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用科学的眼光来认识、分析、预防这种自然灾害,已成为现代人的科学武器。学习地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因此,掌握并运用防震知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科技知识动漫》2008,(7):77-78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用科学的眼光来认识、分析、预防这种自然灾害,已成为现代人的科学武器。学习地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因此,掌握并运用防震知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前言地震和地震灾害是人类社会甚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灾害现象,是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共同研究的课题。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的研究乃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实现地震预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是人类由衷的希望。经过近几十年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给人们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地震预报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报是十分困难的,需要人们进行长期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全球频繁多发的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海地7.3级和智利8.8级的两次强震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人们在担惊受怕的同时,对一些关于地震的事实却知之甚少。1、科学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万次地震。其  相似文献   

5.
据科学数据统计,地球上能够感受到震感的有很多次.每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地震统计在一起,有500万次左右.人们有感的地震或者造成破坏的地震数量就少多了.6级或者6级以上多一点地震,大概每年200到300多次,7级以上的数字大概是18次上下,8级地震每年大概有1-2次,也可能那一年没有大地震.即便从科学统计的来看,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也是最高.这是中国继1976年后中国受灾程度最惨烈的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6.
李湘洲 《科技潮》2000,(4):25-25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一种形式,它虽然是难以准确预报的自然灾害,但由于它有规律性和先兆性,因此其危害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轻的。相信将来在人们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知识时,能够发明一些办法来抵御地震灾害甚至用地震的能量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自我国汶川大地震以后,尤其是世界各地区地震的频发,给人们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更在广大人群中引起了很大的恐慌,甚至有的人竟相信《圣经》中耶稣预言之世界末日的到来,一时人类对于地震该何去何从已成为焦点,更是科学上迫切解决的实际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提起唐山大地震,国内地震专家至今还会眼圈发红。他们仍在为预测地震苦苦求索着。而美国《科学》杂志却载文称:“地震不可预测”。那么,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呢?每隔一段时间,地震的传言就会在北京风行一阵,把北京人闹得惊慌失措。记者提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1999年,北京有没有地震呢?对大家共同关心的这些问题,且听专家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科学数据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显著,各种数据平台也应运而生,它是对科学数据的有效管理、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国外几个典型的地震数据服务中心和国内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专业数据共享分中心等平台的调研和分析,发现我国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目前存在几个问题,如专业分中心各承建单位对科学数据共享和管理重视程度差别较大、地震科学数据分散在科研人员手中、地震科学数据标准不够规范、质量不高等,并对我国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出改进建议:设立统一、便捷的网站链接;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检索功能;进一步整合和揭示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建筑抗震中的力学问题及人们的研究方法,从古代地震的历史记录谈起,介绍了古人对抗震的感性认识及到近现代人们对地震破坏的理性认识和人们对地震的研究方法,最后重点介绍了现行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力学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公众对地震预报研究的热议。面对如此惨烈的自然灾害,人们希望科学家能提供某种预警,而科学家同样感到悲哀和无奈。我们身处的大自然神秘莫测,科学还不能将其全部谜底揭开。科学让我们了解了遥远的星空,却没有帮我们认清脚下的大地。在我们还不能对地震的运动过程和内在机理进行有效观察的时候,地震预报还只能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大自然》2011,(4):8-13
人们常用坚如磐石来形容大地的稳定,用海枯石烂来形容海洋和山脉的永恒,但是.近来频频发生的地震使人们开始怀疑脚下的大地是否稳定,遮天蔽日的火山喷发也使人们疑惑雄伟的山脉是否永恒。实际上,随着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脚下的大地并不是稳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相似文献   

13.
周波 《科技信息》2012,(7):89-90
地震之前,大自然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传达了很多信息,然而由于这些信息不同的表现,往往是震后人们通过分析才恍然大悟。无论是动物异常,还是其他自然现象异常,引发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多方面的了解和深入研究震前的宏观异常,会对地震预报有很大方面的帮助。但要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丰江水库大坝地震反应专用台阵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预测和大型水利枢纽或大型水电站如何防震减灾是我国政府、水利水电项目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地震科技人员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新丰江水库大坝地震反应专用台阵的布设,为大坝抗震设防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资料,在国内水库大坝监测与防震减灾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定一 《甘肃科技》2010,26(18):39-41
天水地区属于陇西湿陷性黄土分区的东南部,也位于我国南北地震活动带之中部。新近堆积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是:结构性差,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具中强湿陷性,在水头的作用下易产生流沙,处于饱和状态时,在地震荷载下将会液化失稳。新农村建设和"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尽可能避开湿陷性新近堆积黄土区。科学调查,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当前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报是举世瞩目的科学难题,作为其重要的科学基础,国际上多震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地震监测技术,不同时代的地震科学家总是努力将所掌握的最新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目前尽管不同类型的地震台网已遍布全球,同时装备的仪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满足地震预报的要求。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现有科学认识水平从理论上还不能完全清楚地解释地震成因和地震孕育、发展、演化的规律:二是地震监测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地震预报的方法、判据、指标及相应的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密和优化台网仍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雨檐 《今日科技》2005,(12):42-44
地震是地球不可治愈的顽症,总是在不经意间突如其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台湾地震、印度洋海底地震、巴基斯坦地震等一个个灾难触目惊心,当人们慢慢从瓦砾中爬起来,刚刚走出阴影的时候,江西地震又再一次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亡与经济损失。地震灾难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地震带来的灾难有的是当场发生的,更多的则是次生灾难,而人们对地震的正确了解、对预防应对措施的正确掌握可以大大降低次生灾难的发生。也可以避免出现象前段时间出现的东北地震谣言和地震恐慌的现象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曹波  赵广建  郭鹏 《天津科技》2014,41(8):48-49
地震发生与地震预测及震后救援,是我国救援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科技馆内设置介绍地震救援知识的科普展品,让人们正确认识地震,避害为福,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与防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救援科技馆内有关地震知识介绍的专题展品设置,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9.
贵州地震史资料汇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0 前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文献上有大量的地震记载。地震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是一项浩繁的科学工作,它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省地震史资料汇编》是在全国地震历史资料工作的基础上编辑的。在1978年6月,我省根据国务院国发(1977)101号文件精神,组成了贵州省地震历史资料工作小组。在省科委的组织和领导下,省政协、省图书馆、贵州师大和省地震局参加了这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工作小组查阅了200多种历史资料(包括正史、方志、家谱、报刊杂志、诗歌文集等),最后抄录和整理出223张地震资料卡片,上交给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完  相似文献   

20.
正一旦地震,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样自救,大多数人不甚明了,下面就由本文来告诉你地震时如何科学逃生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室内如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