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网络是什么?在我的心目中,网络就是媒体。跟大家天天接触的报纸、电台和电视一样,里面也有很多新闻、文化娱乐等信息。只不过你得有部电脑上网才能接收到里面的内容罢了。 说起我这份工作,但凡遇上亲戚和朋友,大概是要花上点时间和口水才能解释清楚我是干什么的。其实,一年前的我,对网络和我的职业亦是一无所知。 毕业找工作那会儿,我们新闻系的同学挤得头破血流,也才不过有三个进了报社或电视台。干新闻这行的人都知道,要进大报社或电视台,要么你是硕  相似文献   

2.
地震 震撼     
从汶川地震发生到现在已经有8天了,这几天不断地看电视、报纸,想从中了解更多的灾情,从电视中看到那些解放军战士,消防官兵,记者、医疗人员,志愿者在灾区第一线抢救生还者,记录报道灾区实况,抢救伤员,为灾民提供无偿服务时,我真想自己也能去灾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3.
订报     
五月初,邮递员小张兴冲冲地来找刘老先生,帮他续订下半年的晚报。可是,这位老读者却说"不再订了",原因是报纸上的内容从网上就能读到。刘老先生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个一直坚信电子媒体代替不了纸质媒体的人,现在不得不认输。我的孙子不喜欢看报纸,有什么新闻,都是我告诉他。不久前,有一天我给他说新闻,他却说那条消  相似文献   

4.
央姬 《海峡科学》2005,(10):39-40
面对一天一变的报纸、广播和强势网络,受众获知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渐渐疏远了电视。如今电视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日益体现在新闻节目中,就是不断揣摩受众口味,调整发展新闻节目的关注点。媒体和受众达成了共识:现实告诉我们,受众手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其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完全主动和有某种选择的。  相似文献   

5.
INTERNET与新闻运作和传播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TERNET带给我们什么八十年代初,一部名叫《未来世界》的美国影片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那些按照高科技思路描绘的未来图景实在是出神入化。可是在那个未来世界里,人类的文明价值也受到了严峻挑战。随着镜头情节急转直下,人们啧啧称奇的同时,也着实有些心惊肉跳。影片里边男女主角分别为报纸和电视记者,一次说到报纸和电视哪个更重要,俩人不由大吵起来。那位管电视台干活的女记者说;“将来的新闻世界肯定属于电视.报纸成了老掉牙的玩艺儿,只有那些无事可干的老太婆才会看报纸。”笔者身为报纸记者,当时对这种贬低报…  相似文献   

6.
《有报天天读》节目对电视和报纸两种不同媒介新闻信息的融合无疑是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一大进步。这种成功的融合,得益于理念上的创新,更得益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报天天读》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7.
报纸、电视和广播都是当今的主流媒体,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但报纸、电视都是无法替代广播的。努力发挥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作用是广播与其他媒体争夺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音响对广播新闻的生命意义在于:带“音响”的广播新闻具有直觉性品格,能为受众带来多维感受;音响是对新闻人物生命本质的佐证,能提高广播新闻的可信度和增强广播新闻的感染力;音响又具有美的感召力,能唤起受众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享受。所以应十分重视并积极采编好音响新闻,以充分发挥好广播的优势和广播宣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邱邹 《科技信息》2011,(31):I0382-I0382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类新闻媒体在报道形式上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着人们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一句话新闻”这一报道形式.“一句话新闻”报道形式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众心理的改变和编辑记者新闻写作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舒世良 《科技信息》2012,(14):165-165
网络传播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其传播方式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这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较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其传播的媒介是网络。这一集合了报纸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的新兴传播媒介在兼具传统媒介的特点的同时又有着自身显著的优点——互动,使受众从单一的新闻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正随着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和可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迅速占领着新闻传播的主流阵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银川、韶关、福州的召开,新闻摄影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翻开今天的报纸,新闻图片不仅多了、大了,而且上头版头条的新闻图片也屡见不鲜,有的报纸还推出了定期或不定期的摄影画刊,开辟了摄影专栏,使报纸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高校校报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摄影报道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较之其他大报来讲,变化不是很大,“白版报”依然很多,有的报纸虽然图片用的大了、多了,但从图片质量和版面效果来看,并未使新闻图片发挥应有的作用。短新闻、大图片、醒目标题是现化报纸的特点,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报纸的要求。要办出高品位的校报,提高校报新闻摄影报道的水平。强化校报形象新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文学是以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为由头和题材,用文学创作手法创作出来,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传播的、具有一定导向性和大众阅读品味的文学作品。新闻文学是基于报纸副刊的诞生而诞生,又随着新型副刊的出现而发展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相互借鉴,产生新型的“副刊”形态,新闻文学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使新闻文学呈现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2.
声控灯光钟     
<正>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位网友睡前在关着灯的情况下长时间玩手机,导致一只眼睛短暂失明。新闻上说,人在黑暗的环境中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注视的屏幕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对比较大,易造成人眼睛疲劳,甚至使人暂时性视力模糊。我又在网上查阅资料,有医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方言新闻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方言新闻的兴盛,从多个方面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产生了影响.因此,必须把握方言新闻中方言使用的尺度,寻找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4.
郭倩聿 《广东科技》2013,(14):241-2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丰富,大众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包含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包括实时、真实和准确等诸多方面,由此,新闻记者和编辑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等其他新闻媒体的纷纷发展也给报纸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纸媒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保证报纸媒体的继续良好发展,记者和编辑在新闻制作和策划中的采编技巧就十分重要了。一般来说,报纸媒体需要从新闻策划、新闻采访、稿件写作、稿件选择、组稿和排版等一系列过程中体现其新闻价值所在,而新闻价值一直是这些工作紧紧围绕的核心。在采编过程中,编辑和记者们会运用大量技巧以突显时间的新闻价值并接近受众。对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技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红灯记”     
去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著名影视女星沈丹萍和她的德国丈夫出车祸的事情。一天夜里,丈夫载着她开车回家,在路上遇到红灯就停了下来。谁料,后面的车突然撞了上来。德国人做事一向严谨,连开车也显得“刻板”,在没有交警、  相似文献   

16.
林明莉 《科技资讯》2013,(23):241-241,243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化、信息化的进步,人们对社会事件以及国内外新闻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只有电视、报纸,但就目前来看,手机、微信、微博、电脑等一系列传媒手段都将新闻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的特点,对采访过程以及后期对采访稿的编排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旨在帮助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观念层出不穷,受众心理需求在不断提升,对电视媒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再加上电视台数量地急剧膨胀,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不断涌现,对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当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我们可以发现",抢新闻"已经很难实现,新闻的同质化相当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创新力上,而最能体现创新灵魂的当属传媒的新闻策划。所谓策划上质量,策划出精品。可以说,在传媒日益同质化发展的格局下,新闻策划已经成为了各大电视媒介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8.
手机报被业界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具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成本低廉等优势,体现了媒体融合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受手机功能等方面的限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阅读不方便、内容同质化严重、可信度不足、新闻价值偏低等。对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和行业监管力度,从报道策划、新闻制作、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工夫,充分发挥其速度优势,抢占媒体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受众认可度,使手机报获得一个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假如让我决定,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选择后者。“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曾如此断言。但是,如果新闻出版业的腐败更甚于政府的腐败呢?如今,现代民主的起源地和代表者英国正日渐变得焦躁不安:自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BBC丑闻持续发酵以来,现代民主的重要体现——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20.
在前两期,我们提到人人都会有偏见,几乎无人幸免。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每天,我们周围世界大大小小的冲突,人与人的摩擦,多多少少都因偏见而引发。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有不同类别,视角不同,就难免会有偏见。想到此,我自己都觉得这是个很严肃并且有点悲观的结论,因此向编辑抱怨,下期一定要选个轻松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