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针对我国典型农业区及水源地、重点种植和养殖制度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凸现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物阻控减排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等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种植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有效控制氮磷污染的管理、畜禽养殖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源重金属原位固定及阻控减排、南方水网农区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氮磷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及评价等技术,研究开发重金属钝化制剂,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物有机肥发酵工艺。有机结合和吸收已有技术,形成适合我国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全程阻控减排技术体系与模式,建立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4,(9):61-62
由于石油的开采、运输、储存、事故性泄漏等原因,截止到2003年,我国落地原油、油砂、岩屑、泥浆等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4290万吨,占地面积3.3×10^6hm^2,引起土壤、地下水和其他水系的严重污染。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填埋法、焚烧法、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热洗涤法、溶剂萃取法、含油污泥综合利用等方式,其中,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具有经济、可行、污染物降解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美国石油污染场地修复案例中超过50%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是美国EPA 优先推荐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15-16
多环芳烃是广泛存在于土壤、沉积物等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等能源消耗随之不断增长,加之越来越多的生物质燃烧,导致我国向环境中排放的多环芳烃逐年上升。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及生态调控已成为土壤有机污染环境修复中的研究热点。其中,微生物修复及其相关技术已成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的主流,该技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生理代谢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去除,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对土壤的污染尤为严重,我国石油污染土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长期的石油污染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石油中多环芳烃对人还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作用,石油污染土壤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效果好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已经成为石油污染治理方法的主流。但是,微生物降解石油速度缓慢、存活率低、现场盐碱度、温度、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因此,寻找环境适应性强的高效石油降解微生物菌株,建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强化工艺以及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己经成为改进和完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工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研发高盐碱石油污染土壤和废水的生物-物理协同修复关键技术,利用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生产菌,辅以土壤改良剂,提出盐碱化、板结化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油田废水处理新方案。采用自然环境中筛选的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小,构建多功能微生物菌群,研发微生物菌群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和多功能微生物菌剂及有机肥使用工艺,为高盐碱含量石油污染土壤和石油废水的生物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4):32-33
课题针对我国城乡结合部复合污染菜地土壤,通过高效修复植物和低积累蔬菜品种筛选,研发高效修复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强化修复剂,探索复合污染菜地土壤“边生产边修复”模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污染土壤植物系统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解决我国大面积中轻度污染菜地土壤农产品安全生产和保障人体健康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21-22
随着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其中食物链风险高的毒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形势尤为严峻。据估计,我国大约有2000万公顷土壤受重金属等污染,每年有1200万吨的粮食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近年来,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显示,有3.6万公顷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并且土壤污染面积仍处于扩大态势。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是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是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对有效地控制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6):80-80
重金属是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是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对有效地控制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18-19
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11.
微纳制造技术是从纳米材料制备到器件应用的核心技术。面向微纳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发展不同于传统微纳加工技术的低成本、高精度、绿色环保的纳米结构制造技术,是未来新型纳米结构器件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印刷技术作为增材制造方式,能耗少、材料普适性高,可望对新型纳米结构器件制造技术产生变革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印刷制造技术与纳米结构器件系统集成应用"项目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洱海流域是典型的畜禽分散养殖区.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源有机废物污染日益凸显,成为洱海富营养化污染的首要原因.该研究基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开展了分散养殖区畜禽污染减排及废物规模化利用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在洱海流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在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的同时,促进洱海流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7,(14):52-52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开发节能、低廉的新型治理技术。东南大学纳米材料及光催化实验室在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有机废水、废气处理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开发出先进实用的光催化反应技术和设备。特别是致力于利用太阳能进行绿色、节能、低成本的环保治理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项目概要 1999、2001、2003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都提到要发展"石油类污染控制技术设备","在石油开采、炼制加工、储运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和可能出现的溢(漏)油事故,都对土壤和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将已经开发出的适于石油类污染控制及环境恢复技术,特别是混凝吸附、隔油、气浮、A-O生物等工艺及相关高效设备、材料、制剂,并结合工程应用逐步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氯丹和灭蚁灵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规定的首批12种受控物质中的两种。调查显示,氯丹灭蚁灵的生产和使用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本文依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从生产线关停、替代技术示范、到污染场地的清理修复,形成了一整套淘汰和削减杀虫剂类POPs物质的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为今后履约项目的执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面向典型污染物检测的纳米敏感材料与高性能传感器基础研究》项目中期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该项目针对高危有机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重点开展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纳米结构材料与待测目标物的相互作用及敏感机制,为传感器的研究提供敏感材料;二是研究纳米材料表面功能化与富集分离工作机制,为传感器的研究提供特异性富集分离材料;三是研究敏感信号转换机制及超高灵敏检测方法,为传感器的研究提供设计和制造基础;四是综合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研制针对六六六、汞、TNT和沙林等的高性能现场快速检测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应用示范。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提出了5种纳米敏感结构构筑新方法,实现了纳米敏感结构阵列的大面积构筑;通过纳米结构表面修饰与异质包覆,实现了选择性敏感效应;发展了系列阶层多孔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制备以及毒性甄别方法;硅纳米线实现了三维可控批量制造;提出了高能效下沉式三维微加热器结构;在硅纳米线上实现了多种基团分子的简单、可控修饰;初步形成了传感器制造平台方案,研制出原型传感器,确定了示范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在调查评价方法、污染治理、环保措施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研究与对策,本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其中勘察方法和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在全国尚属首次。筛分、输氧抽气、准好氧填埋、腐殖土再利用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设备的研发集成在国内属首创。随着项目的实施及推广,消除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对空气、地下水、土壤的污染,极大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市民对生活垃圾污染和安全控制的认可度,增强了公众对生活垃圾污染控制能力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国家863计划“农田节水标准化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课题(2001AA242081)以农田节水高效为目标,集中研制一批农田节水高效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并以此带动农田节水高效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19.
2002年8月,武汉市以"科学的整体方案"和首创"水经济"的理念成为"水专项"中"城市水环境改善技术与示范"项目的首选城市,承担"武汉市汉阳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课题(以下简称"武汉水专项")的实施.通过招投标,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依托单位,联合北京大学、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和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体中标了"武汉水专项"子课题"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水体修复").  相似文献   

20.
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O3--BAC)工艺对去除水源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具有显著效果,并以其新型、高效的优势,成为微污染水深度处理领域中的主流工艺之一。本文对该组合工艺的技术特点、净水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同时提出了O3-BAC工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