到舒适温度的时间变短.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压缩机的发展趋势,描述了涡旋式压缩机的技术特点,并以某重卡为例,从热负荷计算、压缩机选型、设计校核以及试验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涡旋式压缩机在江淮重卡空调系统上的应用研究过程.结果表明涡旋压缩机应用完全具有可行性,并且其应用在提升空调性能、降低成本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散热对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型家用制氧机用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分析了散热对压缩机各方面性能的影响机理,对研制样机进行了3种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散热是影响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排气压力的升高,排气温度升高,容积效率下降,电功率升高;自然冷却方式下压缩机的性能最差,额定排气压力下压缩机的容积效率仅为20%,而动盘强制冷却的效果最好,静盘强制冷却的效果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动盘背面的强制冷却是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列车大修时,必须进行压缩机排量试验,以评估检修后的空调压缩机性能及检验质量。利用VB开发的基于PC机的列车空调压缩机测试系统,采用串口通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该系统现已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由全热回收与热泵热回收组成的两级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并将其应用于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选取南京地区某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DeST软件计算了建筑全年逐时冷负荷,建立了系统性能计算数学模型,编制程序对该系统在典型年供冷性能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供冷平均性能系数为4.58,与常规空调相比,节能率约为42.8%.  相似文献   

18.
针对极高环境温度下单级空调制冷系统运行中存在着的诸如压缩机的压缩比大,换热器热负荷大,性能系数小以及经济性差问题,采用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和一组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的两级制冷系统对单级制冷系统进行改进,使压缩机制气温度降低了10℃(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 却)或20℃(一级节流中间完全冷却),符合排气温度的要求,同时性能系数提高了15%,因而使压缩机功耗降低,达到了提高单位工质的制冷量并使性能系数最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过热度和高压压力对跨临界CO2汽车空调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对跨临界CO2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压缩机绝热效率随压比的变化,分析了过热度、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以及高压压力等对系统性能系数(COP)的影响,并与不考虑压缩机绝热效率随压比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系统存在最佳高压和最佳过热度;最佳过热度随着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提高而增大;气体冷却器和压缩机效率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在较大高压压力下,与气体冷却器和压缩机效率相比,过热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