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人之学是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而《周易》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从某种意义上讲,《周易》全书都是在讲天与人的关系。《周易》为天人之学提供了两种路径:一是神秘主义,二是道德形而上学。中国古代神秘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站在道德形而上学的立场上,探讨《周易》中的天人关系,则是一个更有建设和指导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易》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中国哲学辩证法的源头。本文对《周易》辩证法及其对王夫之的影响,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3.
《周易》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中国哲学辩证法的源头。本文对《周易》辩证法及其对王夫之的影响,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4.
《周易》古经是一部巫术性质的著作,但是在巫术的世界观中已经孕育出了哲学的萌芽。《周易》的哲学萌芽至少包含着三个方面:《周易》已经显示出思维的类分性和系统性,并在具体的形象中体悟出一定的抽象的哲理;《周易》对世界的把握与认识,已经有了朴素的对立统一、转化变易的辩证观念;《周易》已经初步具有了对事物的节制观念。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也有哲学、思维方法论方面的。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个符号推演系统,《周易》的逻辑方法论的运用,促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特有的主导推理类型——类比推理的最早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归纳了《周易》的哲学内涵,重点介绍了它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方面的主要论点,形成的缘由和特色,并把它和古希腊哲学中的相近观点在产生时间,叙述方法等方面一一作对比。另外还介绍了《周易》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时间的物质性”等命题的认识,由此反映出《周易》在哲学上的先进性,阐明了我国古典哲学光辉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辩证法是中国哲学史的源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变易的思想是其本身固有的本质内涵,变易中有不易,不易中有变易,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周易》在强调人们改造世界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主张以人道对天地之道的准确反映,有意识地、能动地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周易》是一部行而上哲学巨著。  相似文献   

8.
任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31-134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的生成,受《乐记》和《周易》等儒家经学元典的思想影响。《乐记》提出的感物→心动→乐成的音乐创作原理,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论的基本框架。《周易》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哲学命题,完全适用于艺术创作,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因而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乐记》、《周易》的这些理论不但对古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原因是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中国的翻译美学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推陈出新,其踪迹遍布《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严复、傅雷、钱钟书的翻译学理论也无一不是在借鉴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0.
《周易哲学演讲录》不仅是反映牟宗三后期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他通过周易哲学进而阐释整个儒家哲学的重要论著。本文从“纵贯而下的生命进路”、“尊乾法坤的道德实践”、“方向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协调—‘圆而神’与‘方以智’的和合”、“融贯中西的尝试—对康德道德哲学观念的摄化”等四个方面对牟宗三阐释儒家哲学的有关思想作了梳理,并进而予以初步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既蕴含着民族先哲们的理性精神,又凝结着华夏儿女的审美情结.<周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自然相依相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渊源.天人合一,心物交融体现着<周易>的审美境界,立象尽意为中国传统美学提供了基本的审美原则,阴阳平衡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取向和基本形态.<周易>美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其人文时间观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周易》的时间观具有对于现代情境的应因性与机因性、矫正西方近现代时间观之偏失、语用学意义的现代运用、转化为复兴中华和中华民族的行动智慧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其中有46个字头下引用《周易》或说明《周易》的用字情况,部分保存了唐宋时《周易》的面貌。今就其所引《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异之处进行勘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周易》对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关系,并以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皇家建筑———天坛、故宫为例,论述了其建筑设计中的易学思想。通过对天坛、故宫等与中国古代易学思想相结合的特殊建筑的分析,使我们看出,这些建筑从名称到布局处处遵从易学思想,中国古代帝王对易学思想的崇仰由此可见。不仅皇宫建筑如此,皇宫所在地的城市建筑同样体现了易学思想,明代京城的建筑设计布局与易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研究西周末年汉语特征的重要语料。其中的复音词已经呈现出比较成熟的特征,其构成有单纯复音词与合成复音词。合成复音词中,偏正与联合是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其词类涵盖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从中我们可以探知上古汉语复音词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是北宋易学义理派的开创性的重要人物,《易义》是其易学专著。范仲淹《易义》解《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通过分析卦的内外二体关系来解《易》;二,通过卦与卦的对比来解《易》;三,以爻位说来解《易》。其解《易》的宗旨是归结于人事。范仲淹《易义》解《易》所用的方法及其解《易》宗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在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象”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它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都是重大的、深层次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这种“象”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深透到了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原典,其中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和谐"的哲学理念蕴含着对师生关系的深刻认识,它的言、象、意统一的美学理念比较完美地阐释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与行为举止的关系,给教育学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中的太极文化与太极思维渗透与影响着中国各个艺术领域的发展。以舞蹈艺术为例,舞蹈构图是一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舞蹈构图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思维发散,《周易》中的太极思维渗透与影响着中国舞蹈创作者的舞蹈构图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