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术语》2000,2(2):13-1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0年4月19日召开了2000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名词委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代表于永湛、孙枢、潘书祥、邵力勤、许平、李春武、谢焕忠、吴瑰琦、郭志明、李慧政、于欣丽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孙枢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9年工作总结与2000年工作要点”的汇报。1999年全国名词委完成了土壤学(定义版)等6种规范名词的审定和出版任务;机械工程等7种学科名词达到上报条件;此外还有10多个学科在继续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本年度新组建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开始了审定工作。1999年全国名词委继续开展科技新词命名、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及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例如,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多媒体”系列“热点词”,召开了三次研讨会,经广泛深入的讨论,逐步达到共识。另外,1999年在《科技术语研究》期刊上公布试用了生命科学、天文学的部分新词,并就物理学部分新词刊登了征询意见;在两岸工作方面,有近10个学科在开展工作,大气科学、昆虫学名词专家分别组团访台,并召开研讨、审定会,取得积极成果。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照年初计划内容,予以认真落实。2000年工作要点如下:1.做好全国名词委换届工作1995年12月6日,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成立。4年来,经全体委员和各分委员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做好换届工作,要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将根据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确定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重点,制定好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计划,更好地发挥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对于科技发展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2.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1)2000年全国名词委计划完成6—7种规范名词的出版任务,比较成熟的有机械(1)、机械(2)、昆虫、医学(7)、医学(8)、土木、电力等7种。同时航空、计算机(第二版)、航天、测绘(定义版)等学科可达到上报要求。医学、机械、地理信息、生态、自然辩证法、水产等学科继续开展审定工作。(2)为适应当前国家科技发展形势。2000年将重点做好组建新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拟议成立的学科有管理科学、通信工程、中医药学、免疫学、环境科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建并开始工作。(3)对已经完成第一批审定工作数年的一些学科,应进行增补、修订和补充定义的工作。(4)继续加强审定工作的基础建设,重点做好大合订本和术语数据库的工作。3.继续抓好科技新词的定名和台港澳地区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科技新词定名和两岸名词对照统一是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提出的工作任务,2000年要继续抓紧做好。信息科学和其他学科将要陆续公布试用一些新词。今年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仍是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名词委要继续做好天文、航海、大气、测绘和昆虫学等已开展名词对照学科的工作,保持同台湾科技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4.继续开展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长期性工作,2000年要积极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学派开展一些实际工作;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广泛征集稿件,规范编辑出版规程,使期刊切实成为宣传推广规范名词的重要园地;保持同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长期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外各有关学科领域和术语学发展动向,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工作及术语学研究水平;加强同有关部门以及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探讨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会议听取潘书祥同志的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名词委1999年度所开展的工作,原则通过2000年的工作计划。路甬祥院长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建立名词委网站、出版名词合订本和电子版,强化期刊发行等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重要意见。会议指出:2000年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将会给21世纪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注入新的生机,我们要在前十五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好未来,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5年4月5日召开了2005年度第一次常委会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副主任于永湛、王景川、朱作言、章综、张先恩、金德龙、李宇明、张尧学、汪继祥、潘书祥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周文能、王延中、孙公民、黄广荣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副主任“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工作情况和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4年工作情况: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出版、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统一、术语库及网络化建设、期刊工作以及术语学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1.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1)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展了力学、通信科技、语言学、资源科学等近20个学科名词的审定和增补定义工作。(2)完成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地理学(第二版)、医学(放射医学与防护、放射肿瘤学)、海洋学(第二版)等5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其余学科分委员会也按照计划进度完成了当年任务。(3)公布出版了《航天科学技术名词》、《中医药学名词》、《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等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2.学科分委员会建设工作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分别成立了第二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立即开展了审定工作。3.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在目前台独分子大搞“去中国化”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更加迫切和更具现实意义。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开展了信息科技、动物学、生态学、经济贸易、电工电力等10多个学科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两次组团赴台开展工作,台湾方面专家也多次到大陆洽商两岸名词工作,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4.科技热点词和新词的研讨及发布试用工作组织航天科技领域知名专家对涉及“空间”、“太空”、“航天”、“宇航”等名词进行了认真研究,热烈讨论,对上述基本词的应用问题做出了准确界定。此外,还对与“禽流感”相关的名词以及一些难点词、热点词的概念及命名组织了讨论。5.术语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于2004年正式开通。网上可以免费查询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60余个学科科技名词,可以了解全国科技名词委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选订全国科技名词委出版的书籍和期刊。网站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平台。6.国内外术语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开展了同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合作,召开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此外,还同国内外有关机构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合作活动。7.《科技术语研究》刊物工作2004年按期出版了4期刊物,刊登90篇各类文章。从2005年1月起,刊物从48页扩大到64页,以适应审定公布工作及术语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2005年是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将组织纪念活动和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此外,2005年审定工作也十分繁重,我们要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献礼。1.周密筹备并开好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组织好20周年纪念活动。2.继续开展好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要紧跟科技的发展,紧密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2005年将完成资源科学、通信科技等5~6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并公布出版4~5个学科名词。3.继续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扩大和促进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增强两岸科技、文化、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2005年将开展天文学、测绘学、动物学、经济贸易、电工电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4.开展好科技热点词和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2005年的新词工作要紧跟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重点发布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词和敏感名词。5.继续开展好国内外术语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保持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术语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课题,在2005年,有针对性地落实“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上提出的计划,注意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学理论研究水准。6.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当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常委会在听取了工作汇报之后,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各位代表就名词审定及各项相关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路甬祥主任在会议上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他着重指出,当前形势的发展对名词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要放在国家的政治大局、科技大局、文化大局上进行战略定位,要在坚持、继承名词委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进一步进行认真的研究。今年是名词委成立20周年,我们要认真地回顾过去的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通过20周年的纪念活动,把老中青三代名词工作者的力量凝聚起来,把港澳台与境外的愿意做名词术语方面工作、同名词委保持经常合作联系的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团结起来,同心同德,齐心合力地把这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2005年工作计划。会议认为,200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展好各项活动,在认真总结前二十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巩固成果、锐意创新、立足现实、规划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01年3月23日召开了2001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代表王景川、朱作言、章综、马阳、宣湘、汪继祥、潘书祥、董琨、李琛、马宏建、郭志明、王奇、朱小萍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0年工作总结与2001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0年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为: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完成了换届工作。2000年6月15~16日在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科院路甬祥院长、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社科院江蓝生副院长、工程院沈国舫副院长、中国科协胡启恒副主席、中科院党组郭传杰副书记和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及各界人士150多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产生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总结了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制定了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计划,交流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经验,修订了全国科技名词委有关章程,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出版了冶金、心理学等5种规范名词(从2000年起,公布出版的名词书已改装为精装本);昆虫、测绘(定义版)等8个学科达到上报条件;此外,航空、航天等10多个学科继续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本年度新组建了管理科学、免疫学和中医药学三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开始了审定工作。同年,力学、遗传学分委员会完成了换届工作,并已着手开展增补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2000年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航海、昆虫和大气三个学科经过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已完成对照工作,这三个学科的对照本将于2001年陆续出版,这是两岸名词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药学、船舶、天文、计算机、水产、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也在积极开展对照工作。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刊物,按期出版4期,刊登文章89篇,得到了各方面专家、读者的积极评价。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正式加入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与加拿大魁北克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互换术语数据资料。此外,努力做好已公布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生物学合订本即将出版,大合订本的初稿已基本成形。这些工作将进一步促进规范科技名词的推广使用。2001年工作要点如下:1.继续做好科技名词的审定和公布工作(1)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计划完成昆虫(定义版)、机械(2、定义版)、土木、医学(7)(8)、测绘(定义版)、计算机(二版)等学科名词的公布和出版任务,此外,还将出版《生物学合订本》以及3种海峡两岸名词对照本。航空、航天、机械(3)、电力、水产等学科完成审定任务,达到上报要求。(2)拓展新的学科领域进行名词审定工作。拟议中的学科有通信、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2001年,还将组建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语言学名词审定的试点工作,将有一些社科领域—特别是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将逐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4)已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的学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继续开展增补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2.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增强规范名词的行政推广力度3.继续抓好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和科技新词定名和推荐试用工作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仍要坚持“积极、慎重、务实”的方针,积极推进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重点放在计算机、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科技新词工作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做出成绩,争取完成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词1~2批。2001年计划对一些已推荐试用并广泛征求过意见的科技新词,组织专家予以定名并正式公布。4.继续开展好术语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加强与国内语言学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关术语标准化组织、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更好地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加强期刊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提高办刊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加快术语数据库和工作网站的建设,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使用者服务;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大中学教材编写部门和出版单位联系、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同时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事务中心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会议在听取了潘书祥同志的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对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事务中心在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并付出极大努力表示感谢。本次会议继续强调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更好地进行推广工作,科技名词委应加强宣传工作,加强同各种媒体的联系,加入到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的评奖活动中去。此外,还应加快网站和名词检索数据库的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两岸的科技名词工作应抓紧、抓好,这不仅促进了两岸学术交流,同时还事关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本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2001年计划要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工作方针应相对集中;在加强行政推广手段的同时,还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社科方面的名词审定应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做好这项工作。会议认为,全国科技名词委2001年的工作任务仍很繁重,有关方面应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要向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工作情况,以取得更大的支持。新世纪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任重道远,要在总结前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好未来,为我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于1999年3月12日召开了1999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副主任及副主任代表章综、马阳、于永湛、叶柏林、邵立勤、李廷杰、潘书祥、田学友、李春武、杨光、高润生、吴瑰琦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8年工作总结和1999年工作要点”的汇报。近两年,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从学科到数量同前几年相比均有较大增加,今明两年仍是全国名词委公布规范名词的高峰期。1998年公布了4册规范名词——《医学名词·6》(外科学)、《船舶工程名词》(定义版)、《水利科技名词》(定义版)和《电工学名词》,此外,还有4册进入出版流程(天文(定义版)、土壤(定义版)、药学和生物学合订本),1998年基本上完成了全国名词委常委会年初制定的计划,同时为1999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已公布科技名词的大合订本已完成计算机合库工作。目前仍有13个学科在开展审定工作,即医学、机械、测绘、化学命名原则、电力、航空、航天、土木、冶金、计算机(第2版)、昆虫、自然辩证法、水产等学科。其中大部分在1999年可完成审定任务。1998年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另外还进行了通信、生态学、计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迄今为止,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40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共出版了44册各学科的规范名词,累计142,000余条。从所公布的学科来看,基本上覆盖了科学技术的绝大部分领域。社会上科技名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使用全国名词委公布的规范名词逐步成为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深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名词委积极开展了科技新词的命名及发布试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等工作。1998年7月全国名词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同时还发布了信息技术方面intranet等部分新名词,生命科学领域也收集和审定了部分新词,在《科技术语研究》上予以发布试用。另外,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等也都收集了一批新词。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面,化学、大气科学、航海科技、昆虫学、天文学、水产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在积极开展工作。如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在确定101—109号元素定名时,积极同台湾化学专家联系、研商,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成为两岸名词工作的一个范例。此外,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还于1998年8月在京召开了两岸高分子化学方面名词命名和新词定名的研讨会,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如在因特网上公布新词定名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年初计划得到贯彻落实。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原则同意名词委1999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进一步搞好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全国名词委计划完成7—8种规范名词的出版任务,比较成熟的有:天文(定义)、土壤、药学、医学(7)、医学(8)、心理学和生物合订本等7种。同时冶金、测绘、土木、航天、机械(1—3)、昆虫、医学(9)、电力等学科会有2—3种可达到出版要求。此外,还要抓紧航空、水产、自然辩证法的审定工作,争取达到上报条件;对已经公布数年,名词书已无库存的重要基础学科,应有选择地进行增补新词和加定义的工作。今年在这方面计划以《化学名词》为重点,做好增补新词和修订的工作,力争收词量达到1.2—1.5万条的规模,增强时代感和实用性。同时继续做好计算机名词的修订增补工作。抓紧、抓好与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将筹建通信、生态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管理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今年要重点做好名词审定的学科拓展和建设,这是加强名词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名词委的本职工作。我们应抓紧做好调研工作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2.继续开展好科技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1999年应当加快审定进度和增加发布数量,同时要保证发布新词的定名质量和权威性。新词工作仍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重点,其他学科也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收集和审定新词。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试用一些“热点新词”之外,还要在《科技术语研究》或有关报刊上发布试用新词。3.继续推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对照工作经过近几年实践,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已经在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目前仍应采取积极、务实的方针以两岸科学家共同编订对照本为主,同时也要开展新词共同定名工作。1999年计划开展大气、昆虫、航海、化学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并积极推动和促进水产、测绘、船舶、天文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4.开展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建立名词委学术委员会,制定术语学理论研究计划,组织开展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讨,鼓励学术研究,写文章出成果,在工作中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形成符合汉语特点的术语学理论和学派作出努力。保持同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长期交流合作,同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组织交换术语工作资料,积极联系和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坚持高品位、高学术水准,提高刊物质量,使期刊切实成为加强术语学理论研究、指导名词统一工作、推广规范名词的重要园地。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6.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至1999年底任期将满,为此,1999年要为全国委员会换届做好筹备工作。在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中,我们将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召开若干学科专家座谈会,明确21世纪科技发展动向,确定第四届委员会开展工作的重点;制定全国名词委21世纪初叶的发展规划,提出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中心议题和方案,报常委会研究批准;准备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各类会议文件并做好会议经费、物资和服务保障方面的筹备工作。1999年是完成第三届委员会各项任务的关键年度,也是各项工作极为繁重的一年,我们要以对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和热情,努力完成好第三届委员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以更大的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2年3月19日召开了2002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名词委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代表江蓝生、郭传杰、章综、马阳、张尧学、李宇明、解源、吴瑰琦、潘书祥、郭增艳、李琛、郭志明、焦刚、陈红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上,潘书祥副主任首先向会议宣布,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提名聘任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新任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委员。前主任卢嘉锡院士生前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领导我们在这一工作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会上,路甬祥主任提议,为哀悼卢嘉锡院士的不幸逝世及缅怀他为科技名词统一事业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默哀。会议听取了潘书祥副主任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1年工作总结与2002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新成立了免疫学、语言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启动了名词审定工作。同时对地理学、力学、遗传学、海洋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工作,开始了修订、补充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2001年完成审定任务的有计算机、机械(2)、测绘、水产、医学(7)、电力、土木工程等7个学科和生物学合订本,并正式公布出版了《昆虫学名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正在审定的学科有航空、航天、医学、机械、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自然辩证法、力学、遗传学、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地理学、海洋学、语言学和管理科学等。此外,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仍积极开展了科技新词命名、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宣传推广工作,并重点进行了术语数据库建设。例如,发布试用了第3批信息科技新词(多媒体技术部分)、空间天文探测器新词及两批地球物理学新词。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中,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船舶、地理信息系统、化工、水产和药学的对照工作。航海、大气、昆虫等3个学科的名词对照本已进入出版流程。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术语学研究活跃的俄罗斯和加拿大开展了学术访问和考察。通过互访、签署协议,增进了同两国术语学界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并为建设多语种术语数据库奠定了基础。在国内交流合作方面,多次组织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活动;与黑龙江大学开展合作,拟写术语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参加了国家语委制定规范字表方面的研究活动等。10月份,组织有国家语委、社科院语言所、教育部及有关单位和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专家参加的疑难用字研讨会,对应用混乱的“像”和“象”字进行了辨析,同国家语委共同作出对上述疑难字的界定,对规范科技名词用字发挥了作用。另外,术语数据库的建设这项工作对于名词审定和推广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根据常委会的意见和名词工作需求,2001年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和完善了术语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在学科分类体系管理,术语信息的收集、整合与查询服务,以及数据自动提取等方面的功能得以提高,目前完全能够满足名词委内部工作的需求,并为建立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术语网站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照年初计划,认真地进行了落实。2002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1)审定公布工作。2002年科技名词委将继续开展近20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其中将重点支持并完成遗传学(2)、免疫学、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名词的审定工作。2002年计划完成9~10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其中包括遗传学(定义本)、免疫学(定义本)、生态学(定义本)、地理信息系统、机械(3,仪器仪表,定义本)、航空学(定义本)、自然辩证法、医学(8)、中医药学(定义本)等学科。社科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继续依托社会科学院开展。社会科学院领导对名词审定工作非常重视,在人力和经费上给予了很大支持,语言学的审定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2年将完成名词初稿。其余学科分委员会也将保证审定质量和计划进度。(2)出版工作。2002年,机械(2,定义本)、电力、测绘(定义本)、水产(定义本)、医学(7)、生物合订本以及两岸大气、两岸航海、两岸昆虫、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自然辩证法和航空学、医学(8)等学科将陆续出版。此外,还将着手进行已公布名词的大合订本的编辑协调工作。(3)拓展新的学科领域。为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完善科技名词体系,2002年在取得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继续做好同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学科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对国家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上应用得更为广泛,2002年,拟逐步开展经济学等学科名词审定的前期工作,开展好可行性调研和分委员会筹组工作。2.继续做好两岸名词对照和科技新词工作2002年,我们计划重点开展信息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其中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3个分支领域,计划年内完成对照蓝本。天文学、大气科技、药学、化工、测绘学等学科也将取得积极进展。2002年新词工作要紧跟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对重大事态要建立敏捷的反应体制,重点发布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和敏感名词。新词工作仍然采取新闻发布会和报刊上发表两种形式进行。对过去已发布试用的新词,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终审、正式公布。3.继续开展术语学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2002年拟开展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1)保持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术语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课题,努力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学理论研究水平。(2)努力办好期刊《科技术语研究》,更好地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广泛联系作、译者,面向广大读者需求,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3)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形式,宣传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名词审定工作成果,提高名词工作的知名度和显示度,扩大科技名词委的社会影响。(4)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大中学校教材编写部门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5)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4.继续做好术语数据库和网络建设工作首先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数据库系统,使之适应网上信息发布的要求。其次,设计并制作一套能够反映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面貌的网站信息。其三,要解决网络服务器的技术问题,使科技名词工作实现网络化。同时,还将努力创造条件,使这一工作与建立“科技术语知识库体系”的发展设想相结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5.开展好全国科技名词委文化建设工作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持续发展的工作。总结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17年以来的重要经验,取得今日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为了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发扬光大这一科学文化传统,因此,2002年要对此文化的特点加以系统总结和提升,形成求真务实、科学民主、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氛围,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及其办事机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潘书祥同志完成汇报工作之后,由事务中心周长青同志向常委会演示了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基本功能和操作情况,出席会议的同志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对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了肯定。同时,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对在名词审定工作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宣传推广力度,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寄托了很大希望。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在2001年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2002年的工作计划。路甬祥主任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建立术语网站、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重要意见。会议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同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两岸和平统一,对国际上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这一届委员会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把这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为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3年4月7日召开了2003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江蓝生、于永湛、王景川、张先恩、章综、马阳、宣湘、李宇明、潘书祥、祖广安、李茂国、戈晨、郭志明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副主任“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2年工作总结与2003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2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确保名词审定质量的前提下,加强管理,改进方法,缩短周期,提高效率,加快审定公布和出版进度,加强学术研究、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工作计划。在名词审定和公布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2002年所完成审定工作的学科有:机械工程(3,仪器仪表,定义本)、地理信息系统、航空科技(定义本)、水产科技(定义本)、自然辩证法、土木工程等。基本完成名词审定任务的学科有:遗传学、免疫学、生态学、中医药学(定义本)等。其余学科分委员会也都按照计划进度完成了当年的任务。在编辑出版方面,2002年共编辑出版了10种名词书,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测绘学名词(第二版,定义本)、医学名词(7)、生物学名词合订本、电力名词、水产名词(定义本)、地理信息系统名词,以及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两岸昆虫学名词和两岸航海名词的对照本。另外,机械(2,定义本)、机械(3,定义本)、土木工程、自然辩证法、航空学(定义本)、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等学科名词也都陆续进入出版流程。此外,还有一些学科分委员会正在开展审定工作,他们是海洋学名词(定义版)、地理学名词(定义版)、医学名词(8~11)、力学名词(定义版)、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名词(定义版)、细胞生物学名词(定义版)、航天名词(定义版)、语言学名词(定义版)、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定义版)、管理科学名词等。2002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其中重点开展了两岸信息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共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3个分支领域。经过前期认真准备工作之后,8月份在成都召开了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名词对照研讨会,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该项工作得到科技部的立项支持,当年开始工作,当年取得积极成果。此外,大气科学、水产、测绘学、船舶工程、药学、化工、药品名称、动物学、天文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也分别以召开两岸专家会议以及其他形式开展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02年组织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对欧洲几家有代表性的术语学机构和组织进行了访问。代表团由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出版委主任郭传杰教授带队,成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科技名词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负责同志。访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认识术语工作在政府、工业、商业与知识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术语工作给国家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作用,了解现代术语学发展的趋势与欧洲术语工作现状和进展。通过访问,代表团感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术语规范工作更加重要,社会各界广泛需要高质量的术语工作,名词术语工作是社会公益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它也需要基本建设,国家、政府的财政支持是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是术语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国际上成功的术语工作经验为今后中国术语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外,全国科技名词委还积极开展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通过国际交往,增进了相互间的学习借鉴和了解,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术语工作以及所取得成就。在宣传推广规范名词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宣传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名词审定工作成果。例如,与中科院办公厅、中央电视台积极协调配合,共同策划电视宣传栏目;与金山软件公司合作推广规范名词等。此外,在《科技术语研究》期刊上发布天文学、心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新词近500条。对过去已发布试用的新词,进行了收集反馈意见的工作。2003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科技名词审定工作(1)审定工作。2003年将继续开展10多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和修订、增补定义工作,其中重点支持资源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名词审定工作。2003年计划完成6~7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其中包括航天科技、免疫学(定义本)、遗传学(定义本)、生态学(定义本)、中医药学(定义本)、资源科学技术(定义本)、语言学(定义本)等学科。其余学科分委员会也将按照工作计划确保审定工作的质量和进度。(2)拓展学科领域,完善科技名词体系。2003年将成立通信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审定工作,并开展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筹组工作。在社会科学领域,继续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审定公布工作,争取在社科基金或社科院立项的基础上,开展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密切相关学科的可行性调研和有关研究工作。(3)出版工作。2003年计划出版8种左右名词书。其中包括机械(2、3,定义本)、航空科技(定义本)、自然辩证法、土木工程、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以及两岸船舶、两岸药学名词对照本。2003年还将进行已公布名词的数据整理工作,尽快出版已公布名词的电子版合订本。2.两岸名词对照和新词发布试用工作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将继续开展两岸名词对照工作,努力为促进“两岸三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更大贡献。2003年开展名词对照工作的学科有信息科技、测绘、动物、药品名称、船舶、地理信息系统、天文、药学、水产、化工等10个学科。2003年将继续开展科技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新词工作要围绕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事态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新词工作要突出“新、快”特色,及时收集、命名、发布。3.术语学研究和科技名词推广应用工作2003年拟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1)保持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注意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努力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学理论研究水平。(2)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适时地调整栏目结构和内容,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进一步密切地贴近读者,使刊物更好地发挥宣传名词工作、总结审定经验、积累研究成果的作用。(3)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方式,宣传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名词审定工作成果,发布试用科技新词。(4)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大中学校教材编写部门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5)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4.进一步发展完善术语数据库各项功能并努力实现网络化在2002年术语数据库工作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数据库的各项内容。为实现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创新工作准备技术条件。5.继续开展好科学文化建设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17年以来,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文化。2003年要继续做好科学文化建设工作,使得科学严谨、民主开放、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科学名词工作文化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及其办事机构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常委会在听取工作汇报之后进行了认真审议,与会代表也就科技名词审定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路甬祥主任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名词委的工作定位、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和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他指出,科技名词工作是个基础性的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名词委的工作方式应当有所创新,应当把主要的工作力量用在组织与协调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紧迫需要的领域之中,放在同国家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密切相关的学科上面。他强调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在当今全球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更为重要,科技名词工作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经济、国家安全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的发展。因而,这项工作必须要长期坚持,而且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2002年开展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2003年工作计划。会议一致认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全球化、知识化挑战的当今时代,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显得更加突出。在落实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中,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使科技名词工作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 刘青)  相似文献   

7.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于1995年5月18日召开了1995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因事不能出席会议,但会前详细审阅了“全国名词委1994年工作总结及1995年工作要点(讨论稿)”,表示同意。卢嘉锡主任委托章综副主任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林振申(中国科协)、王冀生(国家教委)、鲁绍曾(国家技术监督局)、潘书祥(名词委)和黄昭厚(名词委)等副主任。胡兆森(国家基金委)和于永湛(新闻出版署)两位副主任因故派代表袁海波和李建臣同志到会。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副主任李廷杰、科学出版社副总编周明监与名词委办公室领导樊静、王宝瑄、卢慧筠等列席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4年工作总结及1995年工作要点”的汇报。1994年,名词委完成审定并公布出版了数学、电子学、地质学、组织学胚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农学等7个学科的规范词(共6本),还筹建了航天名词委员会,是名词委成立十年来成果较多的一年。到目前为止,名词委共建立了49个学科名词分委员会,组织审定、公布出版了29个学科的基本词(共29本),还出版了天文、大气等8个学科的繁体字本。此外,近年来还对第一批公布的天文、大气等5个学科的名词作了修订和补充,进行了加注定义或注释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目前已有1700多位专家参加了名词审定工作,我国已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有权威、有水平的科技名词专家队伍,已在理、工、农、医及部分交叉学科方面创建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科技名词工作体系。在深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提高质量、宣传推广的同时,名词委为开拓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路子做了一些工作。名词委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并提出了“关于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意见”和“积极推进、增进了解;统一为上,选取最佳,求同存异,逐步统一”的原则等。海协会和国家科委台办已初步决定将全国名词委作为大陆科技名词工作召集单位之一。今后,实现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将是我们名词委的一项重要任务。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原则同意名词委1995年工作计划。计划要点如下:1.进一步搞好名词审定工作争取完成石油、化工、物理(二)、医学(三、四)、大气(第二批)等学科的名词审定,进行公布出版。根据人力、财力情况适当扩大一些学科领域开展审定工作;如中医、针灸、计量、材料等学科。第一批名词已公布五年以上的学科将选择一部分条件较好的重点学科(如发展较快的前沿学科)开展第二批名词审定工作,对第一批名词进行修订,补充新词,加注定义等,使审定工作不断完善2.开展新词命名及试用工作认真研究和贯彻宋健同志关于“对那些当前非常紧迫的需要统一的一些科学概念、名词定名、或技术名称,是否可以在本本之外单独地进行论证,单独作出规定,甚至对某一些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单独公布实施”的指示,重点抓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大部分,组织有关分委员会开展新词命名及试用工作。3.继续推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和统一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方面依靠两会(海协会、海基会)建立两岸名词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两岸名词统一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各方面科技人员利用各种渠道,以民间沟通的办法闯出路子。在这项工作中名词委要起组织工作和业务指导的核心作用。4.第四季度召开名词委换届大会暨名词委成立十周年庆祝会。大会主要议程是(1)总结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工作;(2)成立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并讨论其工作计划和有关文件;(3)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经验和汇报名词加注定义工作试点情况;5.搞好宣传推广工作(1)建立更广泛的新词信息渠道,逐步建立新名词来源及使用的信息网;(2)重点加强与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联系,推广、使用经审定的规范名词。(3)借换届大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之机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名词工作的宣传工作;(4)搞好已公布名词的发行工作。6.加强名词委办公机构的建设7.继续办好期刊《自然科学术语研究》试行不定期出版《科学技术新名词通讯》使那些当前急需统一的一些科学概念、名词定名、技术名称等单独地进行论证、交流、规定和试用。8.保持和发展与国内名词工作相关部门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会议认为名词委除了按计划加强名词审定工作之外,还要大力抓好推广应用工作。名词审定工作十年,成绩斐然。但名词的推广应用这一环节非常薄弱,因此与会者特别强调下一步一定要抓好推广应用工作。名词审定工作是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但名词的推广应用须通过一定的官方措施和必要的行政干预才会见效。会议希望名词委办公室对科技名词的使用情况作一些调查,提出措施,提请教委、新闻出版署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教材及科技出版物上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使公布出版的名词得以广泛深入的应用。关于新词的订名及试用,会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名词工作要跟上去,办公室在新词方面重点抓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是很必要的。新词也要重点抓基础词,要突出快,注意试用的情况反馈。关于海峡两岸名词统一工作,大家认为在现阶段官方与民间渠道同时进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1996年9月10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由各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有关同志参加的科技新词工作会议,研究和探讨科技新词发布试用工作任务,对近期新词工作进行布署和安排。参加本次工作会议的各学科代表共有45名。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全国名词委新词工作及其他一些工作的进展情况。潘书祥同志指出,当前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我国在引进国际上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随之引进了大量科技术语。由于很多术语没有统一的定名,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汉语名词混乱现象。全国名词委抓新词工作,首先是要把好新词的“进口”关,给予正确恰当的命名,以满足社会需求。各学科分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学术优势,积极开拓收集新词渠道,尽快予以科学命名,起好引导社会、引导传媒的作用。全国名词委办公室樊静同志向会议介绍了全国名词委近期开展新词工作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对全国名词委《关于开展科技新词工作的意见》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与会代表围绕开展新词工作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合各委员会的工作实际发表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当前科技新词产生速度快、数量大和定名混乱的形势下,全国名词委决定开展新词工作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对于规范科技名词,服务社会、引导社会以及加强科技名词审定的基础工作,都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此次会议上,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吴鸿适、张伟和李竞等三位同志分别介绍了开展新词工作的经验体会。如电子、计算机分委员会积极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工作,应用学术刊物推广规范名词;天文学分委员会在审定名词的同时即十分重视收集新词,并予以讨论定名,为目前新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等经验十分值得重视和推广。会后,根据各位代表的建议,全国名词委对《关于开展科技新词工作的意见》作了修改和补充。全国名词委希望并欢迎各分委员会委员和热心于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广大学者、专家和科技人员积极向全国名词委和各分委员会提供科技新词(包括已有初订中文名和征询订名的各类科技新词),共同开展好这项工作,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3月25日召开了1997年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副主任路甬祥(中科院)、章综(中科院)、于永湛(新闻出版署),许嘉璐(国家语委)、丁其东(技术监督局)、潘书祥等。邵立勤(国家科委)、武佩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吴瑰琦(科学出版社)分别代表林泉、孙枢、汪继祥等三位副主任出席了会议。中科院出版委副主任李廷杰同志与全国名词委办公室负责人列席了会议。章综同志主持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6年工作总结及1997年工作要点”的汇报。1996年工作总结1996年名词委公布出版了《化学工程名词》、《医学名词·3》(遗传、免疫、病理)、《医学名词·4》(内科)、《大气科学名词》(第2版、加定义)等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共4本)。另外,《航海科技名词》、《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动物学名词》、《医学名词·5》(眼科)、《物理学名词》、《煤炭科技名词》(加定义)、《公路科技名词》、《铁道科技名词》已完成审定任务并进入出版流程。其它还有18个学科的名词(或补充修订本)在继续审定工作当中。在原有50个学科分委员会的基础上,96年又成立了昆虫学和心理学等两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已开始收词和审定工作。迄今为止,基础学科名词的第一批审定公布任务已基本完成,工程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和规范化工作已陆续进行,并有一部分公布出版。此外,第一批名词公布后,一些基础学科名词的增补和加注定义工作也已有计划地陆续展开。1996年名词委着重对科技新词的命名及试用工作进行了试点和探索。一是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研究制定了指导性文件《关于开展新词工作的意见》;三是召开了各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参加的新词工作会议,开展了一些宣传与发动工作;四是开始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新词工作,目前正在试行之中。但由于刊物尚未申办下来以及工作上有些墨守成规,致使新词工作受到较大影响。通过96年的摸索,取得一定的经验,创造了一定条件,为97年更好地开展新词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96年是名词委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较多的一年,并获得一些实质性进展。如,两岸天文学专家在6月份聚会黄山,就天文学名词交流与规范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会上有13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决定成立“中文天文学名词工作组”,负责两岸天文学新名词的收集、整理和对照工作,并立即着手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本的编订和出版。96年中,两岸科技名词专家还进行了多次互访活动,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为以后的名词交流和统一活动奠定了基础。经名词委常委会决定,96年6月向国务院提出更名报告,国务院领导已作出批示,并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下文,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科院于97年1月11日转发了中编委的批复。此外,根据形势发展,96年还开展了一些宣传科技名词的工作,如21世纪起始年的划分等等。1997年计划要点1997年在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加强科技新词工作和港台地区交流活动。计划要点如下:1.继续做好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工作97年计划分批公布出版《动物学名词》等8个学科的名词,还将完成其他将近10个学科名词的审定任务。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完成的学科,条件成熟的可以开展第二批名词的审定工作,即增补和修改名词,并加注定义。此外,为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最终形成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还计划建立2-3个新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如计量、通信等。2.选择好突破口,使新词工作取得较大进展97年应当进一步加大科技新词工作力度,切实把新词工作当作整个审定公布任务的前沿工作抓紧抓好。在新词工作上要有所创新,在保证概念准确的基础上,果断、迅速地推出试用意见(对争议大的允许按先后次序有2个定名),以期快速引导舆论,发挥好传媒的导向作用。在新词工作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同新闻、报刊、广播、电视与公共媒介单位的联系和交流,扩大新词工作的影响面,使社会上科技新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尽快得到缓解。3.积极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和对照统一工作97年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注重巩固和拓展实际成果。从两岸有关学科的科学家互访、共同编订对照本入手,逐步增加学科名词的交流和对照统一,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名词学科体系。此外,香港回归在即,97年还要进一步密切同香港委员和科技文化界的联系与交流,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4.在宣传、推广和应用上广泛开展活动宣传推广规范名词是当前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要通过扩大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科技名词推广应用网络。97年计划在公布、出版名词的基础上,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积极推广公布试用的新词和公布的科技名词。加强同大、中学校教材编写部门和有关报刊的联系,共同开展推广规范名词的工作。5.积极开展各类型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6.持久地做好名词委事务中心各项建设工作7.保持和发展同国内外术语及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常委会听取潘书祥副主任的汇报后,经过认真审议,充分肯定了名词委事务中心在1996年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1997年工作计划,并对当前的一些重点工作提出许多重要意见。会议重申了科技名词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日益发展,香港回归在即,与台湾交流活动不断增多的形势下,科技名词统一的任务更加迫切。中编委在编制十分紧张、许多事业单位缩编的情况下批准成立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国务院领导很快批准了名词委的更名报告,都说明了国家对这一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会议一致赞同把新词工作作为97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开展新词工作的重点是信息、电子、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科技、认知科学等新兴学科也要尽快逐步开展;传统工业和学科在不断发展,其中也有不少新概念需要定名。前十年的审定工作是整个科技名词体系的基石,但新词是十分活跃和动态发展的,因此把新词工作提到前面来安排很有必要。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大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力度,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渠道、多设窗口,扩大名词委的知名度,以利于向社会普及规范的科技名词。在出版工作上要放开思路,还要创造条件,开发电子出版物,运用好各方面的现代化及市场手段。会议肯定了96年与台湾专家的互访和交流活动,97年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取得更多的实际成果。会议提出名词工作要有时代特点,要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在工作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在巩固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使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有待于名词委事务中心组织落实。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第6册)(包括普通外科学、神经外科学、胸心血管外科学、泌尿外科学、骨科学、小儿外科学、烧伤外科学、创伤学、器官移植学、急诊医学、麻醉学)、《水利科技名词》(定义本)、《船舶工程名词》(定义本)等3个学科的名词于1998年10月、12月分别公布出版。在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现已公布出版的名词书已达到40个学科,共计44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信息科技新词审定组正在继续分批开展新词审定工作。目前正在审定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名词(约67条),于1999年2月9日召开初审会。会议重点讨论了是否将磁表面存储介质(disk)统一称为磁盘。将以激光方式读写信息的表面存储介质(disc)统称为光碟。会议还决定对CD、VCD等用外文字母命名的名词给出汉文名,正在整理、拟定之中。--------------------1998年12月4日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机械信息研究院召开机械工程名词(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元件与传动);机械工程名词(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工程名词(三)(仪器仪表)等三个分册的终审会。顾问陆燕荪,副主任练元坚、朱森弟、黄昭厚及委员等共18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对词条及定义作了认真讨论,并作了必要增删的建议,会后经修改后即可上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于1999年1月2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树贻、学会副秘书长杜学德、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张伟、全国名词委编审卢慧筠和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的24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1998年工作和制定1999年工作计划,讨论有关名词审定的重要问题,并对每位委员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分工。会议还确定了继续配合全国名词委审定科技新名词,和配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所制订及修订国家计算机术语标准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