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诗经》宋学的集大成之作,朱熹的《诗集传》对《毛诗序》多有批判,突破《毛诗序》"美刺言《诗》"对诗旨的牵强附会,主张"以诗言《诗》",试图从文本出发探求诗的本义,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的本来面目。朱熹虽对序是否合乎诗旨产生怀疑,主张不依序说诗,但在具体释诗过程中存在并未完全废序的现象,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2.
《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4.
朱熹倾四十年之力而著的《诗集传》,是《诗经》研究史上第三座高峰,通行宋之后八百余年。朱熹以理学为指导,在义理解诗的基础上,尊重诗文本身,将义理与诗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阐释实践,是其诗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代《诗》学滥觞之作。欧公一反汉唐以来“疏不破注”墨守章句训话的解经模式,首开“疑”经“惑”传之风,对于《诗》之大义,主张“以人情求之”,反对悖情逆理之迂说;对于《诗》之文辞,则主张舍迂从简,舍曲从直,批评增字改经强合己意之臆解;对于诗旨则主张本诸文学探诗意,自出议论立新说,还提出诗辨本末,篇别时世之论。总之,于《诗经》作品、毛郑旧注及有关经学问题皆有辨析,创见颇多,凡其所云,盖属空谷足音之论。自此之后,宋人解说《诗经》开始摆脱毛“传”郑“笺”束缚走上自出议论的新途,“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宋学”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6.
论郑樵     
郑樵(1104-1162).号渔促,福建兴化军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是南北宋之交的学者。他是宋代反传统学者中最大胆的一位,他研究《诗经》时,认为《诗序)是"村野妄人"所作.彻底把(诗序)的说法加以推拥,对汉代的(毛传}、(郑实),则作彻底的剧创。郑标的说法,在南来时代起了革命性的影响。首先朱子接受他的观点,把以前进从传序)而作的(诗集传》全部废弃.另作反《诗序)的(诗集传}和《诗序辨说),形成来人的反《诗序)运动。郑檐的说法为朱子派学者所吸收,但他的地位并没有相对地提高。他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历代学者对《诗经·国风》主旨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述,汉代《毛诗序》从政治观念出发,对《国风》的解读与政治事件紧密结合,宋代《诗集传》从情感方面解读,将《国风》中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评为"淫奔之诗".《诗经原始》通过"反复涵咏"的方式对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力图推究诗人原意.三者虽各有偏颇,但都为解读《国风》提供了新角度,都...  相似文献   

10.
对《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代所解颇有不同。郑《笺》以此为追述之笔:“我乃渡深水,至渐车童容犹冒此难而往,又明己专心于女”,其后孔《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均申郑说,以为本句乃“此妇更追溯来迎之时”,“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然如依此说,则势必打断全诗由婚前至于婚变按时序追述的章法。朱熹《诗集传》别立新说,认为这是写女子婚变后“复乘车而渡水以归”,其后也多有承此说法者。但此说亦可商榷。因本句前之“自我”二句言婚后生活,后之“女也”四句斥夫之无德,均为叙事之笔,而中间忽以…  相似文献   

11.
闽地开发较晚,但在五代至北宋初即已有蔡元鼎这样的《诗》学专家.至朱子兴学闽地,其所著《诗集传》在闽地影响深远.受其影响,闽地治《诗》者代有人出.黄道周浸淫于具有浓郁《诗》学氛围的闽南,一生治《诗》不辍.黄道周《诗》学著述散佚严重,但经过爬梳剔挟,还是可以发现其有大量的《诗经》学文献存世.梳理闽地《诗经》学传统以及黄道周的《诗经》学研究,可以引起学界对黄道周乃至闽地《诗经》学的关注和研究,以充分揭示其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说诗经《卷耳》篇主人公即采卷耳者,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在《卷耳》首章四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下朱熹曰:“赋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引见《诗集传·卷耳》,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下同)朱熹对“赋”有特定的解释,他在《葛蕈》首六句下第一次出现所谓“赋”下释“赋”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言”,就不是“曲言”,亦不是“隐  相似文献   

13.
清代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促成《诗经》文学接受丰收期的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读《诗》之作,形式上可分为评点、评析、诗话、诗说、诗问、诗论等。清代的《诗经》接受在经学的笼罩下注重发挥个人见解,以传统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阅读《诗经》,并将“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引中为艺术原则,从而对《诗经》的艺术特质揭示得更细致深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讨论诗歌传统表现方法——赋、比、兴的某些文章中,常常是比、兴并提而侧重谈比,略于谈兴。其实,这是不尽恰当的。兴,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它是和赋、比并列的。在著名的《毛诗序》中,兴就被列为“六义”之一。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篇》,对兴也专门作为一个方面加以论述。朱熹的《诗集传》也是对《诗经》中每一首诗的赋、比、兴方法分别作出解释。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强调的仍然是“比、兴两法”是诗歌创作“不能不用”的方法。这些都说明兴是不可忽视的表现方法之一。这里,想以《诗经》为例,对它作一些粗略的论述。作为诗歌的表现方法,和赋、比一样,兴也最早出现于《诗经》。在《诗经》中,  相似文献   

15.
从诗经学的研究看刘敞对欧阳修经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宋庆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学思潮,即宋学。促成宋代这种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有人认为是欧阳修,也有人认为是刘敞。而从刘敞的《七经小传》和欧阳修的《诗本义》来看,可以发现刘敞对欧阳修的经学思想明显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七经小传》的成书早于《诗本义》;二是对《诗经》的研究在论述的形式上,《诗本义》与《七经小传》有相似之处;三是对《诗经》的论述在思想内容方面,《七经小传》为《诗本义》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陈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4):88-89,98
朱熹的美学思想主要由“文道之辨”、“理象之辨”和“诗辨”构成。朱熹认为“文”与“道”是合一的;在“理”与“象”的关系问题上则认为理为象之根本,象为理之应用;关于“诗”。朱熹情有独钟,所论涉及诗学的方方面面,并特别推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古风古意。  相似文献   

17.
“氓之蚩蚩”这句诗,是《诗经·卫风·氓》的首章首句。《毛传》训曰:“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朱熹在其《诗集传》注云:“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蚩蚩,无知之貌,盖怨而鄙之也。”马瑞辰在其《传笺通释》中云:“蚩蚩,痴味之貌。”《韩诗》释蚩蚩为“意态和悦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书注云:蚩蚩,忠厚的样子。”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注释曰:“蚩蚩,同嗤嗤,戏笑貌。”总之,以上这些解释,均是我国古今著名的学者对“氓之蚩蚩”诗句所作的解释。我认为这些解释并非符合诗句原意,故写此文探讨。《氓》是古今学者共同承认的弃妇诗。此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自述的口吻,倾述她被  相似文献   

18.
《毛诗序》作者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对于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和鉴赏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致认为,魏源治经好求圣人的微言大义,其著《诗古微》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三家诗所蕴含的《春秋》微言大义,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源《诗古微》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扬,主要体现在发掘《诗经》四始的微言大义;调整十五国《国风》的次第,从而阐扬《春秋》尊王大义;发掘《诗经》当中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诗集传》以训释简明而著称,这与朱氏善于运用训诂术语有关。本文通过集中研究训诂术语"放此"在《诗集传》注释中的运用情况,探讨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