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弊端越发明显.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现状:传统建筑保护不当和过度保护、现代建筑存在千篇一律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筑伦理文化观等;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强监管建筑伦理道德、确定传统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发展地域性的城市建筑文化等建议.以益阳市为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多项措施,以期解决现有城市发展中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建筑景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指出了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即建筑档次不高、缺乏艺术性;城市建筑景观整体性差;“城中村”的建筑质量低下、布局零乱、建筑密集;城市建筑景观遭建设性破坏,并进一步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了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3.
梁锦锋 《科技资讯》2010,(19):91-91
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展、房地产过热,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超强度开发、建筑密度过大,旧城核心人口密度不降反升,加上城市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尤其大城市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故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创造符合城市性质的建筑风格和色彩,使杭州的建筑既能传承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特色,又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形象。日前,市政协城建和人资环委员会与省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市政协联合召开了“杭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学术研讨会。市政协副主席施锦祥、原杭州市副市长王邦铎、市政协城建人资环委员会部分委员和来自大专院校、规划设计、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等部门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人士紧紧围绕城市传统建筑科学与人文、建筑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建筑形象对城市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道路景观设计——以甘谷县滨河路景观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怀录  张淑娟  龚亮  杨亚斌 《甘肃科技》2010,26(14):109-112
近年来,城市对滨水区景观的开发日益重视,作为滨水区景观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我国众多中小城市而言,滨水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点睛作用。城市滨水道路景观设计首先应保持城市景观的统一性,对道路、道路至水域的过渡带及临街建筑三部分景观进行统一设计;其次应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以甘谷县滨河路景观规划为例,对此进行阐述,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进行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和发展中的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城市规划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急待改革与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⒈在城市发展规模上,盲目求大。许多城市不看条件,小城市要变中,中城市要变大,大城市要特大,特大城市要国际化。⒉建设中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盲目追求高层、超高层建筑。追求标志性建筑。有些大城市盲目追求“CBD”。新一轮的“…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和扩展,中心城区土地和环境容量往往会与城市发展需求产生矛盾,导致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不合理,道路网络系统、交通设施滞后,建筑密度过大、人口更加密集、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贵阳市中心区的稀化为个案,分析新时期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城市中心区稀化的对策,涉及人口、交通、城市形态、建筑等等方面,为各个类似城市的中心区稀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蔡天虹  杜瑞莎 《科技信息》2011,(7):I0329-I0329,I0367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街道是城市的灵魂,而建筑是街道上的重要元素。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而对于一个小城市来说,传统更是重要的,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追求创新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冯广健 《广东科技》2007,(6):104-105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还存在一种"怪"现象,城市不问大小,规划地区不问东西,都强调"大绿地、大草坪、大水面、大广场"等口号,一提口号,给人的感觉往往都是那么几句,千篇一律,没有地方特色.实际上,全国各地千差万别,大城市和小城市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城市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每栋高层都想立新意、凸现自我,然而这样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规划建设容易产生视觉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给人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归终还是缺乏对建筑外部尺度的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1.
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档案、统计数据、地图及其他历史文献材料为依据 ,研究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点讨论城市人口 (包括市民与侨民 )的数量增减、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历史、经济背景 ,分析在日本侵略与殖民政策之下初步实施《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对城市建筑、功能区和城市设施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形理论的北京城市形态结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形态结构分析对北京市的长远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分形思想规划城市对人居环境的改良和人地关系的协调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分形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城市形态结构和变化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与评价,预测了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范围。利用TM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提取1992、1999和2006年北京市建筑用地面积,以城市中心为圆心,取几十个半径递增的同心圆进行剪裁,得出各个同心圆内的城市建筑用地面积。通过反复试验确定双标度区并得到城市建筑用地面积折线图,并对面积进行基于乘幂关系的函数拟合,拟合优度R2≥0.995。并得到分维数D以及北京市范围及其变化。在得到这些数据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对北京市与其他大城市的城市形态进行对比。最后,对北京市的城市建筑用地的未来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表覆被类型变化影响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研究城市地表覆被类型与城市冷/热岛格局的相关关系,对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landsat8影像数据,提取南京市4种主要地表覆被类型(水体、植被、不透水面、建筑)的参数;同时利用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分别从像元(小)和市、区级行政区划(大)2个尺度,研究冷/热岛空间分布与主要地表覆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就其尺度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如下:基于像元尺度的空间分析表明,植被和水体的分布与冷岛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降温效应顺序为:水体植被不透水面建筑;建筑和不透水面的分布与热岛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基于市、区级行政区划尺度的空间分析表明,4种地表覆被类型与冷岛效应相关性较低;建筑与不透水面与热岛效应相关性较高,其中建筑与热岛效应相关性最高(R2=0.95)。总体而言,基于小尺度的研究能反映地表覆被类型与冷/热岛空间分布的相关关系,而基于大尺度的研究则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反映城市热环境的综合特征。研究有助于城市规划者理解城市冷/热岛形成的尺度特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档案、统计数据、地图及其他历史文献材料为依据,研究八年沧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重点讨论城市人口(包括市民与侨民)的数量增减、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历史、经济背景,分析在日本侵略与殖民政策之下初步实施《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对城市建筑、功能和城市设施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表达出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象。最初的城市随着奴隶制的产生而形成,所谓“城”就是防御的墙垣;“市”即贸易集市。其形式是“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奴隶主居住于中央。到了封建社会,为了表现帝制的权威性,随着各朝代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它们的布局皆以宫室为主体,将之置于城市的主轴线上,而周边再辅以官署和生活生产有关的建筑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其他各地地方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城也都按着行政等级,有一定的布局原则。虽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有一定的格式,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也随之提高,城市建筑越来越使得我国各大城市都向外不断扩增,这种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火灾就是城市管理中一个极大的危害,一旦城市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破坏城市建筑,也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现代化城市背景下,做好城市防火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对此,我们倡导城市管理层面督促和建设好城市消防检查和消防管理工作,并且针对城市建筑消防检查和消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些改革策略,以此促进我国城市消防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城市有现代化的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文化教育、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老百姓在城市中需要有个方便、快捷、安静、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然而目前大中城市的声环境污染问题却是广大城市居民投诉的热点.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声环境保护的法规建设、监测技术手段、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阐述对现代化城市声环境保护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杨波 《科技信息》2011,(23):345-345,354
建筑处于城市之中,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大环境下与其他建筑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也可以称为图底关系,城市大环境是底,建筑是图,具有非线性建筑表皮形态的建筑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空间环境,不是对城市环境的附和,而是为城市环境引入新的活力,并且积极的融入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中出现非线性建筑表皮形态是对城市环境的一种挑战,要把握关系合理控制,使其顺利融入城市环境并为城市添彩。  相似文献   

19.
杨迅周 《河南科学》1990,8(1):78-84
河南中部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经济体,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它们之间小城市和卫星城的涌现,将逐步向统一的城市群体经济演进。这一城市群体经济的形成,将弥补全省首位城市不发达的状况,也利于各城市协调发展。河南中部城市群体经济的发展重点:第二产业是石化、技术和知识集约型的机电工业和建筑、建材业,第三产业是邮电通讯业、科技事业和金融保险业。  相似文献   

20.
一个城市的存在饱含历史要素,诠释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各个细节。然而在建筑"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发展趋于相似,城市特色几近消亡,这是人类城市发展进程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通过对建筑的时间性、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两个方面的论述,系统地阐释了建筑对城市历史性表达的重要性,也给现代城市的发展做一概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