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主义尽管在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发展迅猛、硕果累累,但二元论在死灰复燃之后也呈上升之势。除传统的理论形态经辩护重新粉墨登场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如量子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等。到达二元论结论的途径和论证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突现论就是其中的一种。M.尼达-鲁梅林等人在根据随附性理论对突现概念做出重新阐释的基础上,不仅承诺存在着物质性身体和作为个体的经验主体这样两类实体,而且强调它们各有自己不能相互归并的属性。查默斯等人在对突现论做出区分的基础上强调:弱突现论一致于物理主义,而强突现论则只会导致二元论的结论。新二元论者的突现论研究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积极的意义,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心灵哲学的研究,而且为突现论本身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奉献。  相似文献   

2.
当代心脑同一论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脑同一论是当代国际哲学界颇有影响的了一种心灵理论,本文首先对具有物理主义和非物理主义特征的两种类型的心脑同一论进行了述评,然后结合当代脑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有力批判,最后结合大卫。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格里森提出了群落演替"个体论"。在其后的较长时间内,"个体论"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艾格勒提出"初始植物区系学说"才推动了这一范式理论的复兴。随后,格莱姆提出"适应对策学说"。不过,这一理论受到蒂尔曼的质疑,由此提出了"资源比率假说"。"资源比率假说"存在固有局限,休斯顿和史密斯对其批判,进一步提出"个体-本位模型"。这些演替理论被称为"新个体论"。作为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逻辑延续,"新个体论"更为开放和充实,也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所做的工作,及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概念上的贫乏.当代英美心灵哲学的主流是各种版本的一元物理还原论,二元论发展明显不足.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为新的知觉二元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新的二元论既与科学的基本成就相一致,又能证明人类精神及其价值的实在性;既能解答科学家关于心脑本体关系问题的疑惑,还能帮助他们对脑科学中的大量复杂发现提供诠释.攻克意识奥秘将需要哲学和科学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感受性质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自然主义主流思潮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也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的棘手问题.它所指明的是:在大千世界中,即使其他所有的现象包括绝大部分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惟独感受性质属于非物质世界.目前,新二元论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劲旅已活跃于心灵哲学领域,几乎演变成了推动意识"非还原运动"的主导力量.这种新二元论的崛起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2):110-113
当代西方科学界、哲学界在对脑科学成果进行解读、消化和利用时,形成了多样性的解读和多元化的走向,而二元论就是其重要的走向之一。一些科学家对科学问题与哲学问题模糊不分、概念混淆、变相的笛卡尔主义以及部分论谬误等问题,形成了科学中的二元论错误。二元论的走向与变化对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对此,我们理应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7.
在罗伯特·波义耳阐述微粒哲学、推进微粒论化学-炼金术的研究计划中,"硝石复原"实验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论证,波义耳将"硝石复原"实验引作一个经典实验个案,陈述其融微粒论思考与实验探索于一体的实验哲学框架,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概念,揭示微粒论在化学思维上相对于元素要素论的优势;此外,这种思考与探索并不适于用20世纪出现的理论优位的、假说-演绎模式的科学哲学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9.
心灵哲学中对于心灵自然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非还原论、还原论与机能论。但这些理论均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明辨物理与心灵概念的内涵,彻底摒弃各种二元论思维模式才能找到可行的心灵自然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的含混,导致语词含义摆荡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两端。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反驳颅内主义认知标志观,厘清脑与心灵/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并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作为器官的脑"和"发生功能的脑"消解这种"语词之争",为延展认知研究的概念可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延展心灵论蕴含着两个维度的延展:一是心灵物理载体的空间延展,二是心灵固有状态的延展。延展心灵论者在对待这两个维度的延展时,不自觉地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们把外部载体作为心灵的一部分的同时,却潜在地拒绝把发挥同样功能的心灵固有状态看作是心灵的一部分。支撑延展心灵假说的等同原则背后隐含着另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等同原则,但这个原则在延展心灵假说的论证结构中被遮蔽了。从积极的外在主义立场看,外部载体可以帮助和深化认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认知的技术延展,二是认知的社会延展。若考虑到严格的心灵内在性,以及延展心灵假说论证结构中的内在矛盾性,延展心灵论的主张不仅无新意且不成立,它并不是一种新的认知范式。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空间学说是整个理论哲学批判的奠基石。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综合先天命题学说的确立、知识构成的二分、现象和物自体的划界等,确切地表明了空间学说在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奠基作用。维也纳学派的领袖和理论奠基人莫里茨.石里克分别在"空间的观念性、嵌入和心理-物理问题"(1916)、"当代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1917)两篇论文以及《自然哲学》、《普通认识论》、《论哲学的问题及其相互关联》等著作中,对康德的空间学说展开猛烈的批评,批评性的文字散布在从1910至1936年间的论文和著作中。石里克的这些批判性和建构性的论证,不仅瓦解了康德对空间-欧式几何、知识-直观的旧有教条,也提供了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新见解,是二十世纪知识理论研究和心灵哲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从隐私论题出发,本文将精神事件定义为从内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把物理事件定义为从外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并以此为起点发展出一个关于心灵的知觉二元论。本文还试图以此理论来说明心灵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心-物互动问题,试图恢复并证明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曾经达到的某些观察和结论。知觉是心灵最本质的特征,本文在用知觉来定义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同时也发展出一个关于知觉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心灵哲学尽管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理论,但对心灵的认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心身问题等的认识则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根据麦金的诊断,其根源在于,我们过去用来认识心灵的概念图式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心灵哲学摆脱困境的一个出路是进行激进的概念革命。概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在否定传统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创立新的非空间概念以及关于它与空间概念之关系的概念图式。为了解释意识何以能产生出来,我们既应重视常见的物质力量,还应承认物质中存在着别的东西或属性,如物质中的非物质性的属性,或与空间性结合在一起的非空间性。在心身关系问题上,通常的自然主义和传统的二元论都是片面的和不可取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是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陈刚的知觉二重论以内、外二重知觉的思想推进了心物—心身问题的研究,有许多优于以往相关理论的新内容。但它以自我意识心灵为脑中的感知主体,则引出了一些可商榷的问题,主要是心灵如何在脑中进行内在知觉的问题和心灵如何由脑来产生的问题。我们通过比较拉兹洛的双透视论具体讨论了这两个问题,最终引向了突现论与两面论的原则较量。  相似文献   

16.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2014年5月中下旬在上海召开"首届心灵哲学前沿论坛: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学术研讨会,邀集国内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7.
荷兰学派的人工物理论是对当代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其"功能"与"结构"之间的"逻辑鸿沟"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物二元论"等问题使得该理论面临困境。突破这些困境的出路在于转向现象学,荷兰学派仅从"结构"和"功能"概念对人工物进行逻辑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形态"维度的现象学分析,本文进而提出从"结构"、"功能"和"形态"三个维度去建构现象学的人工物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是有其生态学的基础和社会机体论、哲学整体论的背景的。该理论所呈现出来的强的因果决定性、线性、单向进步性和稳定的顶极等,受到其他生态学家的质疑。20世纪40年代之前,质疑主要集中在群落演替理论的内部,包括演替的起因(动因)、路径(方式)、趋向(终点)等方面。这些质疑并未动摇该理论"机体论"范式,而是对该理论的完善。在此之后的50年代,马格列夫和奥德姆将演替研究扩展至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转变——"新克莱门茨主义"。紧接着,"新克莱门茨主义"受到其他学者的批判。这一批判涉及到生物能说原则、物种多样性结论以及演替进程有序性,动摇了机体论范式的核心,进而将演替研究引向了"个体论"。  相似文献   

19.
弦论作为最有希望的大统一理论,得到了包括霍金在内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推崇。但是,就目前看来,弦论既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也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弦理论的大厦完全是用概念和数学推演所构建的,于是弦论的"检验难题"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家就此质疑弦论的科学地位,而弦论的支持者则试图"改变规则",回避经验检验,诉诸于美学等形而上学原则。文章分析了弦论中"检验难题"出现的背景及原因,接着对检验一词的含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最后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给出了一般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论和二元论混合的现代性中,"人的现象"始终处于科学的恰当解释之外。物质论、二元论和观念论在解决心-身问题上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个困难的本质在于它们共享了一个对物质的现代性规定。德昆西将所谓的"彻底自然主义"视为心-身问题的第四种解决方案。彻底自然主义本质上是对过程哲学的泛心论形态(即泛体验论)的新的概念化。它对现代性的物质和自然的规定进行了彻底修正,假定物质是内在地有感知能力的,并且这种感知能力一路向下存在于宇宙最终极的个体中。泛心论的后现代意义中除了具有调和现代形而上学诸理论的纵向意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横向意义,即它与东方思想的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