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电偶极子理论,模拟了过热合金熔体在脉冲电场作用下团簇附近电场强度分布,得出在脉冲电场及电偶极子电场耦合场强作用下,由于电迁移速度不同,致使原子团簇附近溶剂、溶质淤积,进而使小尺度团簇有可能通过重构而长大;应用静电感应原理,计算了团簇半体受力情况,得出大尺度原子团簇半体受到耦合电场力较强,团簇稳定性减弱.研究表明,熔体内原子团簇在脉冲电场作用下其尺度有均一化趋势,即某一尺度原子团簇占优.  相似文献   

2.
金属熔体中程有序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高温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纯铜,纯铝,Cu-Al,Al-Ni,Al-Fe,Al-Si等合金的熔体结构,发现Cu-Al,Al-Ni,Al-Fe合金熔体中除存在短程有序结构外,还存在中程有序结构.在纯金属铜、铝及Al-Si合金熔体中的不同温度范围内,只测取到了短程有序,没有发现中程有序结构.同时发现金属熔体中的这种中程有序结构的存在与消失是温度的函数.结构因子预峰是中程有序结构的表征.在铁含量分别为14%,16%和19%(质量分数,下同)的Al-Fe合金的结构因子曲线S(Q)上,温度为1550℃ 时,都存在预峰,即熔体中都存在中程有序结构.Al-35%Ni合金熔体温度在≤1300℃范围内,存在预峰;温度高于1400℃时,预峰逐渐消失.在Cu-12%Al合金熔体中,当温度低于1250℃时,结构因子曲线上18.5 nm-1位置有预峰出现.随着温度的下降,预峰变得更加明锐.依据Cu-Al合金熔体结构测试结果,建立了中程有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冷却速度对银最终构型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银的径向分布函数、HA键对和最大晶体团簇中的原子数,确定出了银凝固后形成非晶的冷却速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周期性边界条件下银在凝固过程中亚临界晶核和晶体团簇的平衡结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冷却速度范围内,银熔体凝固后得到的组织是晶体团簇与非晶的混合体,最大晶体团簇尺寸随冷速的增加而减小,当冷速达到一个临界值时,晶体团簇完全消失.银熔体在凝固过程中的晶体团簇及结晶后的晶体是由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构成的层状偏聚结构.该层状偏聚结构起源于熔体中的晶胚,在形核阶段就已经生成,并非在生长阶段才开始产生.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共晶Co79.5Sn20.5合金熔体的液态结构. 研究表明, 对Co79.5Sn20.5合金熔体而言, 从1350℃至1150℃的温度范围内, 组成该熔体的原子团簇结构稳定, 熔体有序度随着温度降低有所提高. 同时利用“纳米晶粒模型”研究了该合金的液固相关性, 指出该合金熔体是由b Co3Sn2原子团簇和b Co原子团簇2种短程有序结构组成, 其液态结构和固态结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熔体过热对Sn—Bi40合金熔体结构转变及凝固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n-40wt%Bi合金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其在不同温度下恒温过程熔体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熔体状态与凝固行为及组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以上,熔体保温相应时间后电阻率发生异常变化,提示熔体发生了结构变化;且随过热温度的提高,熔体结构转变所需“孕育期”愈短,转变速度愈快.凝固实验表明,一定过热度及相应保温时间所引起的熔体结构状态不同,导致凝固过冷度增大、晶粒明显细化且形态也发生改变.进一步的探索还表明,对应特定保温时间,凝固过冷度在一定的熔体过热温度下出现最大值.对上述现象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三维高强超声场中实现了二元Al-12.6%Si共晶合金的动态凝固过程,探索了其组织演变机制.结果表明,静态凝固条件下形成典型的共晶组织,其中(Si)相呈不规则薄片状,而α(Al)相为枝晶状.三维超声作用下,空化引起熔体过冷和声流改变温度场和溶质场的分布特征,使两共晶相独立形核,从而形成离异共晶组织.超声的高频振动效应增加了(Si)相的孪晶生长几率,导致大量交错孪晶(Si)相产生.由于超声降低了两相之间的界面能,共晶组织平行生长取向程度升高,同时其显微硬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在二元合金过冷熔体中远场来流引起的对流对稳态枝晶生长的影响.在大Schmidt数和零表面张力的情形下,将纯熔体中远场来流引起的对流对枝晶生长作用的结果推广到受远场来流影响的二元合金过冷熔体中,利用多重尺度方法得到了稳态枝晶生长的渐近解,并分析了在对流的作用下枝晶生长的温度和浓度以及界面形态的变化.当熔体流动速度增大时,过冷度对枝晶尖端曲率半径的影响减小.与关于纯熔体的结果比较,二元合金过冷熔体中流动速度对界面形态有更大的影响,界面形状仍然是一个近似的抛物面,流动速度通过影响规范化参数使得系统的Peclet数倾向于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8.
Aln (n = 3, 4, 6, 13, 19)团簇的结构稳定性与形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 计算了不同结构形态Aln (n = 3, 4, 6, 13, 19)团簇的几何与电子结构, 通过结合能与HOMO-LUMO能隙表征和分析了其结构稳定性, 采用线性同步转变 (LST)方法考察了其不同结构形态间的演化与转 变. 结果表明: Al3, Al4, Al6, Al13和Al19团簇的稳定结构形态分别为三角形、 菱形、八面体、二十面体、双二十面体. Al3, Al4与Al13团簇不存在亚稳结构. Al6与Al19团簇存在亚稳结构, 其结构形态分别为平行四边形与八面体. Al6团簇亚稳结构与稳定结构的能级差大、转变能垒低, 结构转变容易, 亚稳结构稳定性差. 而Al19团簇亚稳结构与稳定结构的能级差小、转变能垒高, 结构演化不易, 因而实验和理论模拟中能观察到其亚稳结构形态——正八面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溶质元素含量的过共晶Al-Ni合金的凝固过程中施加均恒强磁场,研究了Al-Ni初生相的定向排列行为.结果发现,均恒磁场能够使Al3Ni初生相均匀分布.而且,在平行于磁场方向的截面上Al3Ni初生相沿垂直于磁场方向发生定向排列,呈相互平行的链条状组织.但是,Al-Ni初生相晶体取向和定向排列是不同的,当初生相发生晶体取向时,却不一定发生定向排列.当溶质元素含量增大时,发生定向排列的Al3Ni初生相的量会明显减少.分析认为,合金中Ni溶质元素含量越低,磁场强度对溶质浓度场的影响越显著,Al3Ni初生相的定向排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DeePMD计算方法和落管快速凝固实验技术,研究了液态Ti41.5Cu37.5Ni7.5Hf5Sn5Zr2.5Si合金的非晶凝固机制.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显示,液态合金原子的总第一近邻配位数随系统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而Ti原子的第一近邻原子数则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同时,随着系统温度的降低,液态合金中二十面体和类二十面体团簇的数量显著增多,但中心Ti原子的比例却发生了衰减.在非晶凝固过程中, Ti原子表现出与大尺寸原子的弱亲和性和对二十面体团簇的弱构建性.在自由落体实验中,合金液滴所能达到的过冷度随液滴直径的减小而增大,其凝固组织主要由少量的富Cu相、极细的非规则(Ti2Cu+TiCu)共晶和非晶相组成.当合金液滴直径减小至566μm时,合金凝固组织中开始出现非晶相,相应的临界过冷度?TC为312 K (0.27TL).非晶相体积分数随着液滴尺寸的减小而增大.如果合金液滴直径小于317μm,晶体相的形核与生长被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基于第一原理的离散变分法研究了Fe-Mn-Si合金的电子结构与FCC相稳定性的关系. Si元素使Fe原子的d带空穴数减少, 而Mn的影响较复杂. 以此为基础, 从电子浓度的角度解释了这两种元素对合金层错能的影响, 并结合对合金结合能的计算结果—— Si降低合金的结合能而Mn的作用相反, 阐述了Mn降低而Si升高马氏体相变温度的物理原因. 在不同方向上施加应力时, 合金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 Fermi能级处的总态密度有明显提高. 从Fermi能级附近的能谱变化可看出, 应变使能隙减小, 能级的简并性提高. 在同一方向上施以不同的应变, 中心原子的3d和4s轨道上的电子数减少, 3d局域态密度变窄, 且峰值增加. 对比电子密度的变化, 在应力方向上的成键轨道有减弱的趋势, 而在垂直于应力的方向上出现增强, 导致FCC结构的稳定性降低. 这是外场(应力)作用下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铝诱导结晶化(AIC)方法,研究了不同溅射材料结构对多晶硅薄膜形成过程和材料特性的影响.首先利用射频溅射Si和直流溅射Al的方法,分别在普通玻璃衬底上沉积Si/Al/Glass,Al/Si/Glass,Si/Al/L/Si/Al/Glass三种不同结构的薄膜材料.采用相同的低温退火(500℃)工艺,对上述薄膜进行了多组时间下的退火Al诱导结晶处理.对退火处理后的样品去除表面多余Al之后进行了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表面观察和霍耳迁移率测试,分析其晶体质量特性和电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足够长时间下,3种结构均可成功实现AIC多晶硅薄膜,其中采用多重周期性结构的薄膜结晶速度最快,并得到更优的结晶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受限的问题,结合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具体应用环境,提出一种基于LEACH算法的改进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路由算法——LEACH—PM。该算法将整个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各个分区内按轮进行建立分簇和传输数据。在簇建立阶段,考虑了节点的剩余能量;在数据传输阶段,采用单跳与多跳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网络的能耗。应用MATLAB对LEACH-PM算法与已有的LEACH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实验结果显示,LEACH—M算法能更好平衡网络节点能耗,降低簇头节点能耗,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定向凝固界面形态演化及其稳定性的相场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S相场模型研究了二元合金定向凝固过程中抽拉速度和温度梯度两种凝固参数对界面形态演化、溶质分布、溶质截留及界面稳定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再现了随抽拉速度和温度梯度的变化凝固界面形态发生深胞→浅胞→平界面的演化过程,比较了不同抽拉速度和不同温度梯度下一次间距、沟槽深度以及有效溶质分配系数等参数,预测了高抽拉速度和高温度梯度条件下的绝对稳定性,模拟结果与M—S稳定性理论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在Al基非晶合金中,Al-Ni系的非晶形成能力(GFA)相比其他系列较佳,但是目前对Al—Ni二元合金系的原子排列、玻璃转变和堆垛密度与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方法对AlxNi100-x(x=80,83,85,86,87,90)二元非晶合金的原子堆垛结构和密度进行了研究.双体分布函数和Voronoi多面体分析表明,在该非晶合金系中存在明显的拓扑和化学短程有序,拓扑短程序主要是由以Al原子为中心的类似二十面体结构和以Ni原子为中心的三棱体覆盖三个半八面体(TTP)结构组成.在该合金系非晶中A-与Ni原子间存在强烈的化学交互作用,Al—Ni原子对键长小于原子半径和,化学有序随着Ni含量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AIMD计算结果表明,当x=85时,合金的堆垛密度出现了峰值,偏离了直线规律.综合结构特征和密度特征,从理论上推断,当Al含量为84%~86%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较好,可以推广至多元合金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以Ni75Al6.0V19.0合金为对象,研究了其相变过程的扩散通道取向效应及其通道形成过程中相间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弹性错配应力场作用下,V原子会沿着[1001方向形成扩散通道,形成沿其短轴方向生长的D022相,从而促使Al原子在相邻处也沿着相同的方向形成扩散通道,产生L12相的定向生长;应力的升高,取向效应先增强再减弱;在较大应力下,V原子的平均占位较晚达到稳定、Al原子则较早.  相似文献   

17.
HSLC钢中纳米氮化物的析出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薄板坯连铸连轧HSLC(低碳高强度)钢中N,Al的存在形式,AlN析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AlN对低碳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薄板坯连铸连轧HSLC钢中,只有少量N形成了AlN以氮化物形式存在,大部分N基本上以溶解态存在;少量纳米氮化物主要是在卷取过程中热轧卷缓冷时析出的,连轧阶段和层流冷却阶段,钢中都不能或者很少析出氮化铝;含酸溶铝0.005%-0.043%的HSLC钢中,铝对晶粒度及钢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AlN不是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的HSLC钢晶粒细化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沉淀强化的主要析出相。纳米氮化物不是纯AlN,具有复杂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经不同温度退火的Fe基合金薄带(Fe73.5Cu1Nb3Si13.5B9)断口形貌, 结合XRD衍射晶体分析技术和综合他人已有研究结果, 分析了Nb和Cu在Fe基合金薄带退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提出了包裹晶颗、Nb空位团、Nb-B原子群等新概念, 并利用这些新概念描述了α-Fe(Si)纳米晶形成的机制, 从而建立了Fe基纳米晶合金由分隔相、包裹相和纳米晶相组成的三相互套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应用周国治提出的新溶液模型计算所得的Fe Mn Si中γ和ε相的Gibbs自由能 ,并考虑了Si的影响 ,重新导出了γ和ε相随温度变化的热力学参量 .用最小均方根方法将实验值拟合得到合金γ相的Neel温度与组分浓度 (摩尔分数 )的关系式 :TγN=6 7xFe 5 40xMn xFexMn[76 1 6 89(xFe-xMn) ]- 85 0xSi.计算得到不同组分Fe Mn Si合金马氏体相变的临界驱动力ΔGγ→εc ,即合金在Ms 温度γ和ε相的自由能差 ,例如 ,Fe 2 7.0Mn 6 .0Si合金的ΔGγ→εc =- 1 0 0 .99J/mol,Fe 2 6 .9Mn 3.37Si的ΔGγ→εc =- 1 2 2 .1 1J/mol.ΔGγ→εc 与组分的依赖关系符合低层错能合金中fcc(γ)→hcp(ε)马氏体相变的临界驱动力表达式 ,即ΔGγ→εC =A·γ B ,其中γ是层错能 (SFE) ,A和B为与材料相关的常数 .  相似文献   

20.
AgCu合金的内氧化的微观结构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u含量(原子分数)分别为0.8%,3.3%,6.3%和9.5%的AgCu合金在750℃以及在850℃的内氧化。发现CuO颗粒能在含有0.8%,3.3%和6.3%Cu的合金表面较均匀形核析出,而Ag-9.5%Cu合金表面有CuO颗粒簇集中析出的现象;并且,内氧化的形核与长大情况随Cu含量或氧化温度的变化而明显不同,氧化温度及Cu含量低时,CuO的析出与长大规律符合Bohm-Kahlweit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