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美良 《科学通报》1985,30(15):1179-1179
甘肃靖远地区石炭系剖面是我国有代表性的重要剖面。李星学等所建立的靖远组被称为含纳缪尔期(A-C)动物、植物群的中石炭统代表性地层单位。 1980年,史美良、马继祖、王瑞龄、何永鲸等在北祁连山几条石炭系剖面上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它们是:1。肃南县大青沟,位于肃南县东8公里、梨园河北岸,采样6个,编号  相似文献   

2.
湘中泥盆-石炭系界线划分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晓思 《科学通报》1993,38(8):732-732
中国的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历时已久,其传统的下石炭统剖面位于贵州省独山城南五里桥与黑石关村之间.俞建章(1931)在此曾建立2个珊瑚带:下部革老河组Cystophrentis带和上部汤耙沟组Pseudouralinia带,并将以上两个珊瑚带与英国Avon Gorge剖面的Z带与C带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南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划在Cystophrintis带底.1965年,侯  相似文献   

3.
早寒武世曳鳃形目化石分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迪颖  陈均远  J.Vannier 《科学通报》2005,50(15):1663-1669
曳鳃动物(priapulid)代表了现代动物界一个小门,仅描述了18个现生种,但它们却是寒武纪海洋中最重要的底内生动物,主要化石记录以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及加拿大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为代表.5.3亿年前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被划分为6个基本类群:管状蠕虫类(selkirkiid)、棒形虫类(corynetid)、安宁虫类(anningid)、古蠕虫类(palaeoscolecidan)、瘤节虫类(tylotitid)、曳鳃虫类(priapuliid).另外,寒武纪早期另一个重要的底内生蠕形动物类群星虫动物门最近也已报道.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的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一些既有属种得到形态修正与深入研究,一些新类型及分类群被描述或建立.其中韩健等研究了帽天山页岩中一类新的古蠕虫化石Tabelliscolex;Huang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的Xiaoheiqingella并发表了Yunnanpriapulus,将它们归入曳鳃动物现生科Priapulidaet;Huang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Corynetis,并描述了一个新的类型Anningvermis,分别进行了形态功能学解释,并建立两个绝灭新科Corynetidae和Anningidae;Dong等报道了湖南中晚寒武世直接发育型蠕虫胚胎化石Makueliahunanensis,可能代表了曳鳃动物门古蠕虫类的胚胎发育阶段,韩健等在最近论文中论述了曳鳃形目(Priapulomorpha包括Priapulidae和nibiluchidae)在早寒武世的祖先Xiaoheiqingella和Paratubiluchus.  相似文献   

4.
丁海峰  马东升  姚春彦  舒良树 《科学通报》2009,54(23):3726-3737
西天山赛里木湖南缘果子沟剖面出露了新疆新元古代一套较完整的冰碛沉积, 称为塔里萨依组, 以往研究程度较差. 根据前人的化学地层学年龄数据及该组的层位和区域对比, 塔里萨依组应属于埃迪科拉纪冰期沉积. 对该区埃迪科拉纪塔里萨依组冰碛岩剖面进行的地球化学研究, 揭示了该区埃迪科拉纪晚期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特征, 初步恢复了当时古气候特点并与同时代其他地区进行对比. 采自果子沟冰碛岩剖面样品的Si, K, Na和Al氧化物及其比值表明, 该地区逐渐从构造活动区域演变为较为埃迪科拉纪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 CIA值及A-CN-K图解表明, 该地层属于同一冰期中的不同沉积阶段, 经历了较为寒冷的的中低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 分别在剖面顶、底部出现的TOC以及V/Cr, Ni/Co和U/Th比值突变, 反映了冰川开始和结束时出现的生物生产率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尔克山志留系划分及床板珊瑚、日射珊瑚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宝瑜 《科学通报》1985,30(14):1094-1094
哈尔克山位于南天山西段,俗称哈里克套山,东起库车河上游,西至中苏边界,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70—80公里,近北东-南西向展布。 六十年代以来,新疆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等单位先后在该区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对志留系提出过不同划分意见。1981年笔者随区调大队五分队参加了该区志留系剖面测制工作,采集到大量动物化石,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并对志留纪床板珊瑚、日射珊瑚组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初步研究,这项工作将提高该区地层古生物研究水平,便于进行国内外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6.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面深度在奎顿地区为47km,沙雅地区为50km。天山之下莫霍面变深,北天山和南天山交界处之下达到最深,为62km。地壳P波平均速度6.1-6.3km/s,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为8.15km/s,奎屯炮记录的剖面识别出两组可靠的莫霍面反射波震相  相似文献   

7.
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乔彦松 《科学通报》2003,48(13):1465-1469
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宣城、繁昌两个风尘堆积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并对宣城剖面上部的样品进行了热释光测年. 结果表明, 宣城剖面松山/布容(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 而该剖面风尘堆积的下界位于B/M界限以下, 年代约为0.85 MaBP. 繁昌剖面全部形成于布容期. 该结果同时指示, 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不全是第三纪遗留的产物, 最新一期的网纹红土形成于0.78 Ma (B/M界限)以后, 表明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经历了极端的暖湿气候, 应当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S4和S5对应. 0.85 M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持续的风尘堆积, 是该区环境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 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 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反差加大导致的河流水文状态变化为风尘堆积的物源和搬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珠江正干钻孔中烃类污染物的高分辨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碧娴 《科学通报》2000,45(Z1):2790-2796
报道了珠江正干钻孔现代沉积剖面中烃类污染物的含量、组成和分子标志物指标的研究结果,使用烃类污染物的沉积纪录,结合210Pb定年,恢复了该区近百年来水体环境中烃类的污染历史.  相似文献   

9.
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宣城、繁昌两个风尘堆积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并对宣城剖面上部的样品进行了热释光测年. 结果表明, 宣城剖面松山/布容(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 而该剖面风尘堆积的下界位于B/M界限以下, 年代约为0.85 MaBP. 繁昌剖面全部形成于布容期. 该结果同时指示, 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不全是第三纪遗留的产物, 最新一期的网纹红土形成于0.78 Ma (B/M界限)以后, 表明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经历了极端的暖湿气候, 应当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S4和S5对应. 0.85 M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持续的风尘堆积, 是该区环境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 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 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反差加大导致的河流水文状态变化为风尘堆积的物源和搬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杨守仁 《科学通报》1993,38(16):1493-1493
1985年,王新平等研究了江苏镇江大力山三叠系。因该区三叠系露头良好,化石较多,研究程度较高,成为江苏三叠系重要剖面。但是当时对二叠、三叠系界线问题,因浮土掩盖,未得解决。笔者于1992年重新研究了大力山三叠系剖面,在野外首次发现了该剖面三叠系与二叠系是连续沉积,在三叠系底部存在二叠纪腕足类与三叠纪双壳类、菊石混生现象,从而解决了该区三叠系与二叠系界线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天山干沟一带花岗质岩类SHRIMP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玉若  刘敦一  张旗  简平  张福勤  苗来成 《科学通报》2006,51(22):2665-2672
新疆地区广泛分布花岗质岩类, 中天山干沟一带的花岗质岩类主要分为两类: 强烈变形的眼球状花岗岩和无明显变形的细粒花岗岩. 干沟眼球状花岗岩变形强烈, 属高钾钙碱性系列, 具有较高的K2O, Rb, Y和Th含量, 而Sr的含量低, Sr/Y值低; 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 Rb, K和Th)相对于高场强元素(如Zr, Y和Nb)的含量高. 细粒花岗岩变形不明显, 属于钙碱性系列, 具高Sr, 低Y, 亏损HREE等与埃达克岩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Na2O/K2O值<2(为1.76~1.91), 具较高的ISr值(0.70689~ 0.70981), εNd (t)为-2.4 ~ -5.3. 对这些花岗质岩类中的锆石进行了精确的SHRIMP定年研究, 眼球状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428 Ma左右, 细粒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361~368 Ma; 并进一步探讨了米什沟-干沟洋盆的闭合时限以及中天山造山带的后期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托木尔峰降水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冰川的补给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有观 《科学通报》1981,26(2):113-113
天山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是新疆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所在区,有冰川600多条,冰川面积3800多平方公里,是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区。1977—1978年,我们对该区冰川和气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在不同高度作了短期观测,并对高山区降水规律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书刊简介     
《科学通报》1963,8(11):73-73
盛金章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描述广西、贵州、四川地区七个主要剖面中的(蜒)类147种,分别归入37属、9亚科、5科。从丰富的(蜒)类动物群的材料出发,著者对我国西南地区海相二迭系含(蜒)地层的划分、世界二迭系(蜒)类化石带的对比、(蜒)类的系统演化以及我国西南  相似文献   

14.
天山北坡晚全新世云杉林线变化和古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芸  孔昭宸  阎顺  杨振京  倪健 《科学通报》2006,51(12):1450-1458
林线位置的变化, 是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代诸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用来指示全新世气候的波动. 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作为新疆天山北坡山地针叶林的建群种, 其分布范围和种群大小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本文选取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村典型自然剖面和邻近的小西沟考古遗址剖面进行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和对比, 结合地层14C 年代分析和文化层炭屑扫描电镜显微结构鉴定, 表明两个剖面在2000~1300 aBP同一时段的地层中均出现云杉花粉百分含量的峰值, 云杉花粉分别达到20%和35%以上, 并与小西沟文化层中雪岭云杉炭屑的年代相吻合, 揭示出在2000~1300 aBP时段, 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的林线相对现今下移约330 m左右.  相似文献   

15.
天山乌鲁木齐1号冰川表雪中飞灰单颗粒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鉴定和特征化研究中亚地区天山东部乌鲁木齐1号冰川(UG1)表雪中的球形飞灰颗粒,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获取了表雪中球形颗粒的特征信息(如形态、化学组成和成因等).该方法使得研究表雪中数量极其稀少的微观球形颗粒特性成为可能.在5个表雪样品中,普遍存在的颗粒形貌类型为球形颗粒、空心球状颗粒、形状不规则的碳质颗粒和聚合体.一些球形飞灰颗粒中含有有毒重金属元素(如铅、铬、砷、锌等),说明飞灰颗粒可能成为中亚高海拔地区冰川雪冰中有毒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携带媒介.基于EDX获取的单颗粒化学信息,将沉积在表雪中的飞灰颗粒划分为4种类型.富硅类颗粒(平均直径为3.24μm),主要通过燃煤供热站或火电站等典型的工业用煤的高温燃烧过程所形成.富铁类颗粒(平均直径3.82μm)和富钛类颗粒,主要通过铸造厂或钢铁厂在温度稍低的燃烧过程中所形成.此外,富碳类颗粒(平均直径为8.43μm),主要由燃烧未尽的煤所形成.后向气团轨迹分析表明,中亚发达城市的工业燃烧区域通过西风环流成为乌鲁木齐1号冰川表雪中飞灰颗粒的主要可能贡献源.  相似文献   

16.
新仙女木时期东亚夏季风降水不稳定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位于沙漠 /黄土边界带的杨桃峁剖面AMS14 C年代和磁化率、粒度、有机质总量等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分析 ,认为新仙女木 (Youngerdryas)气候事件在该区存在夏季风降水波动和不稳定性 ,反映了东亚季风区和极地高纬地区Youngerdryas时期的气候差异 ,其原因可能是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气压异常 (ENSO)所致 .  相似文献   

17.
王柏林 《科学通报》1984,29(3):193-193
山西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太原西山,其下界位于北岔沟砂岩之底,上界位于骆驼脖子砂岩之底,为一套海陆交替相的含煤岩系。目前,在我国通用的山西组,实质上被多数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认为是一年代地层单位,山西石炭系二迭系专题组也采用这一概念。有关山西的山西组的对比、划分、化石群及地质时代,山西石炭系二迭系专题组近年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华北早、中石炭世的海侵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国清 《科学通报》1991,36(6):454-454
华北石炭系本溪组(群),一般可划分为三段:下部铁铝岩段,中部砂岩、泥岩段和上部灰岩段.早石炭世海侵即由下、中岩段的海相层所代表.1987年作者曾据辽东和朝鲜平南等地层、岩相分析及王敏成(1987)报道产于辽东本溪组的Gigantoproductus,推之辽东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9.
天山和塔里木盆山接合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天山地区布设宽频带数字流动台阵, 利用观测获得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 得到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结合部0~80 km深度范围的二维S波速度剖面. 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垂向和横向变化, 垂向速度结构存在4个速度界面, 其中结晶地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中上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 Moho界面深度变化范围在42~52 km, 在剖面北端存在4~6 km错动, 北深南浅, 显示出向北俯冲的态势, 推测为塔里木向天山下俯冲的前沿. Moho界面在塔里木盆地北缘表现为一级速度间断面, 库尔勒以北主要表现为速度梯度带. 通过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和深部盆山接触变形关系研究, 揭示了天山-塔里木盆山接合部南北向挤压变形增厚的动力学特征, 为建立盆山耦合大陆动力学模型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PVTsim模拟软件,对不同储层流体包裹体成分与GOR(油气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中发育三期石油包裹体,石炭系与三叠系储层中发育两类石油包裹体;奥陶系储层中的三期石油包裹体与石炭系及三叠系储层类型1石油包裹体成分相似,为正常原油聚集条件下形成,而石炭系、三叠系储层类型2石油包裹体具有较高的GOR与C1值,油质较轻.结合油气藏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研究认为轮南低隆起现今油气藏主成藏期有两期,一期是正常原油,另一期是轻质油,均发生在晚第三纪;轻质油充注来源于东南部,具有东南强,西北弱,下部强,上部弱的特点;油气藏的多期充注及保存条件造成的油气散失是轮南低隆起油气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