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顿与科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是国际科学史学界公认的最优秀学者之一。他的一生是为科学史奋斗的一生,他对于科学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他和他所创办的Isis杂志在国际科学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1938年科学史学会选举他为名誉主席,1955年该会以他的名义设立了萨顿奖章,并把第一次奖章授予他本人,这是科学史学科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2.
科学史的未来如何?这并非我们历史学者常问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并非先知或预言家,且我们研究的是过去而非未来。不过,通过审视科学史的过去和现状,也许可以一窥科学史未来的走向。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科学史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内在主义"到"语境主义"的过渡,然后结合笔者自2004至2014主编《爱西斯》期刊以及编辑《科学史指南》的经历讨论了语境主义近15年来的发展。接着,笔者探讨了在语境主义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科学史的未来走向问题。在此,笔者强调了学者们对"全球科学史"的兴趣—-这种兴趣很有可能促生新的语境主义研究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科学史学者与其西方同行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现代地质学创建于中国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快速变化时期。对于同一科学史事,不同时代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文章选取中国地质学史的几个代表性事例,如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人问题、对李四光所著《中国地质学》国际评价的回应、对西方学者的评价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兴起的原因。通过对不同时期史料的梳理与研究,考察各种观点的时代特色,从中探讨科学史研究的现实关怀,并希望此项研究对科学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初,白鲁诺(Bruno Belhoste)的《近代科学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Histoire de la science moderne.De la Renaisssance aux Lumières)[1]一书出版。作者是巴黎第一大学(Université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近现代史教授,曾任法国国家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法国科学院拉瓦锡委员会委员,也是多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或丛书编委。他目前担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高师、巴黎一大共建的近现代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 moderne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汉学家在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本文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德国汉学家在十几个中国科技史领域研究成果,并从汉学史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定位。在用西方的现代学术理路将传统中国知识纳入近现代的西方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方面,德国汉学家们的研究实际上是第一步的尝试,他们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都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世纪上半叶德国汉学家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迅速反哺到了中国学术界。竺可桢等一批具有科学史意识的科学家,也已经开始运用现代的学术方法对中国科学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各国科学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便于国内外学者在会议期间自由交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决定:由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美国波士顿大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中心联合主办的1992北京国际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外学者食宿均安排在友谊宾馆内。因此,中国学者的注册费为每人600元(研究生,本科生减半)。 报名办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经过5年多的筹划,2000年该项目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内30多家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分工承担二级课题,超过70%的课题由中青年学者承担,按时完成了研究任务。从2004年到2010年,项目成果《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35种、共47册书陆续出版发行。相互包容、通力合作和契约精神是集体研究项目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1983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派出了由许良英、潘承湘、翁士达(己在美的访问学者)和我组成的近现代科学史学术访问代表团,考察美国东海岸几个主要城市内有关单位的科学史研究工作。访问期间,同约五十位美国科学史学家进行了交谈。现把我们通过参观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所了解的情况,结合查阅一些资料,对美国近现代科学史工作作一简要介绍。一、美国科学史研究,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在国际科学史界是发展最快、力量最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介绍台湾三位科学史研究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学术交往日渐频繁,我们对台湾科学史同行的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国科学史领域里,台湾的学者们正以一个引人注目的加速度前进,其研究成果也已引起国际间同行们的瞩目。就研究队伍而言,不仅有陈良佐、刘广定,李国伟等知名学者成果累累,更有一批中年科学史家迅速崛起,在知识结构、研究方法、思想之深度,以及驾驭历史材料的能力等方面都显示了相当的实力。这里仅以简短的篇幅,对其中三位佼佼者以及他们的工作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1.
在访谈中,席文教授介绍了所受的教育和进入中国科学史和医学史研究的过程。与许多中国科学史研究者的重要区别是他试图用古人自己的话语来理解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把古人的工作翻译成现代内容。另一个区别是像其他西方学者一样,他广泛阅读多种外文文献并建立起他独特的中国、日本和欧洲研究。他还谈到了他与学术同行的密切联系,除了许多中国的科学史和医学史家外,还包括日本科技史家薮内清、中山茂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看来,他自己与李约瑟某些学术观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属于两代人。他认为人类学研究方法之于他的著作的重要性在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中是非常典型的。最后介绍了他当前与保健相关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来分析宗教和仪式治疗。  相似文献   

12.
自然科学史是属于自然科学各学科、哲学、历史三者的边缘科学。在十八世纪以前,对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仅限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科学家在“业余”之暇收集整理一些本学科发展的史料。从十八世纪起,科学史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一些专题性科学史著作相继问世。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科学史进入成熟时期,其标志是科学史从附属于各学科的学科史和专业史的研究,发展到综合科学技术史的研究。1837年英国的惠威尔在总结欧洲各国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表了《归纳科学的历史》,这是第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史专著。1892年法兰西学院正式设立了科学史课程,由国家任命了第一位科学史教授。以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莫斯科大学、京都大学等一些著名大学相继建立科学史研究机构,招收科学史研究生。1913年第一本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创刊。1929年国际科学史学会成立。至此,自然科学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门独立学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史在世界范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7月12~14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2016年夏季青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图1)。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科学技术史国际前沿发展趋向",来自科学史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学史学会2008年年会于11月6日至9日在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召开.此次年会由美国科学史学会与科学哲学学会联合召开,千余人与会,设70多个讨论小组,盛况空前.会议议题以西方科技史为主,涉及科学史的众多方面,会后颁发了科学史界的诺贝尔奖"萨顿奖章"和其他重要的科学史奖.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与中国和东亚科技史研究相关的议题,反映了这个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关注的新问题.研究时期注重现代,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跨学科综合,研究视角宽广,涉及"科学与政治"、"科学与民族主义","跨文化和跨区域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若干内容与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世纪至 2 0世纪前半叶 ,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描绘成知识稳步增长的进步图景。这种科学观的历史研究注重过程和成就的考释与描述。如以往我们中国学者研究古代科技史时 ,特别重视中国人曾做出了哪些发明和发现 ,为世界科技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近些年来 ,国外科学史家把科学技术理解为人类文化的产物或者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关注人们如何利用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去创造知识。这一变化扩展了研究视野 ,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学术问题。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基本上不属于那种…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月,在合肥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上,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颁发了第三届竺可桢科学史奖。清华大学(新竹)历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卓颖博士荣获优秀论文奖,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承晟博士荣获青年学者奖。  相似文献   

17.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第八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The8thICHSC)于1998年8月23日至28日在德国柏林技术大学举行。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从1982年迄今,已先后在比利时鲁汉、中国香港、中国北京、澳大利亚悉尼、美国圣迭戈、英国剑桥和中国深圳举办过七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次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由柏林技术大学哲学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的中国(合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酉班牙、列支敦士登、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130多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会,于8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学者50名,包括著名的中国科学史专家、84岁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以及席文(美)、中山茂(日)、何丙郁(港)、伊东俊太郎(日)、钱存训(美)等。中国的科学史家钱临照、席泽宗、柯俊、王振铎、胡道静、曹天钦、薄树人、杜石然、潘古星等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严敦杰因病未能参加会议。周谷城、严济慈、夏鼐、卢嘉锡、张含英以及胡永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