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广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对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关注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以及贫困大学生的典型特点,文章提出从培养和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寻求社会支持等方面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5名中医大在校贫困生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与总体幸福感量表的测试.结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负性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负性事件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与负性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改善负性事件有助于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嘉应学院的204名贫困师范生和228名非贫困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贫困师范生与非贫困师范生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贫困师范生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上无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年级的贫困师范生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3)应对方式中的自责、解决问题、退避这三个变量能较好地预测贫困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496份关于90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问卷,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状况及其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讨了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师范生和专业类别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旨在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教育工作和提升90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新时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测量工具以及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并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工具、内容以及干预展开新的探讨,以期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琴  姜琳 《科技资讯》2009,(2):205-205
目的考察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个人评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个人评价问卷(PEI)对68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都比较高,男女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个人评价的某些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评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了解军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状况。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对603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军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军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情感指数在大学生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情感指数在专业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提出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对策,并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而成为有利干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解释风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解释风格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3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解释风格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困扰上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大学生的不同解释风格影响着其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陈桂兰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78-79,82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就必须掌握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心理策略,这样才能在确定的环境中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系统观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自助策略与外界支持策略。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整体认识,并对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留守经历、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留守经历大学生588人,无留守经历大学生722人。结果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均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与留守经历均呈显著负相关;留守经历对主观幸福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通过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揭示,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可解释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为提升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选取300名全日制本科生,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修订版(GWB)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现状,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发展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基于随机抽样调查所得数据统计出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并从年纪差异、性别差异、学科专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了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然后,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阐述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影响因素。最后,从人格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情绪智力、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系统等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对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抽样调查,探讨影响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原因,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城市大学生在总体和各分量表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农村大学生。另外,在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松弛与紧张(RT)两个因子上,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还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过去10年国内大学生时间管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研究显示,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主观幸福感的效果量呈现中度正相关;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时间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效果量最大,时间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效果量最小。对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项分析显示,研究对象、发表年代和文献来源在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区域分布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调节效应。针对研究结果,建议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提供外部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探讨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留守经历问卷对抽取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留守经历学生,且在所调查的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重视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予玲  王金冬 《科技信息》2013,(24):131-131,133
本研究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我校176名护理系女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①护理系女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成就动机,其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②护理系女大学生有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③护理系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总分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中等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弱负相关,而追求成功动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很小。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在校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感是人们毕生的一种追求,文章采用自制的<在校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对安徽省5所不同类型高校1059人进行了调查,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试图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及其差异,寻找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参考.结果发现:不同学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则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构成主观幸福感的一些维度上,存在着年级、专业和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5所贵州高校的464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学校适应性总分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学校适应性的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自理适应及身心症状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中角色适应相关最高;在各维度中,角色适应和身心症状对幸福感最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