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纯审美性或纯关学思想的视觉外传,在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及有关知识的同时,更应借其创作过程体验中国书法的抽象审美内蕴,从中生发美学联想。  相似文献   

2.
王岳川的文艺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西学"转向"中学"的过程,其核心是书法美学。在继承前人相关见解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文化输出"思想,其核心也是书法美学,并因此实现了文艺美学、书法创作与"文化输出"的融合。王岳川书法美学的突出特色是大———博大、正大与强大。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遭遇多重挑战,书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此语境中,北大提出"文化书法"理念。文化书法注重对书法正脉的追求,有着文化、思想、艺术、价值的多重考量。在文化意蕴上,文化书法注重文化性、文人气质、跨文化整合创新、生态性、经典性。文化书法注重深入经典,守正创新,追求正大气象的美学精神。文化书法不仅致力于理论的探索,也致力于实践的拓展,推进中国书法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标志设计作为一种视觉标识符号,反映着时代、民族、国家、地域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本文对如何让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标志设计中延续,使其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进行标志设计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亚坤 《科技信息》2013,(22):154-154
中国视觉传达设计要想取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国的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是通过单一图形的表现,而是衍生成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或者是一种手法,它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鸟巢"视觉形象在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视觉形象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标志和艺术表达,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建筑的视觉认知和视觉感受而言,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地标性建筑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它特有的标志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建筑艺术特点,无疑成为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视觉形象,同时,"鸟巢"对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等都发挥了作用,为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4,(3):38-43
艺术书法是书法的主体形态。书法线条是构成艺术书法之美的主要元素,草书是艺术书法的代表,艺术书法首先要养"眼"悦"耳",宗旨是养心。书法文化是书法的价值取向。汉字的表意功能是文化书法生存的基础,文化书法是汉字的文化性的内在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缺乏理想情怀和思想深度的文化书法作品,传之不远。实用书法是书法生存的根基,艺术书法的主体地位长期存在,文化书法数量虽少但作用巨大,艺术转身文化是亮丽的、痛苦的、艰难的,多元书法并存最终归于文化书法。  相似文献   

8.
陈雷 《科技信息》2010,(30):I0371-I0371,I0373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逐渐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包含经济、影视、文学、教育等等。作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敏锐把握各种能够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应当是必备的职业素质,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和运用以及在实践中推进视觉文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也就成为教育技术人员在当前要进行的工作之一。但在具体的视觉文化与教育技术融合中,如何正确认识视觉文化、如何把握视觉文化对于教育技术的影响、如何最优化运用视觉文化值得我们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词汇作为构成习语的一个重要成分,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语言词汇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动物被赋予了或同或异的联想意义,因而其动物习语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现运用对比研究法,从动物的联想意义、英汉习语中动物形象的相似和差异,英汉含动物词汇的习语所用设喻形象与喻意对比以及习语的来源,用以研究习语的文化内涵。这将对到位的理解、恰当的运用动物词汇并真正领悟习语中的动物文化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包装设计作为商品消费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到了人与商品之间的桥梁作用。包装设计的实质就是视觉符号的表达,它不仅赋予商品一定的美学内涵,同时也成为商品的一种促销手段,具有工具理性特征。它将推动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香港"这个论题的提出,是想探究"文学"在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特别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规划单位的现代,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它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都市文化认同的建构当然不能依赖于刻板的想象方式,"文学"为香港文化身份的获得提供了不同的想象和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转型时期,以往的价值体系瓦解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走向了价值虚无。笔者认为文学想像力丧失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导致作家无法对现实进行理想的提升和理性的批判.文学只能匍匐于现实去展示它的琐屑与“欲望”。文学想像力的丧失是其对现实的超越性品性的丧失,最典型地体现于“新写实”和“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汉民族丰富文化积淀的承载物,通过对汉字字源的探究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字字义的扩张和引申的脉络。从汉字构形思维方式出发,对“羲”字的形体进行分析,以形说义,从文化角度对“羲”字的本义、引申义进行解读,逐层剖析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写人学”这一命名最能显示该学科的本土文化身份。具体说来,与“画”融通之“写”是最重要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一,而“人”又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中国“写人论”的核心和气脉是由绘画理论演化而来的“以形传神”,因此,中国“写人”之“学”的理想构架应当是由“写形”、“传神”以及“设色”、“写心”等传统话语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浅析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艺术从其产生开始就为建筑设计注入理性的力量,从乘法的现代派风格探索到多元有机倾向直至解构主义边缘的徘徊,各流泊建筑师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构成意向的“精神庇护所”。他们的想象根源来自于抽象的几何形体、具象象征以及符号信息,建筑师将这些元素分布到具有显著视觉和情感指向的图像格局中,传递着超越物化实体的心灵感受。构成学造型手段是各流派建筑赖以存在的重要美学依据。另一方面,构成将建筑导向二维与三维混沌交织的世界,加上时间的要素,建筑空间成为“四维空间”。从平面布局--立面审美--空间围合--细部处理;构成艺术成为横穿其中的线索,成为将形态上、质感上、光影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彻底贯彻至建筑的每个生动的细节的载体。建筑空间设计哲学越来越走向开放和兼收并蓄,更多的设计师倾向将平面构成作品渗透到四维时空的各个界面中去,以产生全新的视觉片段。构成艺术给建筑师的启示是:建筑师应运用统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即传达人文主义情感,又创造出构成形式的直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不确定性源自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诗词的多值性给了读者充裕的想象空间,而翻译的过程却要将这种多值化解为单值。针对这一点提出在翻译意象并置引起的不确定性时,可以采用DT(disjointed translation)模式;在其他情况下,要利用互确定性和诗性思维对原诗词进行分析,用音乐性的节奏或对意象的操控来消减"多值-单值"的损失,同时赋予诗作以新生。  相似文献   

17.
从具体词语入手,结合古人社会生活,阐释其文化蕴涵,是当前文化语言学一个重要课题."桑"文化深厚的内涵也凝结在词语中.通过对"桑"字形音义及相关部分文化词语的考察,发现"桑"同祭祀、神灵、帝王、祥瑞等有着密切关系,从而揭示出其灵异之物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孔成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6):146-149
在国人忙于研究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模式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已悄然形成了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走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当前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元素的教学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抓住眼下的教育改革的机遇,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把传统艺术史论课程、传统装饰基础课程、基础设计课程以及专业设计课程等整个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元素教学.由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明确设计的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设计师.  相似文献   

19.
英语交际中的面子和顾及面子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言语行为受礼貌制约,由面子来维系。在不同的社会,人们的言语行为方式的制约有其独特的意义。本文在探讨构成面子的两个方面和威胁面子行为的基础上。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有关面子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语用文化价值差异,提出了维护面子的策略,以期对交往中的礼貌和面子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用英语进行更礼貌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现代西方的生态学思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后现代思想平台上内在整合起来,试图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苏联的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作为"世界性的大学问"而被夸耀一时。对我们来说,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别样想象与理论设计,究竟是对它的积极捍卫、全面开敞抑或"跪着造反"、严重遮蔽,是对它的替代选择、创新超越抑或改旗易帜、根本拒斥?现代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存在根源性的制度关联抑或只是现代性思想的必然结果,通过多元文化嵌入和广泛的智慧联盟而确立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能有机地矫正马克思主义的"反生态性"而获得重构与新生吗?"有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纯粹性的生态体系,而是蕴含着多种复杂性语义的政治图谋,它究竟是否算得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还悬而未决,更遑论能指望它见重于时代并开辟未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