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为了促进非通勤活动的慢行交通出行,从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对慢行出行偏好影响入手,提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模式和规划指标建议.选取了公共设施沿街布置、成片布置和混合布置的3种典型居住小区,对居民非通勤活动慢行出行行为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高,成片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低;公共设施布局对日均1次及以上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大,对平均2~3周1次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小.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能够促进居民在非通勤活动中采用慢行交通出行,对居住区公共设施"大集中,小分散"布置提出定性定量规划建议指标.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意象空间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意象空间研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整理并归纳了意象空间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特点.将意象空间引入居住区的空间研究中,以张掖市新乐小区为例,对居民构想图的类型、构成要素及这两者的差异性特征,与城市意象空间的关系,以及意象空间研究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居住区居民构想图可分为3类,即序列型地图、空间型地图和单体型地图;居民性别、年龄和学历的不同均对居民构想图的级别有影响;居民意象空间的构成要素与传统的5要素一致,标志物和道路是居住区意象空间的主要因子,构成要素存在着居民属性差异.居住区意象空间研究为规划设计的构思、重点的把握以及特色环境的营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促进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居住区是城市生活空间的主要载体,居住区规划和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案、建设实施到运行管理,都必须有全新的思路和规划理念.而规划是龙头,居住区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空间质量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以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保证生活空间质量为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与开敞空间的有机融合、注重功能分区与多种空间的优化组合、注重安全防卫和邻里活动空间的合理设置、注重服务设施的完善与生活空间的综合利用,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不断优化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的绿化、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区的环境已成为人们购房时的选购重点之一。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游戏憩场地。本文着重讨论居住区设计规划作用及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在居住区绿化规划时要坚持的原则,建设时重视的问题。通过科学的绿化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韩永红 《科技信息》2012,(31):454-454
居住区绿地的作用大致有: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丰富社区业余生活、减灾避灾和维护坡地稳定。因此,规划绿地的基本原则自然就是:以人为本、经济实用、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平面与立体统一等原则,通过绿地规划,达到在居住区形成相对安静的绿化空间,有利于居民开展户外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密切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7.
闫海红  李霞  李芳  侯大令 《科技信息》2010,(24):I0375-I0375
当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关注社区内部及周边环境。这反映了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成功的居住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本文主要给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城市发展和更新改造背景下树木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征及机制,为城市改造中的绿化结构优化、城市绿化管理及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中心城区8个居住小区为案例区,基于1999年和2015年每木检尺调查数据,从树种构成、形态结构与健康状态3个层面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居住区树种结构及其生长质量变化动态进行研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女贞作为南京特色乡土树种,在两个年份的多度排名均居榜首,而三角枫、桃树、白玉兰、泡桐等本地乡土树种数量呈现大幅下降,并退出多度前20之列; 居民偏好、环境效益、市场因素是驱动居住区主要树种构成变化的主导因素,城市更新改造一定程度上影响树木数量与种类结构; 拥挤的建成环境限制了树木的生长空间,造成平均冠幅下降14.6%。【结论】树木养护管理不利和居民行为破坏是致使近年南京城市居住区树木健康状况下滑的主要原因,建议引导调整居住区的树种配比,禁止随意修剪树木,加强城市更新地块的绿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钟运峰 《科技信息》2010,(30):I0345-I0345,I0347
本文介绍了汉中"朝阳园小区"的规划构思,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汉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大环境中。同时重视园区内部环境、景观、空间氛围的营造,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高品质居住区。  相似文献   

10.
李超 《科技咨询导报》2012,(15):132-132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居住区周围的环境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以及质量控制是否能够科学化、合理化,逐渐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还不是很到位,影响了居住区环境的整体质量水平,不利于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将分析我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和规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居住区环境质量控制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原则,切实、有效的加强城市居住区环境质量控制,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介绍了多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常用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提出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的新方法。首先从海量社交媒体数据中提取个体旅游时空行为, 然后基于行为计算城市的旅游区结构, 最后分析旅游区的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客客源特征,以旅游区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旅游流为关系构建旅游区网络, 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在对苏州市的实证研究中, 基于行为计算得到7个旅游区, 这一结果与苏州市旅游规划中的“一核一带三区”空间格局基本上一致。对苏州市旅游区的特征分析表明: 1) 古城和古镇是苏州市旅游的核心区域, 游客分散且距离远; 2) 苏州城区及附近的旅游区更能吸引跨旅游区的旅游行为; 3) 苏州旅游区网络已经形成多中心结构。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基于社交媒体数据计算城市旅游区结构和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研究城市旅游的有效性, 为城市旅游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西宁市化工园区存在问题的分析,围绕建设无污染生态型化工园区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和“两带五区”的规划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的分析,得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区域差异显著,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关联性差、企业创新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处于初中级阶段.要通过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不断完善集聚机制,加强企业创新,实现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聊城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既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环境,还能向社会展示大学精神面貌、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本文在聊城大学规划用地功能分区基础上,结合水城特色,提出其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为“一带、两轴、三环、七区”,旨在塑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突出、校园气氛浓厚、景观艺术观赏性强且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式大学.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级模型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方法进行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以江浦县旅游区的三个景区做案例研究,并提出旅游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转型期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对策等方面论述了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发展、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Shanghai and Yokohama are very similar in the positions in their respective state economy and in the orbit of eco-nomic structure development. Since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Yokohama city were established dozens years earlier than Shanghai, the experience of Yokohama must be very useful for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肥胖率上升给公共健康带来严峻威胁,有效的体力活动能够降低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是增进人群健康的重要途径;提高居民体力活动水平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建成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在空间上的反映,是影响居民体力活动和健康的重要载体,已有的研究表明,建成环境会对体力活动和肥胖情况产生重要影响;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选择成年上班群体为研究对象,假设建成环境变量会影响其交通体力活动和休闲体力活动,进而影响其肥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通勤距离、公共交通站点距居住地(工作地)的距离、最近体力活动场所距居住地(工作地)的距离、一周内去休闲体力活动场所的次数等建成环境变量与成年上班群体身体质量指数(BMI)之间存在显著联系;提出了强化成年上班群体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发生的建成环境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密度较高、用地规模较大的中低收入阶层居住区的大量建设,科学合理地规划地震紧急避难场所,满足人们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暂时避难的安全需要越来越迫切.采用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地震紧急避难场所的需求、资源、安全和使用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大型中低收入阶层居住区社区公园规划与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首先,政府应大力引导建设社区公园,使之均匀分布;其次,在居住区审批和建设中,应控制居住区人均绿地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再次,在具体的交通组织中,要增强居住区内紧急避难场所的开放性,同城市避难通道联系便捷;最后,在地震紧急避难场所内部应规划一定比例开敞空间,配备基本生活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