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由DEM、雷达激光点云las数据经过ERDAS拼接处理用线性插值法生成等高线,证明了利用ER-DAS软件生成的等高线不仅能够满足生产部门的精度要求,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赵彦栋 《甘肃科技》2012,28(16):37-38,3
随着高精度DEM的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与应用逐渐广泛,利用DEM自动、快速、准确的提取等高线已经成为测绘数字产品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如何通过算法优化并改进等高线的生产工艺,便成了加强生产能力与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传统算法的学习与挖掘,深入分析了DEM生成等高线的机理与细节,并提出了在特殊地形有效保证等高线精度的方法,对等高线生产的自动化、准确化、便捷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貌类型区DEM空间内插算法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数字地貌形态表达最为常用的基础数据,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地貌定量分析、流域水文和土壤侵蚀模拟分析、土地利用、数字地质、遥感图像辅助分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通过数字化等高线空间内插生成DEM是当前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不同的空间内插算法和不同的地貌区域应用对DEM生成的质量和精度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选择了丘陵、山地和高山地3种地貌类型区,利用国际上流行的DEM专业化插值ANUDEM方法及另外5种典型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生成DEM,然后通过任意点法、等高线回放法及三维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对生成的DEM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地貌区ANUDEM算法生成的DEM精度最高,IDW算法其次,THIESSEN算法、Kriging算法和自然邻域法精度相似,样条函数法精度最低.同一种空间插值方法,在地形起伏越大的地区,生成的DEM精度越低.  相似文献   

4.
等高线在地理空间信息表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数字高程模型(DEM)都是用来表示地形信息的,从格网DEM中快速提取等高线数据并绘制出精确的等高线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格网生成等高线的传统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数据量少、数据分布大致呈网格分布的网格等高线生成方法,在网格的横边和纵边上快速扫描跟踪各个等值线的点并绘制出地形图的等高线和水利大坝的温度等值线。试验结果显示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VirtuoZo、JX-4C等国产测绘软件,探讨了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对航片进行自动匹配制作DEM数据、生成等高线的过程和方法,并同采用航片手工测制的等高线、外业数字化采集高程点内插生成的等高线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自动绘制的等高线与手工测制的等高线和外业数字化采集高程点内插生成的等高线吻合较好,平均高程误差为0.14m,能够满足相应规范〈1/3等高距的要求,且成图速度快。从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VBA语言编程,提取离散高程点及其高程注记,并将高程点与高程注记匹配存储;对等高线进行有效的离散化,提取等高线的高程信息.而后将提取的高程数据在ArcGIS以三维可视化的人机交互的方式剔除粗差,最后生成DEM.实践证明,用此方法生成DEM速度快、精度高,是建立城市DEM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简化传统方法用等高线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时需先提取离散点数据、构建大量不规则三角形网(TIN)的繁琐过程,提出简便的带状区域法.首先对等高线进行完整性处理并按多边形编号存储,利用既有的等高线及其单边邻接关系将整个地形图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带状区域,形成DEM模型;通过搜索查询点所在的带状区域及对应的等高线高程值,采用距离加权平均法计算查询点的高程.该方法建立的DEM模型明显减少了网格数量和存储空间,高程插值计算精度不低于TIN法,建模效率提高,适合于建立基于等高线的大型DEM.  相似文献   

8.
以三维虚拟环境中的DEM与等高线一体化生成的方法,分析了基于移动拟合和移动加权平均两种计算法快速生成DEM的实现过程,分析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DEM与等高线一体化显示的原理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VBA语言编程,提取离散高程点及其高程注记,并将高程点与高程注记匹配存储;对等高线进行有效的离散化,提取等高线的高程信息.而后将提取的高程数据在ArcGIS以三维可视化的人机交互的方式剔除粗差,最后生成DEM.实践证明,用此方法生成DEM速度快、精度高,是建立城市DEM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洪泽湖地区格网DEM生产为实例,研究基于江苏省地理信息中心编制的1∶10000DLG地形图,提取高程点、等高线等高程数据为源数据,构建DEM并利用检核高程点和等高线回放进行精度评定的技术,阐述基于ARCGIS 10.2下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DEM再生等高线与原始矢量等高线的套合检查,是目前基于等高线生产DEM中质量检查的主要方法.本文阐述了套合差的自动计算与分析方法,并以较为复杂多样的地形作为实验,研究等高线套合差在评价DEM质量上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对于进一步完善DEM质量评价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闭坑后的阜新露天矿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需要详细了解露天矿矿坑的地表特征,提出了利用露天矿地形图数据,提取高程点和等高线数据作为构建露天矿DEM的主要原始数据,以等高线、露天矿的台阶坎线为约束条件,生成露天矿精细DEM的方法。通过对建立的DEM模型进行地表分析,可实现了露天矿的水文分析、矿坑的坡度、坡向分布分析,为露天矿的土地利用、边坡治理和露天矿整体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规则格网DEM的Strahler积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DEM的Strahler积分精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Strahler积分值表达规则格网DEM的整体误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DEM误差的空间分布,避免了常用DEM中误差模型的不唯一性以及等高线套合难以定量化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当前GIS软件中的地貌晕渲模块,无论所使用的基础地理数据是等高线数据,还是其他地貌数据,最终都是要从DEM数据来制作晕渲图,控制晕渲图最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归于DEM数据的质量和空间分辨率,基于此,本文深度探讨了地貌晕渲图制作过程中对DEM数据的要求,包括DEM数据空间分辨率确定,DEM数据精度分析和DEM可视化检查及修改方法,相信能给同行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高精度的1∶1万DEM为准值,通过对1∶5万和1∶1万DEM提取定量地形要素的叠合、比较与统计分析,探讨岩溶高原面上喀斯特地形对DEM精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地面平均高程、等高线长度和地表表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1∶1万与1∶5万地形图所反映的地面坡度差异不是很明显,在喀斯特地区应用1∶5万DEM信息源仍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航天INSAR获取DEM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AR具有能够实现快速、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等特点,是最有潜力获取高精度DEM的手段之一。本文论述了IN-SAR技术生成DEM的原理,利用ERS1/2数据生成DEM的数据处理过程,对生成的DEM精度进行了分析以及减弱各种误差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对现有空间插值算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于移动曲面拟合等高线生成算法,优化了等高线线性内插和平滑输出的算法,编写了基于VC 的拟合等高线程序,通过模拟数据生成等高线实验,分析了算法的优缺点,探讨了生成等高线的精度.获取的精度表明该算法是可行和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18.
DEM插值指利用已知的采样点数据重构整个区域的三维结构.其中DEM插值方法的选取是当前DEM快速生成的研究热点之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数据进行实验.首先,利用布料模拟滤波将SfM与SGM技术生成的密集点云过滤出地面点;其次,利用简单克里金插值算法、自然邻域插值算法、不规则三角网、径向神经网络4种方法重构DEM;最后,将平均绝对误差及均方根误差作为本文的精度评价指标.试验表明,耦合布料模拟滤波算法和径向神经网络的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其平均绝对误差及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0.11 m和0.28 m,适用于低空摄影测量DEM快速生成.  相似文献   

19.
为了验证自动匹配生成DEM的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优于传统方法,文中对传统生成DEM的方法与基于PixelGrid系统的DEM自动匹配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实验分析和数据比对,结果表明:自动匹配生成DEM的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在工艺流程、工期、工效上有着明显优势;虽然少部分数据在精度上没有传统方法高,但全部生产成果都能满足精度要求。总体上自动匹配生成DEM方法适合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生产模式,能满足生产改革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一种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小班界线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地形图提供的等高线生成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从中选择最佳分辨率DEM提取坡向图,并在GIS支持下对坡向图进行图像处理形成矢量多边形。对于DEM无法提取的部分区域则通过遥感影像分类后再分割的方法提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所有矢量化结果与人工地面调查的小班线,结果表明:使用10 m左右空间分辨率DEM提取小班界线较好,经图像处理后,矢量多边形与小班线的重合率可以达到70%,进一步编辑修改后可以作为小班区划的工作底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