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知识"概念的扩展,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将传统的"理性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提供了"建筑术"意义上的建构作用,并使后者在一门关于意识功能的"知识现象学"中得到了新的奠基。这也使得卡西尔哲学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整康德和黑格尔留下来的思想传统,而成为拒绝"新康德主义"这一标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卡西尔把技术作为符号形式置于文化哲学的大框架下加以审视,他指出,技术的本质只能在动态的层面上予以理解,并从技术对人的塑造、技术与人的生存意义及技术与人的自由等视角,深入透视了技术与人之关系,为当今人们反思技术和人的技术化生存问题铺建了思考的进阶。  相似文献   

3.
“虚拟技术”在“三个世界”中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8):10-11,17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几种对虚拟技术的主要定义,认为: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可以用来认识和把握技术的涵义,虚拟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存在形态,其本身不是虚拟的,它是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具有物理实体的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建构虚拟场域的技术中介手段。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虚拟技术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解析几何是数学史上的划时代篇章,笛卡儿是解析几何创始人之一。笛卡儿解析几何思想的文化内涵,可从如下几方面界定:解析几何思想产生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的思维构想;笛卡儿本人的科学与人文精神;解析几何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创新之处。而多视角下审思笛卡儿解析几何思想,对理解数学文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5.
弗雷格的第三领域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不仅表现在波普尔自己将世界3理论追溯到弗雷格,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三领域和世界3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第三领域和世界3的提出在认识论上也存在共同的基础:反心理主义。如我们将要分析的,弗雷格和波普尔都坚定地拒斥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盛行的心理主义思潮,而无论在认识论上还是在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持一种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态度,强调真理和知识的客观性。这种倾向导致他们反对本体论上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二元划分,而又划分出一个主要包括客观的思想内容的“第三领域”和“世界  相似文献   

6.
论世界4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卡尔·波普尔曾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本文认为符码世界是世界4。世界4不是物理实体。也外在于主观意识,并且不同于世界3,是表征性的而不是反映性的。世界4也有别于语言,它是二阶性的符码。世界4是虚拟自然,是原生自然、人工自然之后的第三自然;世界4所创造的虚拟主体则是自然主体、身份主体和契约主体之后的第四主体。本文还批判了符码拜物教,指出文明的进步将消除符码拜物教。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是否具有只重视经验证伪而完全否认经验“证实”的片面性,学术界对此的回答基本上是肯定的;而他的科学哲学思想是否前后一致,则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分歧。本文试沿着波普尔的思想轨迹,通过对他先后提出的三个理论评价标准的深入剖析,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工程知识是不同于科学知识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类型和知识形态,它是工程知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工程知识和科学知识是不同类型的知识。认识工程知识可有两个进路,而其关键点则是从"两类物质世界"出发看工程知识。波普尔的世界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物质世界——天然物理世界和人工物世界,后者是"有知识内蕴其中"和"依赖于人类认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两类物质世界分别与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存在着重要而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卡西尔是当代哲学中德高望重的人物,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在技术哲学方面被认为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考察技术的代表人物。在《形式与技术》一文中,他把技术置于文化哲学的大框架下,分析科学、艺术、语言、巫术等各种文化形式与技术的关系,探讨技术的本质。他对技术本质的分析,不是停留在工程学的层面上,即探讨技术发明的原理、技术构思的来源;而是要深入挖掘使技术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在本质上乃是人的愿望与意志的集合体。用卡西尔的话说,考察不能停留在技术产品的范围内,停留在功能和产品的范围内,而是要从形成的东西追溯到形成的法则。  相似文献   

10.
符号互动论与科学社会研究的互动关系是揭示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兴起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考察了崔蒙学派在生殖科学、脑神经科学及癌症遗传学三个领域的经验研究工作及其提出的"社会世界"的理论内涵,阐释了符号互动论为当代科学社会研究提供的批判和反思视角,并就其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古德曼"构造的世界"本身是一种具有多重本质与内涵的语境化的世界,而其构造的过程则是在语形-语义-语用三元关联的语境认知结构之中完成的。一方面,不同样式的"构造世界"需要借助于哲学、科学和艺术等符号系统来加以实现,这些符号系统与实在之间的真正融合需要在有主体参与的语境实践基础上来完成。另一方面,作为对于世界进行认知的结果,真理的"构造"同样必须与语境规则和系统相协调,因此真理就是一种具体的、主客交融的、语境之网中的动态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波普尔和库恩科学哲学在科学哲学界、科学界及人文社科界的影响。本文的情境分析根据波普尔和库恩作品的特点、社会联系、社会情境、个性因素来解释他们的影响。文章的考察实际上触及了思想史上的社会建构因素,而此因素应该广泛作用于各学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世界的划分,有本体论层面,也有逻辑学层面,还有这两个层面的纠缠。纠缠形成悖论,无论是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还是此前的一元论、二元论,以及后来诸多形态的世界4理论,都为这种悖论所纠缠。世界的划分者主要留意的是对于世界的本体论划分,然而划分却有很深的逻辑学内涵。从世界4的话题出发,关注划分的逻辑学层面,以及本体论和逻辑学层面的微妙关系,正视、接纳和解放悖论,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符号主义是认识人工智能的一种重要而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方式,主张使用物理符号系统模拟表征智能,甚至被认为是认识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的“范式”。德雷福斯从海德格尔现象学哲学出发,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智能是此在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的智识能力,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对环境局势的经验性认知和熟练应对(skillful coping),需要由实践性和体会性知识汇合而成,不仅仅是符号主义人工智能所理解的逻辑推理、符号抽象等可以被表征的能力。德雷福斯对符号主义智能观的批判,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1)理性主义传统智能观;(2)知识表达形式和知识组织结构;(3)智能等级的划分。对此,根据德雷福斯的批判,符号主义远不能澄清智能的本质,无法突破以往理性主义计算思维智能探索的局限,也不能指导未来制造智能的方向,不足以构成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20世纪较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思想,也是极富争议的理论思想.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证伪进行了重新理解和诠释,认为证伪是逻辑与实践的双重必然;证伪的淘汰规则并非是通过单个反例即完成对理论的摈弃;证伪不是否定理论,而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证伪的同时也意味着接受并认可理论;最后,证伪所表现出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文章综述了对这个问题的几种著名的解释,并对金观涛、樊洪业和刘青峰的观点提出了疑问.进一步指出,李约瑟难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事件,而历史具有不可逆性;科学事业是一个社会性事业,甚至是全人类的事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解释李约瑟难题Ⅰ,就要引入关于社会系统的分类学理论.文章引入文化人类学中基于常识和逻辑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以及波普尔关于自主的世界Ⅲ的思想,对李约瑟难题Ⅰ进行尝试性解释.基本结论是:我们将不得不承认一个"得天独厚的希腊".  相似文献   

17.
席文的"文化整体"通过考察古代科学的资助雇佣模式,指出研究者具有在利益导向下的动机,而自然和政治作为工具性资源存在着相互利用,即《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注》及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利用政治修辞获得知识合法性,同时也构成了统治者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资源。席文将古代科学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的建构物,构成了SSK编史学的中国版本。这种"人类主义"在自然/社会的二元论框架下用社会实在论取代自然实在论,其历史解释则根本上忽视了中国科学的生成特性,将天人合一、主客双泯的熔融贯通之态拆解。新近的"后人类主义"的历史生成论超越传统二分法,为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时间单位年的符号a属于"中国特色",英文中一般使用y(或yr).中、英文两类期刊中用于表达时间的符号a具有不同的含义.英文期刊中a表示"之前",是单词ago的缩写,它必须与其他字母相结合才具有时间符号的意义;中文期刊中则表示"年",认为是拉丁文annus的缩写,被用作一个独立的时间符号.国内地学期刊中出现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尴尬情形包括与国际脱轨;岁符号冗长;年、岁概念混淆;语义不明等.建议用y(或yr)作为"年"的符号,而让a(或ya)作为"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9.
继1980年11月卡尔·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讨论会之后,1981年12月全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又在北京召开了托马斯·库恩科学哲学思想讨论会。这是一个小型专题讨论会。与会代表来自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学三个研究领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库恩的思想进行了剖析,使得讨论较前深入,也能启发思想、开阔眼界。因此,会议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同志们普遍感到有收获。但由于国内关于西方科学哲学以及库恩的著作、资料翻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所做的工作,及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概念上的贫乏.当代英美心灵哲学的主流是各种版本的一元物理还原论,二元论发展明显不足.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为新的知觉二元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新的二元论既与科学的基本成就相一致,又能证明人类精神及其价值的实在性;既能解答科学家关于心脑本体关系问题的疑惑,还能帮助他们对脑科学中的大量复杂发现提供诠释.攻克意识奥秘将需要哲学和科学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